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辛亥革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辛亥革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中華民國國慶特展,紀念孫中山創建第一個亞洲民主共和國

國父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102歲生日10月10日前夕, 國父紀念館推出「中華民國國慶特展」,紀念孫中山創建第一個亞洲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慶。


國父紀念館於文化藝廊推出「中華民國國慶特展」,展覽分為「革命行動,前仆後繼」、「碧血黃花,浩氣長存」、「武昌起義,專制解體」、「民心嚮義,各省光復」、「揮軍北上,士氣如虹」、「臨時政府成立,民國奠基」六大主題,紀念孫中山創建第一個亞洲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慶。(鍾元/大紀元)

西元19世紀末,清朝積弱不振,發生於清道光19至22年(1839~1842)間的中、英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屈辱的開端。內憂外患頻仍,百姓苦不堪言。
國父孫中山先生深感改革無望,為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遂於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從此展開長達17年國民革命的旅程,奔走於世界各地倡導革命起義,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推翻滿清,並於隔年(1912年)元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國慶日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假日之一,中華民國政府自遷至臺灣以來,每年皆舉行慶典,總統府前廣場會舉辦升旗典禮以及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國慶大會,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有各式遊行及表演隊伍,晚間則有國慶煙火施放。
「中華民國國慶特展」展覽分為「革命行動,前仆後繼」、「碧血黃花,浩氣長存」、「武昌起義,專制解體」、「民心嚮義,各省光復」、「揮軍北上,士氣如虹」、「臨時政府成立,民國奠基」六大主題,紀念孫中山創建第一個亞洲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慶。
圖輯:「革命行動,前仆後繼」

1887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就讀香港西醫書院時與同學合影。(國父紀念館)


香港創辦第一份革命報刊「中國日報」的陳少白先生(1869年-1934年) 。(國父紀念館)


國父孫中山先生、楊衢雲與日本友人合影(1896年冬)。(國父紀念館)


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圖(1904年7月20日)。(國父紀念館)
圖輯: 「碧血黃花,浩氣長存」

黃興在怡保籌募革命經費時與南洋同志合影(1910年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加拿大卡加技利埠與僑胞合影(1910年2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329之役殉難的林覺民、劉元棟、馬超驥、陳更新等烈士生前與友人合影。(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329廣州之役失敗後被捕不屈的革命志士,右起陳亞才、宋玉琳、韋雲卿、徐滿凌、梁緯、徐亞培等先烈(1910年3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林文先烈(1886-1910年)與參加329之役生還的鄭烈、李恢等同志合影。(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圖輯:「武昌起義,專制解體」

孕育革命力量的湖北新軍在操練時情況。(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漢口革命軍在十基羅邁當車站下車(1910年8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各國水兵保護漢口租借(1910年8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救護革命軍傷兵的漢口紅十字會護士(1910年8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黃興抵達武漢與革命軍同志合影(1910年9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圖輯:「民心嚮義,各省光復」

在九江從事革命宣傳活動的「潯陽閱書報社」主要幹部合影,前排左一林森、六吳鐵城。(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湖南光復後特別會議開幕合影(1910年9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支援革命軍的九江紅十字會隊員(1910年9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浙江省臨時省議會全體議員合影(1910年9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江西都督馬毓寶在南昌百花洲歡迎同盟會江西支部職員(1910年10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福建都督孫道仁(前排中)及都督府職員接待南洋回國人士合影(1910年10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重慶光復,革命軍政府成立典禮合影(1910年10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寧波軍政府紀元慶祝大會(1910年1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會攻南京的浙江革命軍(1910年1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圖輯:「揮軍北上,士氣如虹」

滬軍都督陳其美在上海歡送北伐軍第二軍總司令藍天蔚出發赴山東煙台合影(1910年)。(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北伐軍第一軍軍長柏文蔚與所屬衛生隊合影(1910年1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滬軍討虜學生隊合影(1910年10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廣東北伐敢死隊。(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潮州革命軍預備進攻府署(1910年11月) 。(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閩南北伐籌辦所同志會(1910年1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上海北伐學生隊在煙台登陸(1910年11月) 。(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山東光復,革命軍幹部慶祝獨立紀念(1911年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民國成立後石家莊人士在吳祿貞被刺的地方建祠紀念。(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圖輯:「臨時政府成立,民國奠基」

國父孫中山先生返國經香港時與歡迎人員與船上合影(1910年11月2日)。(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光復各省代表集會選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0年11月10日)。(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上海各界代表在車站恭送國父孫中山先生赴寧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留影(1911年1月1日)。(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國父孫中山先生與總統府職員合影(1911年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國父孫中山先生出席臨時參議院舉行成立大會後合影(1911年1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清帝退位,國父孫中山先生率文武官員赴明孝陵祭告明太祖(1911年2月)。(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國父孫中山先生出席追悼粵中倡議諸烈士(1911年3月5日)。(國父紀念館/國民黨文傳會)
(責任編輯:高靜)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蒋翊武推出抬营主义


所谓的辛亥革命,实际上就是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由湖北新军中的一些士兵策动的武昌首义以及其后在南方数省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武昌首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完全是得益于“文学社”的首领蒋翊武推出的“抬营主义”。“抬营主义”的具体办法就是把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的人向清政府组建的新军之中输送,或是在新军之中直接策反。就是由于长期不懈地坚持“抬营主义”,所以到武昌首义爆发之前,清政府在湖北编练的一万六千名新军中,已经有三分之一成为了革命的力量。
一九一一年九月,蒋翊武领导的“文学社”和孙武领导的“共进会”举行联席会议,推举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准备适时发动反清的武装起义。十月九日,孙武等人在汉口的俄国租界里准备炸弹时不慎引爆了炸弹从而致使起义的秘密泄露。蒋翊武等人在得知沙俄巡捕搜走了革命党人的名册之后,决定提前发动起义。而就在蒋翊武刚刚发出起义的命令之后,清政府的军警就赶到了起义的秘密指挥机关,起义的领导人彭楚藩、刘复基和杨洪胜被捕并于次日被杀害,而蒋翊武则乘机逃脱。
起义的秘密指挥机关被清政府发现,起义的领导人或被杀害,或逃走,特别是清政府已经掌握了革命党人名册并且正在按照名册捕人的消息更是在新军里的革命党人中引起了极大地恐慌。特别是十月十日晚上七点多钟革命党人金兆龙和程正嬴由于过度紧张而不慎导致的步枪走火,偶然地打响了武昌首义的第一枪。
金兆龙和程正嬴的步枪走火的枪声在本已十分恐慌的军营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潜伏在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内的革命党的总代表,而公开身份却是工程第八营后队正目(班长)的熊秉坤决定借机领导该营首先发动起义。起义发动起来之后,熊秉坤率领十几名起义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在那里的革命党人的配合下,很快就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但是由于这场没有策划、没有组织的起义的参与者都是一般的士兵,没有组织与指挥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退路,所以还要必须走下去,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滑稽的一幕就开始上演了。
熊秉坤等人在守卫楚望台军械库的革命党人的配合下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之后,由于其他的各营革命党人也陆续赶到了这里,所以很快就聚集起了近三百人。由于这些人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所以在经过商量之后,大家决定跪请吴兆麟出来领导。吴兆麟是湖北新军工程营左队对官(该职务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连长),是十月十日那天清军派驻守护楚望台军械库的最高指挥官。当熊秉坤等人攻打楚望台军械库的时候,吴兆麟既控制不了部下士兵对熊秉坤等人起义的响应,也没有机会逃走,就在这不尴不尬的时候,近三百人的起义士兵却跪请他来担任领导。面对大家的跪请,吴兆麟恢复了汉家男儿的血性,在得到了大家都服从其指挥的保证之后,决定担任领导这场起义的总指挥。
在承请担任了总指挥之后,吴兆麟立即做出了如下的军事部署:一、义军以弹药充足的楚望台为根据地,从三面向督署衙门围攻。二、炮兵在战斗中非常重要,炮队内的革命同志很多,马上派人催促他们响应起义。三、将城内电线一律割断,以防清督署调兵镇压。四、派人到各营去联络,促使他们尽快响应起义。在作出了上述军事部署之后,吴兆麟又规定了当夜起义军的口号为“兴汉”。
在进行完了军事部署之后,吴兆麟首先派一队步兵掩护响应起义的炮兵进城并轰击清政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署和楚望台附近北面及西面的湖北新军第三十标与宪兵营等湖广总督瑞澂的亲信部队。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并未把这几百名的起义军当回事,因为两个星期前的一场类似的爆动,很快被扑灭了,但当他调兵时,电话不通,他对外指挥失灵了,于是只好龟缩在督署衙门内,以待天明.但不久一颗义军的炮弹在督署院内爆炸了,瑞澂惊恐万分!命差役将后院打了一个洞,仓皇钻洞面逃,躲到楚豫号兵舰上,打算如果失败便可乘船顺江而逃。  
半夜时分,天开始下起雨来。由于割断了电线.武昌全城一片漆黑,起义军的炮兵很难找到射击的目标,而步兵对总督署的进攻也遭到了守军顽强的抵抗。紧急关头,吴兆麟传令各队只许进不许退,并又从预备队挑选了上百名勇敢的士兵,由亲自率领他们向总督署后面进发。在攻到总督署附近后,吴兆麟看到总督署的后街都是店铺,于是灵机一动,决定用“火攻”。吴兆麟命士兵将总督署后街所有店铺的门板拆下堆在总督署的后院墙外引燃,并命令炮兵向火光处轰击。各路起义军看到总督署起火,士气大振,在炮兵的支援下呼喊着向总督署冲来。而总督署的守军见自家后院起火,则惊惶无措,马上派人到兵舰上去向湖广瑞澂请示,而瑞澂见总督署起火,以为大势已去,早已开船逃走了,清军由此而成了无头的苍蝇乱作一团。吴兆麟心中大喜,马上把这一消息传知各队,命令加紧进攻。瑞澂已经逃走的消息令起义军士气大振,终于在十月十一日凌晨五时攻占了总督署及清军的各处据点,武昌城全城都为起义军所控制,武昌首义成功了!  
在占领了武昌之后,十月十一日上午吴兆麟派人敦请城内有声望的绅耆父老到咨议局开会商讨成立革命军政府的事宜,然而最令吴兆麟感到困顿的,那就由谁来做革命军政府的最高首领,自己身微言轻,肯定是担当不起这个责任的。恰在此时巡城的起义军捉到第二十一混成旅统领黎元洪的一个卫兵并把他带来见吴兆麟,从黎元洪的这名卫兵那里吴兆麟获知黎元洪尚隐匿在城内的消息。对此吴兆麟喜出望外,马上命令一名军官带兵去把黎元洪找来。不长时间,穿着一件灰呢长袍,面带忧容的黎元洪被起义均官兵挟持到了楚望台,吴兆麟领兵列队欢迎并向昨日起义士兵要求他做总指挥那样要求黎元洪做革命军政府的都督。哪知黎元洪不仅一口回绝了,而且还指责吴兆麟说:“你怎么做出这种杀头灭族的事情来。”一位起义军军官愤而要杀黎元洪,却被吴兆麟阻止了。  
虽然阻止了这名起义军军官要杀黎元洪的行为,但吴兆麟也没有将黎元洪放走,而是将他挟持到了咨议局。在讨论成立湖北军政府的会议上,吴兆麟建议大家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长,但黎元洪坚决不就任都督之职。吴兆麟一方面将黎元洪软禁在都督府内继续逼迫他接受湖北军政府都督一职,一方面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各省,要求各省响应革命。对吴兆麟等人逼迫自己接受都督一职的行为,黎以绝食抗议。一些起义军军官对吴兆麟逼迫黎元洪做都督的行为十分不解并要杀掉黎元洪而推举吴兆麟为都督:“我们打的天下,为何一定要他来坐?”吴兆麟力辞都督一职并向大家解释到:“我们中国人崇尚权威,如果举我为都督,国人会以为只是几百人的起义,未必支持我们。黎元洪为协统,是湖北新军中汉人官阶最高的军官之一,如果他能出任都督,大家会认为是湖北军队所有汉人起义,便可望号召各省响应!有了各省的响应,我们才有可能推翻满清,革命才能成功功。”一名军官听了吴兆麟的解释,将黎元洪挟持到屋内在众人面前说:“你不过是怕死,以为做革命军政府的都督是死罪。但如果你不做,我就马上打死你,反正都是一死,你选择吧。”胆小的黎元洪不得已只好同意做都督。吴兆麟马上就叫人找来剃头匠,把黎元洪的辫子剪了,替他叫上了投名状而不便反悔。虽然黎元洪软磨硬泡地拒绝了两天时间,然而实际上吴兆麟早已用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的名字向全国发出了通报,所以此时他在名义上已做了两天的都督了。  
武昌首义发生的时候,孙中山正在美国流亡,因此孙中山既不是武昌首义的策划者,也不是组织者,甚至连一个普通的参与者都算不上。武昌首义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之后,却并没有引起孙中山的多大兴趣,可能起义军占领了武汉等地的大好消息,会令曾经耗费巨资策动江湖会党发动了十次反清武装起义而从未占领过一城一地的孙中山的心里多少感到一点酸楚和失落把。  
由于南方各省相继发生对武昌首义的附义并迅速光复的消息不断传来,孙中山决定回国。但孙中山却没有直接回到国内,而是先在美国对美国的一些政界财界要人和日本驻美国的大使植原进行了一番争取支持的活动之后,然后又不远万里地跑到欧洲的伦敦和巴黎等地,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和英国的汇丰银行以及法国的汇理银行借款并寻求欧美列强的支持,直到在武昌首义发生了两个多月之后的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才回到上海。
就在孙中山积极谋求欧美日列强的支持的时候,国内已经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的十四个省,后来又增加了三个省的代表先是在武汉,后又到南京集会,商讨成立一个统一政府的问题。在商讨如何组成新政府的问题上,各省代表又面临了和武昌首义最初发起的那些士兵与吴兆麟同样的难题,那就是由谁来担任新政府的最高领导。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四日,各省代表在同盟会员宋教仁等人的策划下,效法李自成在称帝之前先称大元帅的做法,投票选举了同盟会员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但是这一选举结果立即遭到了湖北方面和部分江浙军人的强烈反对,然而就在各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孙中山不仅回到了国内,而且各大报纸还纷纷传言孙中山此次回国携带了巨款。鉴于孙中山的巨大名望,于是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经投票选举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对自己被选举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可没有象黎元洪那样坚辞,而是远在上海就就通过致电南京的方式表示了接受并立即动身赶到南京,于选举后第三天的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宣誓就职。  
就是由于这样一场无组织、无领导、蕴含了许多偶然性的革命,所以才不仅导致了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落入到了袁世凯之手,而且还更造成了中国在推翻了封建帝制成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之后,不仅没有因此而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反而却更加遭受到了西方列强、尤其是遭受到了身边的那个不仅保留了君主制度,而且还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的欺凌,从而陷入到了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而中华民族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封闭愚昧到文明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备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地走上世界的政治舞台,恰恰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才实现的。尽管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表现地非常活跃,然而这种活跃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活跃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不同,不过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剥削与压榨,或者是为了免受美国等西方大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欺凌与侮辱而主动地献媚而已。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地方——汉川起义



1911年为响应辛亥革命,由汉川革命党人、群众发动的一次起义,是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地方政权,对当时的革命形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拱卫和支援了武昌军政府。
简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起义取得了胜利。11日清晨,九角十八星旗飘扬在武昌城头。同日,消息传到汉川,汉川革命党人、群众在梁氏兄弟的领导下,也举行了起义,县官、反动武装向起义军投降,傍晚起义军就控制了局面,夺取了政权。汉川起义成功与武昌起义的胜利仅相隔十小时左右。
汉川起义的成功,是以梁氏兄弟为首的汉川党人多年奋斗的结果。是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地方政权,为其它地区的起义作出了榜样,有力地拱卫和支援了武昌军政府,汉川起义在辛亥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主要人物

梁钟汉,1878年出生于汉川马口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家有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五。幼年,他和六弟耀汉、七弟辉汉师从于曾当过太平军的杨藻廷先生门下。在杨老先生的谆谆教导下,兄弟三人从小就立下为国为民的大志。
梁耀汉,1883年出生,中过武秀才。1903年东渡日本入经纬学校,参加革命团体“拒俄义勇队”。1905年回国,同年在武昌成立革命团体“群学社”, 并开办培养革命新人的学校“明新公学”, 积极开展反清排满的革命活动,在湖北武昌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与社员多达1000多人。并鼓励同志、同乡参加新军,实行抬营主义,1906年与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合并,成为“日知会” 的首领之一。
梁辉汉,1889年出生,1905年肄业于省立西路高等小学,1906年和钟汉东渡日本入路矿学校。钟汉通过黄兴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在孙先生的主盟下参加了同盟会。同年,萍浏醴起义爆发,钟汉受孙先生委派与谭人凤、胡瑛等回国,策动武汉同志响应起义,由于判徒的出卖,钟汉等九人不幸被捕。
在狱中,梁钟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发展汉川同乡30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汉川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辉汉从日本赶回国,遵从钟汉的指示,在家乡积极从事反清宣传,把从钟汉处拿到的革命刊物在社会上广为散发,结交有识之士,随时作好起义的准备。

起义经过

1911年9月钟汉得到武昌即将起义的消息,指示汉川党人组织队伍,准备响应武昌起义。
汉川党人在梁辉汉、黄警亚的带领下,赶制炸药,收集制作武器,制作十八星旗和符号,拟写起义布告,作好起义的一切准备。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汉川,傍晚,梁辉汉、黄警亚、张荫兰等革命党人率领汉川义军1000多人举行了汉川起义。他们高举十八星旗,由南大门顺利进入汉川城,县城防队长余治平率部阵前起义,汉川名绅周植三、商会会长毛玉成、典狱官洪上纲等亲赴监狱请梁钟汉出狱。
起义军攻入县衙,县官贺祖蔚投降。起义大获全胜。钟汉向群众演讲:“革命是推倒满清皇帝之统治,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大家要维护安宁秩序,严防坏人破坏。旧官吏愿走便走,愿留便留,不加伤害。”他动员大家剪掉辫子,表示和满清决裂的决心。
汉川群众给起义军端来了茶水,全城沸腾了,大家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读着起义军贴的布告,许多人流下激动的泪水。
第二天,起义军在县高等小学举行会议,成立汉川军政分府,公推梁钟汉为总司令,黄警亚为参谋长,设参谋、秘书、军需、事务、稽查等处,将义军编为一个独立营、三个支队、一个补充大队和一个敢死队。然后钟汉亲赴武昌,向省军政府报告情况,并领取枪支弹药。
10月14日,湖北军政府派张卿云到汉川协助整编队伍,带来干部60余人,枪1000支,炮4门,子弹10万发,炮弹500发。因汉口军政府已成立第一支队,所以汉川为第二支队。梁为总司令,张卿云为副总司令,王守愚任参谋长,部队改编为五个营。经过整顿,部队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十分强的部队。
10月下旬清统领刘韫玉率五营人马,沿襄河水陆二路东下,准备与汉口的残余清军汇合进攻武昌军政府。梁钟汉率汉川义军与刘英所率天门义军在仙桃岳口大败刘韫玉,缴获船只80多艘,枪弹无数。
冯国璋由孝感南下,准备从新沟直逼武昌。汉川义军在新沟设防,严阵以待,冯国璋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为武昌义军争取20多天的时间备战。
为了拱卫武昌,免西顾之忧,军政府成立安、襄、勋、荆招讨公署。梁钟汉决定率部参加。12月4日,汉川义军赶赴沙洋,正式编入招讨部队。他们历时约三个月,行程一千多公里,经过大小多次战斗顺利完成使命。
[1]
参考资料
  • 1.  汉川起义 .辛亥革命网[引用日期2012-08-1].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钱镇亚(1896-1946)号东藩


钱镇亚(1896-1946)号东藩    生于湖北大悟四姑镇
辛亥革命志士;北伐抗日名将;少将军衔

生平简介

武昌起义前即加入同盟会,充当重要情报的传递和联络,时称“小夫子”,时年十六岁。
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
1921年张发奎麾下任孙中山先生警卫连连长;
1926年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七十五团团长,协同叶挺独立团作战。
武昌胜利后任武汉公安局副局长。
七七事变后任万耀煌十三师师参谋长兼三十八旅旅长。八一三后驻防嘉定,淞沪会战在宝山,广福抗击日寇,浴血奋战三个月,伤亡惨重。徐州会战时随十三师开赴台儿庄抗击日寇。
湘北遭遇战中受重伤,愈后任王瓒绪集团军集团参谋长,守卫鄂西北。
1942年后以军令部军事督察专员的身份随陈诚、林蔚等到云南腾冲组织部队进入缅甸腊戎,并受命参与史迪威的远东司令部工作。
抗战胜利前后任国民党军令部三厅人事处长分管集团军参谋人选兼授陆军大学。
1946年病逝于重庆,重庆追悼会由何应钦主持。灵柩回武汉时,万耀煌主持。新四军在大悟河口镇路祭。(彼时国共尚未破裂)

人物简介

钱镇亚,号东藩,1896年生于湖北大悟四姑镇,1907年随时任湖北新军江汉水师标统的叔父钱光显(辛亥志士)就读于武昌陆军小学。经历过甲午战争的钱光显对满清的腐败、列强瓜分中国深恶痛绝,一反钱氏家族尚以按卓、仁、光、世、运的辈份取名,将钱镇亚及其兄弟更名为东藩、西屏、仲藩、继藩,表达对国运的担忧和对下一代的期望。(叔父是对钱镇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老师)。陆军小学棣属湖北新军,由张之洞组建的湖北新军是当时最先进的一支军队。加之废除科举后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投笔从戎,进入军队寻求国家与自身的前途,藏龙卧虎使新军中革命思想十分活跃。革命党人也在多次起义失败后将争取军人支持作为革命的重要策略。在湖北以居正、刘公、孙武为首的同盟会湖北支部与共进会更以“抬营主义”在新军中大力发展,使湖北新军成为一座革命熔炉。有志不在年高,十五、六岁的钱镇亚也在这座熔炉中加入了同盟会与共进会,成为了一名革命同志。
武昌起义前,革命活动多在地下秘密进行,起义的各种计划均在各标、各营中秘密联络与传递。这些计划、方案也随时局从外而内、从内而外随时更改。钱镇亚因为家住武昌城内,加之可以自由的出入军营与督署,年纪又最小,常充当信使(孙武等常将一些联络与情报传递任务交由钱镇亚完成)时称“小夫子”。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钱光显因与黎元洪同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又同被张之洞招来湖北新军中任职,又是大悟老乡(大悟旧属黄陂),志同道合,义结金兰,也带其水师加入到十八星旗下。钱镇亚也公开的加入到刘绳武麾下的学生军,参加到阳夏保卫战中。
1919年,钱镇亚由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其时,保定军校学生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华民国被北洋军阀统治深感失望与不满,崇尚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纷纷结队南下。钱镇亚亦随薛岳等一行投向南方。先在闽南粤军中任职,后转入广东。1921年,中山先生在广州重新组建军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12月抵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钱镇亚在张发奎麾下任中山先生警卫连连长。1924年大本营迁韶关,时称湖北三子的夏斗寅(夏肚子)、万耀煌(万瞎子)与钱镇亚(钱疯子)组建鄂军(属程潜部)。1926年北伐,鄂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属唐生智第8军),夏为师长,万为参谋长,钱镇亚为75团团长。由西线挥师武汉,协同第4军叶挺独立团与吴佩孚之叶开鑫部激战于丁泗桥,大获全胜,敌军崩溃。9月初,第八军乘胜自嘉鱼一线渡江占领新堤,钱镇亚75团更乘胜攻克汉阳、汉口。十月叶挺占领武昌后,武汉国民政府在汉口成立,钱镇亚被任命为武汉公安局副局长兼保安大队长。
“七七事变”时,钱镇亚在万耀煌的13师任38旅旅长兼师参谋长,驻防嘉定。“八一三”上海事变,钱镇亚率部首批开赴淞沪前线,在宝山、广福一带抗击日寇,浴血奋战三个月,伤亡惨重,撤退到南京时钱镇亚一旅两团仅余千人。随之徐州会战开始,13师又开赴台儿庄以南,徐州东,激战数日,全师伤亡惨烈。再次补充兵员后又参加武汉会战直至武汉沦陷。在退守湘北时与日寇的遭迂战中身负重伤,被卫士袁汉臣背负脱险转重庆治疗。伤愈后调五战区29集团军(司令王瓒绪)任参谋长,守卫鄂西北。
1942年,蒋介石出任同盟军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史迪威来华任参谋长,中国战区司令部组建远征军赴缅作战。钱镇亚以军令部军事督察专员的身份随陈诚、林蔚等到云南腾冲组织部队进入缅甸腊戎,并受命参与史迪威的远东司令部工作,与史交谊甚厚。史因与蒋矛盾被召回美国时,将珍爱的勃朗宁小手枪赠与钱镇亚留作纪念。抗战胜利前后钱镇亚任军令部三厅人事处长,分管各集团军参谋长人选。抗战胜利后随徐永昌组织受降及部队复员、编遣、兼授陆军大学课程,1946年2月病逝于任上。在重庆何应钦主持了钱镇亚的追悼会,灵柩回武汉时,万耀煌主持了追悼会,灵柩途经大悟县河口镇时,新四军在河口沿途设香案举行路祭(当时国共尚未破裂)。武昌首义、北伐、抗日…钱镇亚先生像一粒水珠一样,被母亲河带入了大海。
[1-3]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孙中山嘉奖的甲等功臣高振霄,高振霄在武昌首义的贡献


孙中山嘉奖的甲等功臣高振霄,高振霄在武昌首义的贡献
  随着革命时机的到来,高振霄于1910年与谢石钦等组织德育会,强调“天下兴亡,视民德兴替,应修私德以完人格,重公德以结团体”,以实现团结和强国的目的。接着,又促成德育会与共进会的合并。同时,他还与同志一道,积极促成共进会与文学社实行联合,并以文笔为刀枪,继续在报界大张革命声势。
“甲等功臣”
  武昌光复翌日,高振霄会同蔡济民、张振武、李作栋等党人,以及社会贤达,前往咨议局商议建立新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针对新政府组建之初,百废待举,地痞流氓也趁火打劫,百姓深受其苦,出台新政府文告,维护首义成果、稳定社会秩序,成为开创世纪新纪元第一要务。时苏成章提议组设民政部,管辖民政最急事务,高振霄与费矩、袁国纪等即主持筹组,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草拟并颁布新政府文告:“一、改制共和:义军之起,原为推倒专制政府,建设共和国家,以增进我国民之完全幸福为目的。于八月二十一日由部呈请都督宣布改制,以期一新天下耳目焉。兹录其原文如下:为谕饬遵办事:照得军政府愤满清政府占据中华,政治混乱,丧失主权,暴敛横征,朘削膏脂,强夺吾民已成之公共财产,钳制吾民之热心义举;斥志士为乱党,目公论为嚣张,逮捕株连,杀人无算。本军奉军政府命,特于八月十九日倡义,征讨民贼,驱逐满清贪污残酷官吏瑞澂、连甲等,克复武昌、汉阳等处地方……。二、豁免钱粮及苛税为立国之道,以收拾民心为第一要义。三、延揽人才。四、派员演说。五、筹办临时警察……。六、提倡保安社规模甫具,士民归心。七、创办团练。八、维持金融易代之际,纸币滞碍难行,特出示晓谕,一律照常通行……。九、注重外交……”
  武昌首义成功后,各地各类人才云集武昌。刚开始,军政府设招待所于都督府前丙等模范小学校内,以高振霄、袁国纪等负责接待。10月12日晚,军政府正式成立招纳处(后改为集贤馆),其任务是“招集文武贤才,襄助军政,共图大业,建立共和民国”。次日招纳处奉命,凡是有一技之长的投效者,即送府委用。特派党人吴醒汉负责接待各地投奔武昌的军界志士,高振霄负责政、学两界人士。由于他们努力工作,三天内就招纳文武志士四百余人。至11月底止,云集武昌的各类投效人员达万人之众,成为革命新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黎元洪正式就任都督后,高振霄与军务部副部长张振武、陈宏诰及执法处长程汉卿面陈黎元洪,以黎名义颁布《刑赏令》及军令八条,遍贴全城,规定“军队中上自都督,下至兵夫,均一律守纪律,违者斩”。并派人沿街演说,维持秩序,安定人心。自此义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远近称颂不绝。军务部执法处(后改编为军法局)成立后,高振霄与陈宏诰一起调入,主办军案。高振霄以人道为本,废苛刑,申军法,惩奸治军,颇有口碑。当时狱中有囚犯数百余人,高振霄与执法处长程汉卿亲往查访,细心开导。当他们饱含激情演说时,有的囚犯竟感动得落泪。之后,由高振霄出具函文,挑选年轻力壮且有悔改之意者上百人,一律送交游击队长金鸿君收留,分别编入队内助战,后送往前线作战,多立战功。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辛亥革命中的绍兴记事,绍兴革命志士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


辛亥革命中的绍兴记事,绍兴革命志士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
清末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员组织领导的“共进社”“文学社”联合新军,趁大批清军从湖北调赴川东镇压“保路运动”之际,在湖北武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清武装起义。全国各地陆续响应,推翻了已有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这就是伟大的“辛亥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绍兴的革命志士直接参与了光复上海、杭州等地的战斗。1911年11月10日,王金发等人率部队抵达绍兴。11日,王金发重组绍兴军分府,长官称都督,掌军政大权,一直到1912年7月,以王金发为首的绍兴军分府维持了8个多月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撤销。
  这就是辛亥革命期间发生在绍兴的基本史实。今天我们想要讲述的就是那段历史中的真实故事。
  16岁的尹维俊投出了光复杭州的第一颗炸弹
  绍兴革命志士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全面爆发。当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谱写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之时,绍兴这座封建势力较为浓厚的千年古城也并不安静。
  仓桥街(今城市广场西北南)上的“万卷书楼”里,光复会员、同盟会员王子余在其创办的《绍兴白话报》上曾不断作出反映辛亥革命情况的报道,使绍兴知府程赞清等大小官员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同年10月15日,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在南洋泗水获悉“武昌起义”消息后,动身回国。11月初,光复会嵊县女将、年仅20岁的尹锐志在上海“锐俊学社”组成“光复军”,会同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陈其美及李燮和等攻打江南制造局,并以所储兵器及现银40万元各半,成立上海及吴淞都督府。11月3日,上海光复。
  11月4日凌晨,王金发与尹锐志的妹妹、年仅16岁的尹维峻等组成的“敢死队”,从西辕门进,首冲杭州运司河下的浙江巡抚衙门。尹维峻单身骑马上前首掷炸弹,大队跟进,吓得抚署守卫清军撤退二门,举白旗投降,巡抚增韫率妻女爬后墙逃跑时被俘。童保暄,以原省谘议局为“浙江军政府”,以临时“浙江都督”名,出布告安民,杭州初步光复。11月7日,山阴人、曾任沪杭铁路总理、立宪公会副会长的汤寿潜出任浙江军政分府都督,浙江省会杭州全部光复。
  与此同时,陶成章也从上海赶到杭州,参加省参议会,被举为总参议。决议会师攻打南京,并由陶成章押送增韫去沪,放他回青岛。
杭州光复后绍兴城内谣言四起
 末任绍兴知府程赞清与当地劣绅密谋宣布绍兴“光复”
杭州光复以后,只有一江之隔的绍兴立即沸腾起来。由于革命党在这场革命中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发动工作做得很不够,许多老百姓对这场革命的真正意义还不清楚,有人曾经印了许多明太祖的像一张一张地去分给农民,并且向农民宣传:清朝的政府是由外面侵入的人组成的,我们应当把他们打出去。与此同时,《扬州十日记》之类的小册子也开始在绍兴民间流行,以至后来有人把革命军着的军装描绘成是白衣白帽,说这是穿崇祯皇帝的素服。
  “杭州光复的第二天,绍兴城内谣言迭起,说是杭州的驻防清兵突围而出,正向绍兴过来,接着是一阵风似的‘逃难’。”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信恩告诉记者,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怀旧》里对此有一段传神的描绘:“予窥道上,人多于蚁阵,而人人悉函惧意,惘然而行,手多有挟持,或徒其手。王翁语予,盖图逃难者耳。中多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争走何墟。李媪至金氏问讯,云仆犹弗归,独见众如夫人方检脂粉芗泽,纨扇罗衣之属,纳行箧中,此富家姨太太似视逃难亦如春游,不可废口红眉黛者。”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借用庚子夏天的事情,影射辛亥时期绍兴城里人的逃难。
  趁着这样的混乱,末任绍兴知府程赞清与当地劣绅章介眉密谋后于11月7日宣布绍兴“光复”,将知府改称为民政长,拼凑成立了由程赞清任民政长的绍兴军政府,竟然获得杭州都督府的电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把戏,使盼望推翻封建体制的人们都倒抽一口冷气,正如鲁迅所嘲讽的那样:“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便是绍兴光复……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杭州光复会成立经过,吕公望在杭州光复会的作用


杭州光复会成立经过,吕公望在杭州光复会的作用
1909年夏,浙江的光复会员和同盟会员建立了以吕公望、朱瑞、顾乃斌、韩绍基、庄之盘、朱健哉等人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开展革命工作。到1911年武昌起义前,驻杭的新军、宪兵队和巡抚卫队、巡防营中,已有大批中、下级军职是革命党人,驻杭新军基本上为革命党人所控制,其力量已超过清政府控制的巡防营和旗营的兵力。
  武昌起义后,10月12日,上海同盟会负责人陈英士和庄之盘、姚勇忱到杭州,先后在西湖白云庵、凤林寺与朱瑞、顾乃斌、褚辅成、吕公望、葛敬恩、俞炜、吴思豫、童保暄等人密议起事计划。10月26日,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研究江浙沪革命问题,结果“全体决议,暂撇开各地区,专注全力于杭州”,即以杭州为东南第一个发难之地。“待杭举义完成,抽拨一部分军队,火车输送到申,占领上海全市”,然后进兵苏州,“若南京举义不利,即前进攻宁”。10月27日,上海派黄郛、龚宝铨等来杭,讨论起义部署及准备工作。经多次商议,最终确定了起义计划及有关事项:1、暂定起义日期在11月3日至7日之间;2、推定童保暄为临时都督,黄元秀、葛敬恩为参谋;3、设机关部,负责起义前后政治组织方面的工作;4、确定81标为北部军,以朱瑞为司令,陈国杰为参谋;82标为南路军,以顾乃斌为司令,傅孟、冯炽中、吴思豫为参谋;5、吕公望往处州、金华等地联络会党,攻打富阳,以牵制杭城清军力量;6、杭州光复后,推汤寿潜为都督。
  11月4日,上海光复的消息传到杭州。杭州革命党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以浙江巡抚署为主攻目标,布置各路进攻任务,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定于次日(11月5日)凌晨一齐行动;在城站建立临时司令部,由童保暄任临时司令,葛敬恩、黄元秀等人担任参谋;由褚辅成联络谘议局陈时夏、沈钧儒、张传保负责政治方面的筹备工作,并推葛敬恩草拟浙江光复的通电、布告等;敢死队员分两支,分别由王金发、张伯岐率领。
  11月5日凌晨,各支起义部队按计划准时行动。81标从艮山门入城,占领电话局,割断城内各主要电话线路,使清政府无法迅速调集兵力顽抗;朱瑞亲率第1、2营由北而南,先后占领了武林门、钱塘门、涌金门、闹市口、众安桥、官巷口,完成对旗营的包围;俞炜率第3营,在王金发敢死队和陆军小学部分学生的协助下,攻击军械局,守备队管带吴秉森在内响应,起义军占领军械局,取出枪炮弹药补充各队。82标从望江门新城门入城后分兵三路,第一路由顾乃斌、傅孟率领,直扑抚署,战斗激烈,得到由王金发、张伯岐率领的敢死队配合,很快占领巡抚署,巡抚增韫被抓获;第二路由徐卓率领,分队往各要地防守;第三路由徐则恂率领,占领大清银行、浙江银行和藩、道衙门、织造署,并派兵保护兴业银行。至5日晨,杭州全城基本光复。唯有旗营仍负隅顽抗。革命军一面以81标、82标主力紧紧包围旗营,炮兵在城隍山列阵,准备攻击旗营,同时开放钱塘门,让营中平民逃出;一面命增韫给杭州将军德齐写信,劝其投降,但无效。最后在新军官兵进攻和炮击将军署的威慑下,双方谈判达成停火协议:晚7点前旗营缴出所有枪械弹药;旗民自此编入民籍;允发旗兵3个月薪饷,3个月后自筹生计。当晚7时,革命军代表傅孟、楼守光至旗营收缴了枪械。至此,省城全部光复。是日,杭州各界在谘议局开会,选举汤寿潜为浙江都督。11月7日,杭州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宣告浙江军政府成立,军政府都督之下设司令部与政事部,周承菼为总司令,褚辅成任政事部长,庄蒿甫为财政部长,陈汉第为民政部长,汤尔和为外交部长,傅修龄为交通部长,陈泉卿为总务部长。浙江军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浙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辛亥史记,“首义”新说——冯天瑜主创新作《辛亥首义史》赏析


 裴高才

辛卯清明,珞珈山麓,樱花与书香并芳。由著名史学家冯天瑜主创,学者张笃勤协助的《辛亥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巨著,于冯天瑜七十华诞之际绣梓。这部洋洋六十多万言、七百余幅历史图片的百年巨献,广征博引,左图右史,首次提出了“城市起义”说,并运用“时段理论”、“历史合力论”驾驭全篇,对切关宏旨的细节进行精密考证,学术创获颇多,是辛亥史研究绽放的一朵奇葩。
“城市起义”说
    1911年仲秋,于湖广都会武昌爆发的新军暴动,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起义。自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第一次广州起义以来,兴中会、光复会及后来的同盟会,陆续发动了十多次反清武装暴动,其中1911年4月27日黄兴、赵声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较大。那么,为何惟独武昌起义被孙中山等辛亥革命领袖以及历史学家称为“辛亥首义”?对此,《辛亥首义史》首先在导论中列举多方面证据进行了集中论述,指出武昌起义“首次举义成功”,并引发全国响应;沿袭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它发生在近代文明及近代人群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以湖北军政府建立和《鄂州约法》颁布,昭示了近代意义的政治模样。
    纵观“武昌首义”的称谓,最早来自孙中山以及当时的革命党人。这些有理有据的结论,不单答复了为何称“辛亥首义”的疑问,而且也道出了取名《辛亥首义史》的命意所在。
    举凡提到辛亥首义前湖北革命组织活动,过去的有关著作多将1904年7月正式成立的科学补习所为开端。而冯先生经过周密考证,专设“武昌花园山聚会”一节,系统介绍1903年5月武昌花园山聚会的缘起及革命活动,指出由吴禄贞发起主持的武昌花园山秘密聚会,虽然没有正式名称,但实际上是湖北革命团体的源头,运动新军,实行“抬营主义”(成建制地争取新军革命),就是在花园山聚会明确提出,并开始付诸实施的。
    在随后的七八年间,湖北革命党人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同盟会湖北分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文学社与共进会等革命组织,前仆后继,以接力的方式,持续实行“抬营主义”,运动军队,直至使湖北新军有三分之一的革命党人,三分之一受其影响,武昌首义一举成功决非偶然。
    回顾武昌首义前的十余年多次反清暴动,多为党人在华侨社会及外国友人处筹集资金、武器,编组敢死队,对边境地区(广东、广西、云南)清方军政机关展开外科手术式的突击,或是依靠会党或小股新军之力在内地(江西、湖南、安徽)起事。然而起义者与当地社会并无多少联系,势单力薄,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相形之下,湖北革命党人秉承“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楚风,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亡清必楚”的雄心,依托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扎实的准备工作:武汉拥有近代工商业、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传媒和近代军队汇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础,又与起事城市各阶层联系广泛,最重要的是,革命党人实行“抬营主义”,争取了成建制的新军,并在军中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这一切皆非前此多次反清暴动所可比拟,故虽然起事仓促,却大体能遵循既定方略运行。
    当10月10日傍晚打响举义的第一枪,城防诸营纷纷响应,经一夜八小时鏖战,一举夺取中心城市——湖广都会武昌,首次升起了九角十八星旗,悠悠中华,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首义”的全新意义在于:秦汉以来的多次农民起义及贵胄夺权,皆取乡村暴动或宫廷政变形式,以改朝换代为目标,新的王者黄袍加身,国体、政体却全无变更,君主专制一仍其旧;而武昌的新军起义,发生在近代文明(机器工业、铁路枢纽、航运中心、近代文教、洋操军队、新式传媒)及近代人群(工商资本家、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新军官兵)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于斯建立,各省纷起景从响应,正所谓“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武昌首义作为中国第一次成功的“城市起义”载入史册,昭显了近代城市文明的伟力。
    冯天瑜先生曾在《〈封建〉考论》一书中,力驳泛化封建观,反对“封建”一词的滥用,认为中国秦汉至明清是宗法专制社会,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凡提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其他的史书习惯称之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年封建帝制”,而《辛亥首义史》则改称为“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两千年专制帝制”。这些提法,与孙中山等辛亥人士的论说相应,符合历史本真。
宏阔的学术视野
    通览《辛亥首义史》,用大张大合的笔法,在对武昌首义的酝酿、发动过程详细记述的同时,将外界对武昌首义的联系及反应,包括湖北各州县、全国各省市对武昌首义的应援,清政府的应对措施及遇到的各种问题,立宪派及汉族官僚的态度,在华列强对武昌首义及民清双方的态度,都设有专门章节作了交代。该书之所以如此,不光是出于写作上的设局谋篇,而是源于更深层的历史观。
    (一)历史合力论。辛亥首义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圣贤的一动之念或阴谋家挑动的结果,而是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相当积淀的产物,是历史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标示了奔往现代文明的不可逆转的去向。但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种力量推动的单向、直线式进程,而是如同恩格斯所说,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的“合力”作用的结果。辛亥首义当然是同盟会及其下属地区性团体共进会、文学社组织领导的,然而,辛亥首义爆发以及之后的走势,又决非单由革命党人所左右。通观辛亥首义及其演进与终局,是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从清朝离析出来的汉官、袁世凯集团、清廷满洲亲贵、西方列强等几种力量相互博弈的产物,背后更受国内、国际局势所左右。湖北军政府的建立及运行,充满革命党人与汤化龙等立宪派、黎元洪等原军政官员彼此互动、角力的故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北议和,及让权于袁世凯,更是全国范围内多种势力较量、组合的结果。
    有鉴于此,作者认为,辛亥首义史理当详论革命党的组织活动、宣传活动及起义实践,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革命党活动方面。诸如作者通过述说革命党人与汤化龙等立宪派、黎元洪等原军政官员彼此互动、角力的真实故事:立宪派发动的保路风潮对辛亥首义爆发的重要助力;在首义战斗中,黎元洪等初作壁上观,继而走出前台附和革命,对于震慑清廷,号召天下,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历史合力”论在这里展示出雄辩的说服力。
    除此之外,作者还将以往史书少有论及的人物,如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的赵凤昌及其密友庄蕴宽等江苏常州系人士的活动做了交代。因为这些人作为在野社会名流,原本与革命党人、立宪派、清朝汉官等各方面均有深度联系,辛亥首义爆发后,与闻军政机密,运筹帷幄,折冲樽俎,并与英、法、日、俄的驻华使团相沟通,成为南北和谈及国体政体设计的幕后策划者。赵凤昌所居沪上之惜阴堂,辛亥革命爆发后成为江浙沪集团与孙中山、黄兴、湖北军政府及袁世凯、冯国璋北洋势力,联络沟通的场所,赵凤昌被称为“民国产婆”、“山中宰相”,对辛亥革命的进程及民初政局具有重要影响。立宪运动是和平的改革运动,但它的发展,又与革命既相应和,又相抵牾,彼此于争夺中有合作。
    (二)长时段论。以往的史书论及辛亥革命,大多视做1911—1912年间一个短期内发生的政治事件,视野失之狭窄。近二十年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有所拓展,其研究时段也不过十年左右时间(扩及到清末新政)。冯先生通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发现,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代表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的历史研究“时段”理论,即区分地理时间(长时段)、社会时间(中时段)、个体时间(短时段),又将三者分别称为“结构”(structures)、“局势”(conjunctures)和“事件”(evenements),主张重视地理时间(“结构”)、社会时间(“局势”)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故他在治史的过程中,尤其是著述《辛亥首义史》,大胆运用了“时段”理论。
    冯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史研究必须超越狭隘的政治史观,将视野投射到近代社会转型全貌,从结构、局势、事件的辩证关系探索这一历史事变的生成机制。不但要细致入微地梳理事件“短时段”剧变,还须追究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演化。研究辛亥首义史,要考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汉口“开埠”以来,尤其是1889年张之洞总督两湖、主持“湖北新政”以来二十年间的社会变动,考察其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等诸多近代化事业引起的经济、社会及观念形态的深刻演化;还要考察辛亥首义之后错综复杂的政情演绎与社会变迁,从而在既宏阔又精微的历史视野下,辨析辛亥首义史的起承转合。是故,该书在全面观照“结构”(structures)、“局势”(conjunctures)制约“事件”(evenements)的同时,特别注意社会时间(中时段)对个体时间(短时段)的影响力,注意这种影响的复杂性。例如,张之洞主持“新政”,是社会时间(中时段)发生的大事变,张氏主观动机当然是维护清王朝及纲常名教,然而,这些近代性事业导致的客观后果却出其意表之外:派遣留学生为的是培养清政府需要的新式知识分子,而湖北留学生偏偏成为革命排满的革命党;编练新军为的是“执干戈以卫社稷”,而湖北新军恰恰成为武昌首义推翻清廷的主力。也许是有感于张之洞的种豆得瓜,孙中山1912年4月来武汉访察时称:“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该书在充分注意“中时段”的同时,还注意“长时段”地理因素对革命事变的影响,对武汉历史变迁、地理形胜作了简明介绍,为辛亥首义提供了富于立体感的背景。
精细的史实考证
    作者尽管沉潜于形上之思,寻觅对历史合情入理的诠释,力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探究辛亥首义起承转合间透现的规律、提供的经验教训,然决不作空泛的高头讲章,一切皆寄寓于历史过程的叙述之中。
    “历史”略分二义:历史实际过程,可谓之“历史1”;对历史过程的记述与诠释,可谓之“历史2”,该书当属“历史2”,但意在逼近“历史1”,故以载记、考证为主务。为了强调考证历史细节的重要性,作者在导言中甚至写下了如下警策性的话语:“如果说,新闻摄影师的座右铭是:‘假若你拍摄得不够真切,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那么,历史学者也应当这样自励:‘如果历史真相还模糊不清,是因为你考证不够翔实’。”辛亥首义虽去古未远,然事机繁复,当事人的回忆即莫衷一是,史籍记述更多有歧义。就连辛亥首义亲历者蔡寄鸥在写《鄂州血史》时,也有歧路亡羊之慨。这既为今天的著述增加难度,也平添了探索的乐趣。该书在把握辛亥首义的基本走势的同时,对切关宏旨的历史细节,于钩沉史料间用心辨析,以求去伪存真。该书中对辛亥首义史实考订有几十处之多,这里仅选几例实证分析。
    1、“第一枪”的原生态。关于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由谁打响,长期以来的流行说是: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由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以下简称“工八营”)革命党代表熊秉坤打响。此说有孙中山《建国方略》的相关论述为“权威根据”,并得到熊秉坤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年代多篇回忆录佐证,因而各种辛亥革命史论著均依此说。然而冯天瑜通过长期的研究,却发现此说情形颇有可疑之处。该书遂将此事作为考据学的一个案例,采用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仔细推演两个源头史料记载(作者称为“兄弟证”)及熊秉坤本人前后记载的不同,进行专题考证。认为熊秉坤于辛亥首义后一年间所提供的四份材料,关于工八营发难过程的记述完全一致:金兆龙与排长扭打,程正瀛开枪击毙陶启胜,此即10月10日傍晚打响的“笫一枪”。与此同时,笔者亲阅过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的熊氏手书《熊秉坤传略》,也没有他打响“第一枪”的记述。另外,工八营发难现场见证人朱思武,于10月11日凌晨对胡石庵陈述的工八营发难经过,提到最先与清方军官扭打并枪击者,是金兆龙、程正瀛等,没有提及熊秉坤,这与熊氏本人早年的文字记载完全吻合。
    从史源学角度论之,熊秉坤撰于早年的材料真实可靠,又有工八营发难参与者朱思武当时的陈述与之相佐证,故应当肯认,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共进会员、士兵程定国(正瀛)而不是熊秉坤。诚然,熊秉坤是工八营革命党人代表,是发难过程的重要组织者,虽非由其打响第一枪,然而对首义贡献甚大,理应认作辛亥武昌起义发难单位的代表人物,堪称辛亥首义彪炳千秋之功臣。
    2、黎氏出任都督真相。关于黎元洪这样一个半新半旧、充满矛盾的清军“南洋名将”,为什么被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在咨议局10月11日联席会上,起义军人与汤化龙、胡瑞霖等咨议局人士,为何不约而同地推黎督鄂?过去都认为这是在事起仓促的“偶然机遇”下出现的戏剧性结果。该书认为,武昌起义猝然爆发,革命领导者或阻隔于汉口(如刘公)、或伤(如孙武)、或牺牲(如刘复基),而孙中山、黄兴等全国性革命领袖又远在国外或香港,起义者处于“群龙无首”状态,这种带有很大偶然性的特殊形势,当然是黎元洪出任都督的重要原因。但是,黎元洪出任都督,又并非纯属临时动议。根据首义人士万迪庥、胡祖舜,以及孙武的回忆,早在起义之前的几个月中,文学社与共进会两大革命团体在议论起义后的都督人选时,出于借助有名望的“汉官”“号召天下”的策略考虑,曾先后多次考虑过黎元洪。
    3、谋略处的研判。湖北军政府成立初期,是否曾经有过一个叫谋略处的军事指挥机构?原来的有关著作都持肯定态度。1980年代初,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文献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之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相继印行,记述辛亥首义及湖北军政府的档案文件和当事人1912年左右写的回忆录得以公布。有学者发现,洋洋百万言的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文献,没有关于“谋略处”的直接记述,便据此认为“谋略处”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所谓“谋略处”,是某些当事人对参谋部的误记。另有学者则依据首义志士吴醒汉等湖北军政府当事人的早期记述,并参酌湖北革命实录馆档案文献,认为不可否定“谋略处”的存在及其历史功能。那么,究竟有没有谋略处这个机构?该书作者并未在现有两种观点之间简单取舍,而是依据原始资料进行独立考辨。作者依据吴醒汉的《武昌起义三日记》,参酌查光佛的《武汉阳秋》、居正的《辛亥札记》、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李西屏《武昌首义纪事》、张文鼎《炮八标起义经过与汉口战役》所载,认为“谋略处”其名是否实有,未获直接文献证实,应该打上问号;其为“临时性的最高革命权力机关”之说也有夸张之嫌,然而此一机构在10月11日至17日发挥“谋略”军政要务的作用,则被多位首义参加者、军政府当事人的追忆文字所确认。
    4、“床下都督”查无实据。黎元洪为“床下都督”之说,民国初年曾经哄传一时,作者通过多种史料考订,认为此说是事出有因,但查无实据。
    作者在对以往关于黎氏的种种传说加以辨析后,对黎氏给予公允的评断:综观全体,步履蹒跚、充满矛盾性的黎元洪,在辛亥首义及民国建政中的积极贡献和消极作用皆不可小视。黎元洪在中国历史大转折的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情态:彷徨犹豫、退二进三、终于守住共和底线,真实而生动地浓缩了一个数千年古国由专制通往民主的路途的曲折坎坷。这是公允的历史主义结论。
    真正让“床下都督”广为传播者,源自1912年8月“张振武案”后,武汉地区爆发的一场新闻讽刺小说之战——马野马撰《“床下英雄”传》与蔡寄鸥之《“新空城计”传奇》,在《震旦民报》上的连载。
    5、清帝逊位诏书的拟定。以往的载记称清帝退位诏书,是胡汉民请张謇拟就,电袁世凯发布。该书作者披阅近年出版的《赵凤昌藏札》,发现退位诏书的起草者是袁世凯的洪姨太的弟弟洪述祖,洪述祖拟出初稿,经张謇修订,然后由袁世凯以内阁总理大臣领衔颁发。胡汉民在张謇处得见诏书,大加称赞,而并非如原来认为的那样,由胡汉民请张謇草拟。
    6、中华革命党的创建时间。中华革命党是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亲手创办的一个革命组织,在孙中山革命生涯及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过去史学界一致认为它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期间在东京首次创建的。该书在相关章节不仅注明孙中山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先后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而且就孙中山辛亥革命前组建中华革命党的活动及其原因作了介绍,订正了以前的讹误。
生动传神的文笔
    史著纪事载物,讲究规整严谨,不似历史小说及报告文学可以通过合理想象,将史籍缺载的故事情节描写得完整具体,生动传神。但历史著作绝不是呆板枯燥的代名词。司马迁《史记》既有“太史公曰”一类历史评论,也有如鸿门宴一类生动传神的情节描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历史著作的千古典范。
    文学提供形象,史学提供事实,哲学昭示规律。年轻时就喜欢在文史哲知识海洋游泳的冯先生,在《辛亥首义史》中,追踪前贤,力戒文字枯燥呆滞,书中许多章节不乏精彩传神的过程刻画。例如导论对首义前夕氛围的渲染,以及对首义爆发情景的描绘,文字简明扼要,生动传神。尤其是第四章对武昌首义过程的记述,跌宕起伏,前后呼应,读来引人入胜。
    大约在十多年前,《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曾经俏皮地对中国人发话:“你们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你们没有讲。”新出版的这部《辛亥首义史》,则用事实回答了奈斯比特的挑战性说法:包括辛亥首义在内的中国故事很了不起;中国人对故事的讲述也是精彩的,希望你们倾听。
    历史总是在特定空间运行的,史学工作者不仅要有清晰的时间意识,还应当形成真切的空间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方位感、质地感和度量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才能立体地得以再现,“知人论世”,如亲临其境体察古事古人。《辛亥首义史》可谓一个成功的范本。

辛亥革命胜利的奠基之战—南京光复之役


辛亥革命胜利的奠基之战—南京光复之役
在公元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南京城的光复之战,以其战斗激烈、战果辉煌而载入史册,成为辛亥革命胜利的奠基之战。
 
  南京地处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昌起义爆发时,南京驻有两支军队,一支是以旗兵和绿营兵为主的旧军,约2万人;另一支为新军新建陆军第九镇(师),5000余人,由统制(师长)徐绍桢率领。以旧军、新军为别,南京的政治力量明显分为两大派,清两江总督张人骏及铁良、张勋等,极端仇视革命,效忠清廷,其中尤以张勋最甚。新军中的广大官兵多为知识青年,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对满清的腐朽统治普遍不满,加之著名革命党人赵声、柏文蔚等曾在第九镇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使得不少官兵倾向革命。
 
  各地新军的起义,强烈地冲击着第九镇官兵的心灵,也使张人骏等提高了对九镇的戒心。经过密谋,他们将第九镇部队调出城内,驻防于离城30多公里的秣陵关。并扣发新军的弹药,每个士兵只发三颗子弹;派出江防营部队在距秣陵关10多公里处驻防,以防御新军,同时每天派出侦探到第九镇驻地刺探军情;更有甚者,铁良的亲信桂城竟企图行刺徐绍桢,被当场抓获。消息传开,九镇官兵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起兵举事。此时,上海、苏州、常州、无锡相继光复的消息传到兵营,徐绍桢遂决定率部起义。他一面派人去上海联系,以求得弹药的援助,一面召开各团队指挥官会议,布置行动计划。
 
  11月7日晚9点多钟,埋伏在城内的苏良斌派人送信给徐绍桢,说已密约巡防营、督署卫队营士兵半夜起义,请第九镇部队攻城接应。徐绍桢对这一消息未辨真假,加之时间仓促,而且大部队调动已来不及,就未采取行动。8日凌晨,苏良斌起义失败。第九镇在不知消息的情况下,决定按原计划起义。
 
  8日拂晓,第九镇官兵向南京城挺进。中午11时,各路纵队到达距花神庙不远的一条河边时,立即分散行动。中央纵队的骑兵继续向花神庙前进,三十三标的部队通过姑娘桥,向望江矶一线展开,三十四标也向双哑巴树一线进击。设在石马村的起义军司令部与前方失去了联系,三个纵队互相之间也不通音讯,只好各自为战。下午5时,总指挥沈同午得到情报,说虽然城内苏良斌的起义已经失败,但仍有一支炸弹队埋伏城里,准备与攻城大部队里应外合。于是,他派出传令兵命令各纵队全线出击,进行夜袭。
 
  晚7时许,中央纵队向雨花台方向发起冲锋,当部队冲到离雨花台只有一公里的地方时,士兵的5发子弹早已用完,只得隐蔽在田埂后。9日凌晨2时30分,中央纵队组织了敢死队,在手榴弹爆炸的烟幕中,敢死队员一度攀上雨花台东峰,插上白旗,并徒手夺得两挺机枪,终因后续部队未能跟上,又被清江防营夺回阵地,几十名敢死队员壮烈牺牲。
 
  在激烈的战斗中,虽然第九镇官兵作战英勇,战术灵活,但由于没有弹药,部队分散行动,无法配合,所以伤亡惨重。除中央纵队外,左、右两个纵队的进展也不顺利。9日天亮时,战斗局势已经明朗,攻城无望。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沈同午下令全线撤退。在浓浓大雾的笼罩下,攻城的起义部队相继撤出战场,向镇江方向退去。这一仗,第九镇官兵伤亡数百人。
 
  攻打南京城失利之后,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立即东去上海,与同盟会上海总部和各地革命党人驻上海的代表会商。当时全国的形势较为复杂,一方面,不断有新的省、市宣布独立,就全国而言,革命党人的力量日益壮大;另一方面,武汉危急,被清廷重新起用的袁世凯玩弄反革命两手,在用北洋重兵围攻武汉的同时,又派代表到武昌进行和谈的试探。武汉的起义军队在黄兴的率领下正苦苦支撑。由此,上海都督陈其美主持会议,分析全国形势。粤军参谋长犹龙说:“欲定大事,非速攻南京不可。南京一日不下,武汉必危。武汉不支,则长江一带必不能保,满虏之焰复炽,祖国亡无日矣!”会议经过讨论,决定组建江浙联军,以徐绍桢为总司令,会攻金陵。
 
  11月15日,参加会攻南京的各路人马齐聚镇江,总共约2万人马。正在围攻武汉的清海军“镜清”、“保民”、“楚观”等14艘舰艇,顺江而下来到镇江,投奔革命党人,使得会攻南京的联军水陆并进,军威大振。
 
  革命军大兵压境,袁世凯给张勋电报称:“东南半壁,悉赖我公”。张人骏、铁良、张勋等决定死守南京,以江防营和巡防营为主力,在南京城内外各要点设防,准备依仗地形和武器的优势与革命军大战一场。
 
  11月20日,江浙联军会攻南京的战斗打响。为了切断张勋逃跑的退路,联军司令部首先派镇军和扬军的两个营渡江进攻六合。22日,浙军朱瑞部进击麒麟门,与张勋江防营交战,战斗十分激烈。此时,清军在乌龙山、幕府山的大炮不时发射炮弹,威胁着前进中的联军部队。曾任幕府山炮台军官的同盟会员宫成鲲联络两台的一部分官兵,将炮栓拆下收藏。24日夜,粤军和浙军游击营乘军舰在乌龙山麓登陆,炮台内起义士兵开栅内应,一举占领炮台。第二日,粤、浙两军继续配合,激战数小时,攻占幕府山炮台,使清军失去城外两座堡垒。同时,驻守在下关江面的清水师十三营的40艘战船起义,下关东西两座炮台也归向革命军。张勋失去了江防。
 
  革命军用幕府山的大炮向仪风门、太平门的守军猛轰,张勋在城内的指挥部北极阁及两江总督署,也不时遭到大炮的轰击。11月25日拂晓,浙军先头部队100余人在马群与清兵数千人相遇,陷入重围,正午时分,浙军大队赶到,与清兵混战。下午4时,浙军攻占孝陵卫,击毙清兵千余和张勋的得力助手、巡防营统领王有宏。26日,江浙联军全线出击,苏军刘之洁部由淳化镇进攻上方镇,下午占领高桥、龙桥,翌日晨攻占七桥瓮和上方镇;扬军徐宝山部进攻浦口,海军协同作战,炮轰浦口和狮子山炮台,使下关与浦口交通断绝;浙军朱瑞部和沪军洪承典部击退张勋的反扑,击毙清兵数百人,进至朝阳门(今中山门)外。战至此时,守城清兵基本上处于被包围态势,但城东的天堡城炮台,仍对联军构成威胁。
 
  天堡城位于东郊紫金山第三峰(今紫金山天文台所在地),城高险陡,张勋在此驻扎江防军一营和机枪4挺、重炮10余门。联军以镇军、浙军、沪军围攻天堡城,激战数日,死伤众多,仍未攻下。11月30日,浙军组成近200人的敢死队,冒雨强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于12月1日攻克了天堡城。这一仗,联军伤亡了数百人,山上山下,到处可见尸体。镇军管带杨韵珂事迹尤为感人,他身中枪、炮弹,伤40余处,临终前高呼:“不夺此要塞,不要收殓我尸。”死时年仅30岁。同日,苏军也攻占了雨花台,将清兵压至城内,团团围住。
 
  张人骏、铁良和张勋知败局已定,遂请美国领事和鼓楼医院院长、加拿大籍马林出面,要求联军允其出城。江浙联军命令守城清兵全部缴械投降,张勋所掠公款80多万银元必须全部交出,否则将于12月2日中午发起总攻。12月1日晚,张人骏、铁良在下关乘上日本兵舰,狼狈不堪地逃离南京,住进了上海租界。张勋则率领残兵2000余人,出汉西门经大胜关渡江逃往徐州。2日,江浙联军发起总攻,攻城部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苏军自雨花台入南门,镇军自紫金山入太平门,粤军入仪风门,其他部队也相继入城。3日,浦口被扬军攻克,南京完全光复。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辛亥革命中的九江起义,九江在辛亥革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九江起义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它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虽然这次革命的成果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军阀所窃取,中国依然未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但是辛亥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和历史功绩,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和纪念。
  九江在辛亥革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即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九江率先于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二)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接受军政府领导,公开竖旗,号称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声震海内外,为创建民主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功不仅在江西一省,实有大造于东南半壁。孙中山先生对此曾有高度评价。1912年10月,孙中山先后来赣视察途径九江,接见各界人士时十分高兴地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然而,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真所谓惊心动魄,曲折艰辛。
九江起义的历史背景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结合部之要冲,扼鄱阳湖之咽喉。上控武汉、重庆,下联南京、上海,中通省内各地,素称江西的北大门,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为历代兵家之必争之地。辛亥革命光复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及岳师门守备炮台。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27混成协第53标(相当于团)三个营和庄守忠所率第55标的第二营,以及常备军、巡警等武装3000余人,几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他们的枪口和炮口不是对准外国侵华势力,而是指向国内的“匪党”,为武汉清兵做“清剿”后援。
  同时,九江又是“南开陆路,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舟车辐辏,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并有“七省通衢”之称,集散着湘、鄂、闽、粤、浙、赣、皖省大部分地区的茶叶、谷物、夏布、瓷器等产品,是长江一带重要物资集散中心,也是重要港口码头和换港商埠,为东南望镇。
  由于九江地理位置的重要,发展经济有许多优越条件,西方列强早就垂涎这块宝地。1858年11月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不久,11月29日,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率兵舰闯入九江,以确定设埠通商事宜。他在九江活动4天,基本摸清了九江港口的情况,为后来英人决定在九江开放商埠起着决定作用。继英帝国主义之后,美、俄、法、德、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等十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者,接踵涌入九江。他们以软硬兼施的手段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九江区域内买借租地,设领事馆,开银行,兴建军用商用码头,办工厂,设货栈洋行,开轮船公司,办教会等等。依照他们片面拟订的“最惠国待遇”,垄断九江的航运业、茶叶业、商业,使九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极大的压抑劫走了无法统计的大量财富,给九江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九江起义的酝酿与准备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投降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爱国志士的无比愤慨,纷纷串联结社,酝酿着新的壮举。1902年,九江人蔡公时、张华飞、徐秀钧三好友,在九江组织一“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为传播革命思想,他们3人的革命活动,遭到清政府九江地方当局的压制,“慎所染斋”被迫关闭,蔡等3人于同年东渡日本留学,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教育。1905年3人同时加入同盟会,以推翻满清专制、建立民国为己任。学成回国后,蔡公时在南昌、九江一带活动,张华飞派往北京秘密活动,徐秀钧回到九江活动。他们秘密联络同志,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运动新军起义。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江西“易知社”与“共进会”建立经过,共进会核心成员有哪些人?



1904年4月,江西几个学校,如武备、测绘、客籍、陆军小学等校师生倡议,结集一部分人组成“易知社”,明则以诗文结社,暗则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当时,加入易知社的人士,据我所能记忆的,有武备学堂、测绘学堂的虞维煦、汪紫阁、汪建纲、龚会师、徐复初、周作孚、丁立中、李儒修、胡飞、熊慕奇、熊公福、蔡复灵、蔡锐霆,陆军小学的潘的恒、项武,及南京两江师范属于江西籍的裘德煌、萧辉景、邹继龙等。并推虞维煦、李儒修、丁立中等主持社务。社址起初设在南昌皇殿侧汪建纲的家中,后来迁到洪恩桥席公祠内。到1905年,南昌义务女校成立,该校校长蔡敬襄,教员蔡觉羡、蔡蕙、洪熏琴等也陆续加入了易知社。
  当时,除一班官僚和脑筋糊涂的资产阶级分子表现惧怕外,全国人民都非常仇恨侵略中国的外国人。1906年,当法国天主教总神父王安之刺杀南昌县令江召棠的案件发生后,易知社社员立即就此事件,印发传单,到处讲演宣传,激起广大人民的义愤,要为江召棠报仇,到处捉洋鬼子,打洋鬼子,使得在南昌的英、法传教士和其他外国人皆行逃匿。而刺杀江召棠的凶手、法国神父王安之也在此时被群众打死。
  1909年,江西共进会成立,易知社社员全体加入,易知社才自动取消。
  1907年,共进会由湖南的焦达峰、刘揆一,四川的熊克武,江西的邓文翚、曾真等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其时,焦达峰担任同盟会的调查部长,主要任务是联络各省的秘密会党。当时,以争取长江流域各省会党头目,非另设小团体,并委用熟悉会党情形的人分途招纳。后因此法不易收效,故另纳一部分同盟会员组织共进会,专司此项联络任务。并将“平钧地权”,改作“平钧人权”,以免招纳会员时多费口舌。此事进行得很秘密,其组织编制大致与同盟会同,并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故共进会实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大约在1909年农历八月底,邓文翚奉同盟会命令,由日本回国。到达南昌后,首先联络了易知社社员邹继龙、陈培之、丁立中(别号笏堂)等进行商谈,要在江西组织共进会。同时,得到安徽的虞维煦和本地蔡复灵、蔡锐霆兄弟等的赞助,一致认为学生与教员大多数人富于爱国热忱,易于进行宣传鼓动,故决定先在各学校着手吸收会员。
  活动开始,即有南昌义务女校全体教职员报名申请入会。其中有校长蔡敬襄,教员蔡风波、洪熏琴,监学周速波、蔡仲兰(即蔡蕙)、熊公福、漆艾新等。当时即以义务女校为临时会址。此外,还有峡江曾堪宇、陈小真,安徽汪建纲,宜丰蔡觉牗、漆士武、熊景奇,铅山潘的恒,南昌徐超、徐作喆,鄱阳胡飞、李儒修,抚州周作慕,吉安欧阳宣、陈荣恪等20余人先后申请加入,并于农历十月三日晚,在义务女校召开成立大会。仪式非常严肃隆重,会场中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大碗米酒和二、三十个汤瓢。参加的会员团团围绕在桌子周围,然后由邓文翚宣读入会志愿书及会员名单,继由虞维煦、蔡复灵简述入会宗旨,即将各人填写的志愿书展在桌上,由入会会员盖了指印后,大家立即举手宣誓。宣誓完毕,各人手中拿好一根穿了线的针,用线将左手指扎紧,用针刺破指头,挤出鲜血,滴入酒中,再用汤瓢将血酒搅匀后,即互相握手,各饮血酒一汤瓢。这就是“歃血为盟”。仪式进行后,次日即发给会员证。会员证封面上盖了一颗方印,里面还有如下几条:(一)会员证不得遗失或毁坏涂改;(二)本证不可随便给非本会会员观看;(三)会员应遵守本会规章;(四)会员应服从本会宗旨,拥护本会政策,响应本会号召,忠于本会各种事业;(五)会员应有坚毅的意志,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六)会员不应想做官,即有机会做官也要不忘本会宗旨,公平治政,不要以权势压迫人民,不图个人享受,应当亲民爱民;(七)会员不应想发财,即使有机会发财,也要公正理财,不能榨取他人利益,攫为已有,应多做好事,或办大小实业,或出资兴办学校;(八)会员对全国人民,除当政权贵外,应一律平等,年长者作父母看,壮年或青年作兄弟姐妹看(其余几条记不清了)。
  江西共进会成立后,即推选邓文翚为会长,虞维煦、丁立中为副会长,蔡敬襄、洪熏琴、汪建纲、蔡锐霆、周速波等为理事。后因周有病,改选蔡仲兰为理事。并互推虞维煦、丁立中兼任总务;陈荣恪、熊公福担任文牍;欧阳宣、蔡复灵担任宣传;李儒修、蔡仲兰担任联络;徐超、蔡锐霆担任机密。那时的会费,由会员分别量力负担。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的发展


武昌起义之后

的发展[编辑]

各省响应与国际调停[编辑]

《最新调查清国大地图革命动乱地注点》,此图为《东京日日新闻》报于1911年11月3日随报附赠之地图
湖北阳夏保卫战和宜昌起义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夏口)和汉阳,随后启用了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袁世凯,以稳定北洋新军。革命军开展阳夏保卫战,最终战败,11月27日退守江南武昌。在47天的作战中伤亡约万余人,但仍能隔江坚守武昌。也因此在这的七个星期之内,中国15个省陆续宣布脱离清室独立[41]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三省效忠大清朝廷。独立各省主要以各省的咨议局成员为主要领导,少数地区由革命党主导。
10月18日晚,宜昌新军第四十一标第一营排长文学社会员唐牺支发动起义并光复宜昌。为减轻清军对武昌的压力,唐于11月19日兵分四路直逼清驻防将军荆州将军府,25日围困荆州,12月13日,荆州将军连魁投降。
湖南辛亥革命
红橙旗,长沙光复后曾使用[42]
10月22日,湖南共进会会员焦达峰陈作新,按照早先与湖北共进会立下的相互响应起义的约定,率领以会党和新军组成的队伍在长沙发动起义。湖南巡抚余格诚逃走,巡防营统领黄忠浩被斩首。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推举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并发布《讨满清檄文》。随即派兵支援武昌。
陕西辛亥革命
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钱鼎景定成等人同陕西哥老会联合,发动会党和新军的革命分子同时起义,经两天激战控制西安,护理巡抚钱能训逃走,西安将军文瑞投井自杀。西安满族居住区“满城”遭遇种族屠灭,惨况空前。起义军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推举原日知会会员,新军队官张凤翙被为都督。
江西辛亥革命
10月23日,江西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蔡蕙等人策动九江的新军举行起义,胜利后即宣告独立,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第二十七混成协第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九江军政分府都督。
10月31日,南昌同盟会会员蔡公时等人率领新军发动起义并获成功,建立江西军政府,推举李烈钧为都督。
山西辛亥革命
八卦太极旗,山西光复后用旗
10月29日,山西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阎锡山联合姚以阶黄国梁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熙等人发动新军在太原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宣布成立山西军政府,推选阎锡山为都督。12月12日革命军因抵抗不住清军曹锟部进攻,撤离太原。
直隶辛亥革命
10月29日,直隶发生滦州兵谏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矩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打电报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任内阁,并规定皇族不得充当国务大臣。
云南辛亥革命
中字旗,昆明重九起义胜利后使用
“汉”字黄旗,云南个旧辛亥光复后使用
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会员李根源联合新军标统蔡锷罗佩金及管带唐继尧等人率领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次日占领昆明,成立云南军政府,将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推举蔡锷为都督。
上海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上海庆祝民国改元。[43] 街上飘扬著五色旗是因为沪军都督陈其美于1911年12月31日发出通告:“自明日起各界一律悬挂国旗,以昭庆贺,而光大典。”[44]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光复会、上海商团的陈其美张承槱李平书李英石李燮和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主要力量有张承槱刘福标等人组织的青帮洪帮敢死队,李平书李英石的上海商团武装,李燮和联络的吴淞地区起义军警,朱家骅徐霁生等人组织的中国敬死团。4日,最后攻占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推举陈其美为都督。
贵州辛亥革命
11月4日,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等的领导和发动新军和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 ,随即攻占贵阳,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推举贵州新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杨荩诚为都督,赵德全为副都督。
浙江辛亥革命
白旗,浙江各地光复时使用[45]
11月4日,浙江光复会会员驻杭州新军八十一标标统朱瑞,同盟会会员新军八十二标周承菼部军官吴思豫吕公望蒋百里蒋百器杨廷栋吴肇基人等,及光复会王文庆率领从上海赶来的敢死队发动起义,从笕桥、南星桥出发进攻省城杭州。朱瑞、吴思豫、吕公望等率八十一标及光复会王金发敢死队攻占军械局。周承菼统八十二标和同盟会蒋中正、光复会尹锐志(女)所属敢死队攻占抚台衙门。杨廷栋率兵包围了巡抚府,巡抚增韫被俘,5日,杭州光复。浙江咨议局议长陈黻宸、副议长沈钧儒马叙伦等人,推举立宪派、前咨议局议长汤寿潜为都督。
江苏辛亥革命
11月5日,江苏的立宪派及绅商怂恿江苏巡抚程德全在省城苏州宣布独立,成立江苏革命军政府,程德全自任都督。
安徽辛亥革命
人字旗,安徽安庆韩衍青年军设计[46]
11月5日,安徽同盟会会员吴旸谷等率标炮营等也在当日起义,并向省城安庆进攻。立宪派则劝说安徽巡抚朱家宝独立,11月8日,安徽咨议局出面宣布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王天培为副都督。
广西辛亥革命
11月6日,广西咨议局在省城桂林作出决定,与清政府脱离关系,宣布广西独立,原广西巡抚沈秉堃担任都督[47],几天后清军提督陆荣廷发动兵变夺取了都督之位。
福建辛亥革命
11月9日,福建同盟会会员郑祖荫彭寿松许崇智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率领所部在福州起义,向清军发起进攻,清总督松寿自杀,11月11日,福建宣告光复,福建军政府成立,推举孙道仁为都督。
广东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期间,广州水面上,一艘英国炮舰正尾随一艘美国炮舰前进
井字旗,广东陈炯明领导的循军使用[48]
10月底,广东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邓铿彭瑞海等人在广东化州南海顺德三水等地组织民军起义。11月8日 在胡汉民的劝说下,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新军第二十五镇统制龙济光同意反正,民军声势浩大,两广总督张鸣岐被迫召集各界代表在广东咨议局讨论广东独立问题,决定次日宣布广东独立。11月9日,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同日,广东宣布独立,成立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
山东辛亥革命
11月12日山东烟台同盟会栾钟尧宫锡德等“十八豪杰”同盟会会员发动起义,占领烟台海防营烟台道台徐世光闻变携家眷逃到东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寻求保护。11月13日,“十八豪杰”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宣布烟台独立,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称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推举清海军舞凤舰舰长王传炯为烟台军政分府总司令。[49]
11月13日,在山东革命党人丁惟汾的劝说和代理新军第五镇统制贾宾卿等部分军官的胁迫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同意山东独立,推举孙宝琦为都督。11月24日,孙宝琦又取消独立。
甘肃辛亥革命
11月17日宁夏同盟会支会发动宁夏会党起义,23日在银川成立支那宁夏革命军政府。1912年3月11日,黄钺联合革命党人向燊陈贞瑞等发动了秦州起义,在秦州宣布独立,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黄钺被举为都督。
四川辛亥革命
四川成都皇城里参加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庆典的民众,1911年11月27日。美国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1913)摄,来约翰提供。[50]图中白色旗帜为大汉旗。四川成都皇城里参加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庆典的民众,1911年11月27日。美国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1913)摄,来约翰提供。[50]图中白色旗帜为大汉旗。
四川成都皇城里参加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庆典的民众,1911年11月27日。美国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1913)摄,来约翰提供。[50]图中白色旗帜为大汉旗。
大汉旗,大汉四川军政府使用
11月21日,广安州组成大汉蜀北军政府。22日,蜀军政府重庆成立。
11月22日成都召开四川官绅代表大会,决定独立并派出蒲殿俊等11人与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代表在在成都圜通银行进行谈判,27日四川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发表宣示四川自治文告,将权力交给新政府。立宪党人蒲殿俊担任都督,赵尔丰的嫡系部将朱庆澜任副都督。27日,进入四川的鄂军在资中反正,杀死上任途中的代理四川总督端方
清军部队向革命军投降。
河南辛亥革命
12月22日,河南开封同盟会会员张钟端领导的河南仁义会起义行动被破获,次日张钟端被杀害。
奉天辛亥革命
11月17日奉天联合急进会成立,公推张榕为会长,柳大年李德瑚张根仁为副会长。
吉林辛亥革命
11月下旬,奉天联合急进会首领、同盟会会员张榕张根仁赵元寿来吉林组建吉林联合急进会分会。1912年3月15日赵尔巽陈昭常宣布承认“共和”,改东三省总督东三省都督,改吉林巡抚吉林都督
黑龙江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黑龙江各学校推举代表组织学生联合会,进行黑龙江省独立运动。学生联合会在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召集全校师生开会,中国同盟会黑龙江支部负责人邓觉民发表演讲。会后,学生们上街散发传单。
11月16日,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旨意,成立黑龙江国民保安公会并自任会长。黑龙江全省中学堂学生在革命党人策动下成立黑龙江国民联合会要求宣布独立。奉天联合急进会首领、张榕张根仁等和保安会进行了斗争。12月11日,革命党人组织省城学生到省属衙门前游行,高呼“黑龙江独立万岁”;12月18日,用全体名义要求巡抚周树模宣布独立。此后在民政司长宋小濂的应对下,革命活动被瓦解,黑龙江独立运动遭到失败。
新疆辛亥革命
12月28日,革命党人刘先俊万象春马万荣等率军中100多名哥老会会众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起义。1912年1月7日(农历辛亥年)晚,伊犁起义取得胜利。1月8日上午9时,新伊大都督府宣告成立,象征五族共和五色旗取代了清朝的黄龙旗万象春三十年后撰文回忆:“如果伊犁不起革命,清廷迁都事成,那时爰正貔貅,逐鹿中原,偏安西北,尚有可能。伊犁革命,格杀志伯愚,败走袁大化载澜携眷逃奔库伦甘督长庚解权卸位,不但阻遏清廷迁都成议,而且促迫宣统逊位。盖伊犁班革命同志对于民国之贡献,当不在武昌首义及各省响应之下矣。”[51]
革命的后续发展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堡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大清国海军的反正
清海军提督萨镇冰清海军提督萨镇冰
清海军提督萨镇冰
长江舰队临时司令黄钟瑛
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革命军。
列强的中立与调停
武昌起义后,鄂军都督府成立军事外交科、外交局等部门,最终合并为外交部,胡瑛任部长,王正廷任副部长,胡朝宗夏维嵩石龙川刘凤书江华本姚勉之陶宗汉等分任秘书、科长、参议等职务,余日章为外交部驻汉交涉局局长。胡瑛向各国驻汉口领事馆送交了照会。随着民军在汉口的军事成功,各国态度逐渐转变,10月17日上午,英、俄、法、德、日五国驻汉口领事推举英国领事葛福向鄂军都督府递交会衔公文,承认民军为国际法上的交战团体,各国将严守中立。10月18日,五国领事(英国总领事葛福Herbert Goffe、俄国总领事敖康夫A.N.Ostroverkhow、法国领事侯耀(时又称“罗氏”)Ulvsse-Raphael Reäu、德国领事米雷尔Max Müller、日本总领事松村贞雄)发布会衔布告。[52]
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清廷的反应[编辑]

荫昌在民国时期的留影

荫昌督师南下[编辑]

10月12日,清廷派荫昌率领北洋第一军(由陆军第四镇陆军第二镇陆军第三混成协陆军第六镇陆军第十一混成协编成,总统官由荫昌兼)、第二军(由陆军第五镇陆军第三镇陆军第五混成协陆军第二十镇陆军第三十九混成协编成,总统官为冯国璋)开往湖北镇压武昌起义(参谋长易乃谦,副官长兼总执法官丁士源),同盟会会员蔡德辰陈雄等企图在正阳门西车站刺杀荫昌未果。10月15日,荫昌途经彰德会见袁世凯时,袁告诉荫昌切勿轻战。10月17日荫昌到达信阳指挥,但由于北洋两军系袁世凯旧部,不听指挥,镇压并不得力,同时湖南山西江西陕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0月27日清廷召回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剿抚,并改任冯国璋为北洋第一军总统官,任命段祺瑞为北洋第二军总统官,荫昌随陆军第八镇留在前线参加反攻。11月1日,袁世凯内阁成立,荫昌被任命为军咨府大臣暂管陆军大臣事务。

清廷内的政治纷争[编辑]

叶恭绰笔记曰,“武昌变起,瑞澂逃,荫昌督师而不甚负责。当时清廷即分两派:一派主张严申军令,用亲贵督师,以张挞伐;一派主张起用袁世凯。争不能决,乃奏请隆裕太后决定。太后主起用袁,议乃定。其后一切均由此发轫也。”袁世凯起用前后,清廷应对革命的方略产生了重大变化。此前,清廷对湖北民军的态度是“一致主剿”,此后则出现了“抚”的呼声。[54]

袁世凯的起复与军事进攻[编辑]

10月14日,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洹上村养病的袁世凯湖广总督,10月14日派内阁参议阮忠枢持上谕和奕劻亲笔信同内阁统计局局长杨度一起抵达彰德,王锡彤杨度袁克定均劝袁世凯不要出山,袁遂托病不就,于10月16日上谢恩折。同时袁向阮忠枢提出出山条件即“节略八条”,大意为调兵、拨款、军咨府陆军部不要“遥为节制”。[55]10月15日荫昌途经彰德会见了袁世凯。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10月27日朝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武汉进攻。袁督师到,驻节孝感萧家港
清军在辛亥革命期间的军事部署与进攻策略

对北京的东西夹击:山西独立与滦州兵谏[编辑]

10月29日山西独立。同日新军第二十镇直隶境内发动滦州兵谏,提出解散皇族内阁等《十二条政纲》。 hi

内阁更迭与重大信条十九条的出台:袁世凯逐步控制北方政局[编辑]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11月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1月6日,宣统帝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11月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革命党在北京的军事活动
11月29日,直隶革命党人按照汪兆铭袁克定的约定,在北京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三处发起对紫禁城进攻。可是,晚上放火为号进攻时,遭到事先埋伏的清军包围,革命军先锋队队长陈雄高新华自杀,李汉杰被捕,三天后遭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