记者张婷综合报导)跨国银行集团“渣打集团”(Standard Chartered)首席执行官温拓思(Bill Winters)在迪拜(Dubai)举行的世界政府高峰会期间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经历大规模转型,以及人们对房地产危机的担忧日益加剧,中共正面临一场“信心赤字”(confidence deficit),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对(共产)中国缺乏信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周日(2月11日)在迪拜接受CNBC采访时强调,IMF已与北京讨论了需要解决的长期结构性问题。
“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不进行深入的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跌至4%以下。”
格奥尔基耶娃说,“我们希望看到经济真正更多地转向国内消费,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但为此,它们需要(提振)消费者的信心。”这呼应了温拓思对(共产)中国面临最大问题的看法。“这意味着修复房地产、建立退休金制度,以及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长期改善都是必要的。”
投资人密切关注中国动向。中国的股市波动、通货紧缩问题和房地产危机为经济增长前景蒙上阴影。根据IMF2023年12月下旬完成的报告,未来10年中国对新住房的需求预计将下降50%左右。
报告称,新房需求减少将加大消化过剩库存的难度,“将(经济)调整延长到中期,并对经济增长构成压力”。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此前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引擎,约占经济的四分之一,但近几年来,房地产已经成为了经济的拖累因素。多家房地产巨头纷纷陷入违约,恒大集团已经被香港法庭下达了清算令。
《华尔街日报》此前的报导也点名了(共产)中国面临的信心问题。报导说,中国糟糕的经济数据可能暗示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中共政府未能让居民相信,在后疫情时代,他们的财务前景是有保障的。居民对未来收入前景及其主要金融资产住房的安全性和价值信心大失,甚至可能“永久失去信心”。
中国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创下逾14年来的最大跌幅,同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也下跌,凸显出中国经济面临着持续的通货紧缩风险。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周四(2月8日)公布的数据,1月CPI同比下降0.8%,超过经济学家预期的0.5%跌幅,这已是中国CPI连续第4个月处于通缩区间。与此同时,PPI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2%,工业品出厂成本已连续16个月陷入通缩。
《华日》援引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贸易政策与经济学教授、IMF前中国区负责人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的话说,2月8日公布的物价数据和其它一系列疲软的经济信号“预示着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隐患重重的时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