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辛亥革命中的绍兴记事,绍兴革命志士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


辛亥革命中的绍兴记事,绍兴革命志士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
清末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员组织领导的“共进社”“文学社”联合新军,趁大批清军从湖北调赴川东镇压“保路运动”之际,在湖北武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清武装起义。全国各地陆续响应,推翻了已有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这就是伟大的“辛亥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绍兴的革命志士直接参与了光复上海、杭州等地的战斗。1911年11月10日,王金发等人率部队抵达绍兴。11日,王金发重组绍兴军分府,长官称都督,掌军政大权,一直到1912年7月,以王金发为首的绍兴军分府维持了8个多月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撤销。
  这就是辛亥革命期间发生在绍兴的基本史实。今天我们想要讲述的就是那段历史中的真实故事。
  16岁的尹维俊投出了光复杭州的第一颗炸弹
  绍兴革命志士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武装斗争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全面爆发。当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谱写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之时,绍兴这座封建势力较为浓厚的千年古城也并不安静。
  仓桥街(今城市广场西北南)上的“万卷书楼”里,光复会员、同盟会员王子余在其创办的《绍兴白话报》上曾不断作出反映辛亥革命情况的报道,使绍兴知府程赞清等大小官员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同年10月15日,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在南洋泗水获悉“武昌起义”消息后,动身回国。11月初,光复会嵊县女将、年仅20岁的尹锐志在上海“锐俊学社”组成“光复军”,会同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陈其美及李燮和等攻打江南制造局,并以所储兵器及现银40万元各半,成立上海及吴淞都督府。11月3日,上海光复。
  11月4日凌晨,王金发与尹锐志的妹妹、年仅16岁的尹维峻等组成的“敢死队”,从西辕门进,首冲杭州运司河下的浙江巡抚衙门。尹维峻单身骑马上前首掷炸弹,大队跟进,吓得抚署守卫清军撤退二门,举白旗投降,巡抚增韫率妻女爬后墙逃跑时被俘。童保暄,以原省谘议局为“浙江军政府”,以临时“浙江都督”名,出布告安民,杭州初步光复。11月7日,山阴人、曾任沪杭铁路总理、立宪公会副会长的汤寿潜出任浙江军政分府都督,浙江省会杭州全部光复。
  与此同时,陶成章也从上海赶到杭州,参加省参议会,被举为总参议。决议会师攻打南京,并由陶成章押送增韫去沪,放他回青岛。
杭州光复后绍兴城内谣言四起
 末任绍兴知府程赞清与当地劣绅密谋宣布绍兴“光复”
杭州光复以后,只有一江之隔的绍兴立即沸腾起来。由于革命党在这场革命中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发动工作做得很不够,许多老百姓对这场革命的真正意义还不清楚,有人曾经印了许多明太祖的像一张一张地去分给农民,并且向农民宣传:清朝的政府是由外面侵入的人组成的,我们应当把他们打出去。与此同时,《扬州十日记》之类的小册子也开始在绍兴民间流行,以至后来有人把革命军着的军装描绘成是白衣白帽,说这是穿崇祯皇帝的素服。
  “杭州光复的第二天,绍兴城内谣言迭起,说是杭州的驻防清兵突围而出,正向绍兴过来,接着是一阵风似的‘逃难’。”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信恩告诉记者,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怀旧》里对此有一段传神的描绘:“予窥道上,人多于蚁阵,而人人悉函惧意,惘然而行,手多有挟持,或徒其手。王翁语予,盖图逃难者耳。中多何墟人,来奔芜市,而芜市居民则争走何墟。李媪至金氏问讯,云仆犹弗归,独见众如夫人方检脂粉芗泽,纨扇罗衣之属,纳行箧中,此富家姨太太似视逃难亦如春游,不可废口红眉黛者。”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借用庚子夏天的事情,影射辛亥时期绍兴城里人的逃难。
  趁着这样的混乱,末任绍兴知府程赞清与当地劣绅章介眉密谋后于11月7日宣布绍兴“光复”,将知府改称为民政长,拼凑成立了由程赞清任民政长的绍兴军政府,竟然获得杭州都督府的电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把戏,使盼望推翻封建体制的人们都倒抽一口冷气,正如鲁迅所嘲讽的那样:“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便是绍兴光复……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