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习近平十二次指示为何搞不掂徐才厚郭伯雄?

博讯:习近平十二次指示为何搞不掂徐才厚郭伯雄?

墙外仙 (墙外楼) - 4 小時前
按:博讯收到举报信,博讯无法核实,信的全文如下: 《就谷俊山案无法深入致全军指战员的公开信》 甄情达报道:全国闻名的总后原副部长谷俊山巨大贪腐案曝光两年一直无法深入、据证结案的根源,在于深涉谷案的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和郭伯雄,顽强抵制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近两年时间内,习近平先后指示和批示十二次,要求严厉查处谷案给全党全军一个交代。但徐、郭就是顶着不办。目前围绕谷案党内军内的较量还在激烈进行中,谷案在由徐、郭依然操控的总政治部和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主导下正步入歧途,作为新上任的军委主席习近平可能不得不接受第一个滑铁卢的命运 谷俊山巨大贪腐案败露于2012年初,由总后勤部党委负责查处。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廖锡龙和政委刘源率领总后勤部纪委,查证查清谷俊山案涉及金额几百亿人民币,谷个人贪占六个多亿,是我军有史以来最大的贪腐案件。总后当时调查的许多证据已显示,军委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深度涉案。总后廖锡龙和刘源在时任军委第一副主席习近平的支持下,径直向军委主席胡锦涛汇报案情。徐、郭顶不住胡的一再批示和敦促,只好勉强同意查办谷案,但徐、郭他们以干部管辖权限为由,将谷案交给完全为他们把持和操控的总政治部和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办理。从此,在徐、郭的具体操纵指挥下,童世平、杜金才两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军纪委书记,轮流走向前台,假查真保,开始了针对总后党委和纪委的举世罕见的... 更多 »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東岔抗日根據地

東岔抗日根據地,位於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鎮,爲吉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爲近現代史蹟及代表性建築。根據地距市區西北18-30千米。東有老嶺山脈及小爺嶺密林爲天然屏障,西、南有崇山峻嶺,層巒叠嶂阻斷交通。奔流不息的螞蟻河從東部小爺嶺山麓流出,匯集大小川流注入渾江。這一帶山深林密,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當年楊靖宇將軍率領東北抗日聯軍曾在這里建立了東岔抗日根據地。根據地的長度約10千米,面積約125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名稱:東岔抗日根據地
  級别:吉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批次:第二批
  公布時間:1981年4月20日
  地點:集安市清河鎮
  年代:1936-1938年
  類别:近現代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管理單位:集安市文物局
  是否開放:否


歷史作用


  爲了躲避日偽當局向抗聯一路軍發動的空前規模的“大討伐”,保存實力,1938年1月,楊靖宇率領抗聯一軍主力來到了集安市清河鎮東岔村,開始建立起以東岔根據地爲核心的老嶺抗日游擊根據地。隨後魏拯民從東滿帶領抗聯第二軍、伊俊山率領的南滿遠征旅先後來到東岔,在這里建立了司令部、後勤部等駐地,幾乎每個溝岔里都有抗聯部隊的營地。當時魏拯民擔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楊靖宇任省委委員,抗聯部隊的高級領導幹部也都是共產黨員。所以東岔抗日根據地的抗聯活動都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

  東岔抗日根據地的範圍,北從東岔村一帶起,南到老嶺崗子,東從通化通往集安公路的家什房子溝、文字溝村起,西到台上鄉六道陽岔,方圓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選擇在這里建立根據地,是因爲這個地方具備建立根據地的自然條件、群眾基礎、經濟條件等等。這一帶山勢險峻、崖高林密、易守難攻,而且當時敵人大都駐守在輯安市里,統治薄弱,建立根據地的自然條件非常好。另外,由於楊靖宇利用民俗創造性地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所以在眾多他建立的根據地中,東岔根據地的軍民關係是最好的。在抗聯部隊的主力還沒到達集安活動之前,楊靖宇就派於指導員先來到東岔村與村民進行交往中,向他們宣傳抗日及抗聯的一些情況,使村民對抗聯有了一定的了解,爲日後建立抗日根據地打下堅實的基礎。抗聯主力到達之後,又采取認幹親、拜把子等方式,和群眾打成一片。楊靖宇經常在晚上帶幾個警衛員到東岔村里看望農民,了解情況,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堅定了群眾支援抗聯打敗日本強盜的信心和決心。群眾也把抗聯部隊當成靠山,當時老百姓要是受到小土匪和地主惡霸欺負了,信兒傳到抗聯部隊,他們馬上來給老百姓出氣。老百姓看到這些,更多的人開始結交抗聯。在抗聯的宣傳、團結、教育下,東岔村群眾覺悟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紛紛參加到抗聯隊伍中。短短幾個月,抗聯部隊的編制就增加了1000餘人。

  除百姓支持抗聯外,抗聯還采取加入家理教等民間組織的形式,與駐紮在雙岔溝的偽軍馬營官兵建立聯繫。經過部隊批准,王傳聖等人與馬營的董副官、機鎗連長等在八寶溝磕頭拜了“家理教”,結爲兄弟。由於家理教的信條要求,兄弟間不能相互殘殺,馬營就不再向抗聯和根據地進犯。如兩方相遇時,約定和抗聯部隊打“三老四少”鎗,即一方先打三鎗,對方還四鎗,即證明是在家里的,然後雙方鎗嘴子抬高,都朝天上打鎗,而不互相射擊。馬營扔下一些鎗支彈藥軍需就跑了。通過這種方式,既使抗聯得到了子彈等物資,又保全了眼線,隻是打仗演戲給敵人看。

  另外,當時抗聯還通過“和平談判”的方法把周圍的偽警察也爭取了過來,成爲了抗聯的眼線。總之,在群眾的幫助下,東岔抗日根據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抗聯在這里建立了糧庫、戰地臨時醫院、武器庫等軍事設施。群眾還把爲抗聯運送物資、貯藏鎗支、提供住所當成自家的事,爲部隊提供了物資保障和住處。

  抗聯軍隊在東岔抗日根據地期間,與敵人浴血奮戰,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極大地鼓舞了輯安人民和整個東北地區人民抗日的熱情,而東岔抗日根據地也成爲了楊靖宇建立的抗日根據地中軍民關係最好的。這主要是因爲楊靖宇一貫堅持踐行敬民愛民的精神。在領導東北抗聯的鬥爭中,楊靖宇同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熱愛人民,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他時刻牢記人民軍隊的宗旨,嚴格治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始終堅持餓不與民爭食、凍不與民爭衣、戰不與民留難;寧可部隊多吃些苦,也不打對群眾利益有危害的仗。所以才得到了當地百姓最大的支持。

豫西抗日根據地

    王樹聲大將是新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抗日 戰爭后期,他任河南軍區、河南抗日軍司令員,從1944年11月挺進河南(豫西)后,至1945 年8月抗戰勝利,以非凡的膽略和精湛的指揮藝術,創造性地執行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提 出的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使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控制了北臨黃河,西接潼關,東連平 漢路,南靠伏牛山2萬多平方公裡的廣大區域,擁有300余萬人口﹔建立有6個行政專署和26 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八路軍正規部隊發展到近萬人,地方獨立團武裝發展到8000余人,民 兵武裝發展到7000余人。(《王樹聲、戴季英、劉於久關於河南行政區劃分問題給軍委、集 總的報告》,1945年9月19日)根據地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 ,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全國19塊解放區之一。

  一、根據中原抗戰形勢,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毛澤東關於“開展豫西工作基地”的戰略決策 和“三點”、“兩線”的戰略部署,從根本上保証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

  河南地處中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944年4月,侵華日軍發動河南 戰役,國民黨軍執行消極抗戰政策,37天即丟失鄭州、洛陽、許昌等38座縣城,河南淪陷。 在此形勢下,八路軍、新四軍和河南抗日民眾若能收復、控制河南地區,不僅可以阻止侵華 日軍西進,保衛大西北戰略后方,而且可以溝通陝北、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系,為日 后中原的戰略反攻創造有利條件。由此,中共中央、毛澤東決定派兵深入中原腹地,開辟河 南(豫西)抗日根據地。

  為加強對河南(豫西)人民抗日斗爭的領導,中共中央於1944年I0月14日作出《關於建立豫 西根據地的部署》,決定派戴季英、王樹聲、劉子久、陳先端等從陝北率兩個老團並大批干 部進入河南活動。(《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73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 出版社,1993)隨后在延安成立中共河南省委(后改為區黨委)、河南軍區和河南人民抗日 軍,任命王樹聲為河南軍區、河南抗日軍司令員,戴季英為省委書記兼河南軍區、河南抗日 軍政治委員,劉子久為省委副書記兼河南軍區、河南抗日軍副政治委員。毛澤東在接見王樹 聲、戴季英、劉子久時強調說:南下的戰略任務,就是要深入河南敵后,以嵩山為依托,在 鄭州、洛陽、許昌(三點)、平漢線和隴海線(兩線)之間,深入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 ,建立敵后根據地,緊緊咬住教人,牽制三點、兩線之敵的可能西進,保衛大西北。溝通陝 北和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之間的戰略聯系,發展抗日戰爭的大好形勢。(《憶河南(豫西 )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中共河南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89 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王樹聲等人認真分析了河南的形勢,研究了工作部署,加緊 進行進軍河南的准備工作。一切就緒后,王樹聲決定部隊於11月從延安分兩批開赴河南。挺 進豫西后,王樹聲立即著手對中共豫西地方黨組織進行恢復和重建工作,人民抗日力量迅猛 發展。最鼎盛時期,豫西地區先后建立了6個專署和26個縣委。豫西各地、縣委按照中共河 南區黨委關於“在各種群眾運動中,大量吸收工人及貧苦農民與知識分子入黨,達到每一個 自然村都有我們的支部與黨員”的指示(《河南區黨委關於目前地方工作六大要務的指示》 ,1945年8月21日),在條件成熟的地方,發展新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壯大黨的力量 ,使之成為根據地的領導核心。

  河南(豫西)根據地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把改善人民生活,實行合理負擔,作為深入發動民 眾,實行全民抗戰的大計來抓,收到了顯著成效。1945年2月16日,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 發布由王樹聲、戴季英聯署上報中共中央經毛澤東批准的《國民革命軍河南人民抗日軍八大 主張》,其中第5條規定:“改善人民生活,實行合理負擔。廢除一切苛捐雜稅,減輕河南 人民負擔,實行減租減息與交租交息。發展農業生產,救濟災民,取締奸商操縱物價,保護 工商業貿易自由發展。”(《國民革命軍河南人民抗日軍八大主張》,1945年2月16日)194 5年春夏,在王樹聲、戴季英等人的運作下,中共河南區黨委先后頒布了《土地轉移法》和 《河南災期賣地倒還條例》,以法律形式規定:“窮要倒富,富不倒窮,窮富相等,協商處 理”,開展群眾性“倒地運動”。僅臨汝縣,農民在災荒年賣出的土地房屋都基本贖回,倒 回土地3000余畝。“倒地運動”使大批農民重新獲得了土地,深得群眾擁護。這樣一來,他 們不僅從內心感謝毛澤東主席,感謝共產黨,而且積極行動起來,紛紛參加鋤奸反霸、抗日 反土頑的斗爭,堅決保衛根據地,保衛勝利果實,抗日根據地有了堅強的群眾基礎。

  二、運用靈活的作戰方針,指揮八路軍南下豫西各支隊發動和依靠豫西各界民眾,展開英勇 頑強的抗日反頑斗爭,使根據地得以鞏固和發展

  1945年2月,王樹聲、戴季英率部從濟源縣過黃河,在新安、澠池與劉子久會合。隨后,他 們繼續南進,到達登封縣白栗坪。旋即召開黨政軍主要干部會議,王、戴傳達中共中央關於 建立中共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河南人民抗日軍的指示,決定對進入河南的部隊統一整編 。以皮定鈞、徐子榮部為第1支隊兼第1軍分區,建立第1專署,在偃師、伊川、登封等地區 堅持斗爭:韓鈞、劉聚奎部為第2支隊兼第2軍分區,仍在新安、澠池、洛寧一帶堅持斗爭﹔ 陳先瑞部為第3支隊兼第3軍分區,陳先瑞任司令員兼政委和地委書記,傅忠海任副政委、地 委副書記,歐陽景榮任專員,在臨汝、魯山、葉縣、舞陽、南召、方城地區堅持斗爭﹔張才 干部為第4支隊兼第4軍分區,張才千任司令員兼政委和地委書記,王其梅任副書記、副政委 ,劉晉任專員,在禹縣、密縣、新鄭、許昌地區堅持斗爭。王樹聲、戴季英等路經宜陽縣東 越堡時,決定將伊洛工委改為中共伊洛特委,並組建伊洛獨立支隊、伊洛軍分區和伊洛辦事 處,劉健挺任特委書記兼政委,張劍石任司令員、副書記,孫光任副司令員,在嵩縣、宜陽 、伊川地區堅持斗爭。4月,太行軍區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加強豫西力量的指示,又組成豫西 第6支隊,劉昌毅任司令員,張力雄任政委,進入河南后在郟縣、寶豐、襄縣地區活動,展 開敵后斗爭。

  在王樹聲、戴季英等人的統一領導下,進入豫西的八路軍6個支隊,對日、偽、頑軍展開英 勇頑強的武裝斗爭,粉碎日、偽、頑軍的多次“掃蕩”和“圍剿”,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3月初,第1、第4支隊發動“禹西戰役”,激戰6日,將盤踞臨(汝)禹(縣)間之上下宮 寺、唐庄、官山寨、汜門、神屋等十余處偽據點攻克,擊潰偽軍席子猷部千余人,斃、傷、 俘170余人,收復土地2100平方公裡,人口9萬余人。(《解放日報》,1945年4月21日)4月 下旬,攻克偃師縣緱氏鎮敵偽據點,斃、傷、俘敵副團長以下300余人,繳獲長短槍281支, 機槍10挺,迫擊炮11門,手榴彈260枚。(《解放日報》,1945年5月14日)5月下旬,日軍 調動登封、臨汝、密縣、禹縣、郟縣的日、偽軍圍剿禹西地區。第4支隊張才干部進行自衛 ,徹底粉碎日、偽軍所謂的“五縣圍剿”,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5月26日至29日,被河南 人民抗日軍收編的國民黨軍獨立第7旅旅長兼澠池縣長上官子平、陝縣周子濤、史漢三和洛 寧縣郭連杰、趙連治等相繼叛變(史稱豫西事變),派到獨7旅的干部旅政委王舟平等133人被殺害。事變發生后,第2軍分區立即組織部隊平息事變, 重新打開了局面。6月下旬,第1支隊一舉攻克臨汝縣城。同月,第1、第6支隊奔襲登封縣大 治鎮,全殲守軍,生俘500余人。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指出:“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的新 階段已經來到了,全國人民應該加強團結,為奪取最后勝利而斗爭。”(《毛澤東選集》第 3卷,11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月10日,朱德總司令命令全軍向我包圍圈內的侵 華日軍發出最后通牒,限期投降。遵照中共中央命令,王樹聲指揮各支隊及地方武裝對拒絕 投降之敵發起進攻。8月20日,一舉攻克登封縣城,殲敵2000余人。接著又相繼攻克密縣、 汜水、回郭鎮等城鎮,殲滅了大量敵人,收復大片國土,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

  三、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積極發展進步勢力,努力爭取中間勢力,堅決孤立和打擊頑固勢力 ,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發展到了新的階段之時,同時即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到一個新的 階段之時。由於新階段中將遇到比以前更多的困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就應該適應這種情 況而表現其向困難斗爭並將任何困難戰而勝之之偉力。為了在目前過渡期間以及到了將來的 新階段,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是表示其對於困難之無能,而是表示其具有克服困難之偉 力,就必須認真地鞏固統一戰線與擴大統一戰線。(《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400頁)

  侵華日軍佔領豫西后,各地民眾武裝紛紛成立。面對這些成份極為復雜的地方武裝,如何正 確區分、團結改造這些武裝,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抗日力量,是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黨 組織和各支隊統戰工作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王樹聲遵照中共中央“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指 示,為了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界人士一致抗日,孤立和打擊敵人,決定“插花栽柳,破壞 敵、偽、頑的統治,打擊敵、偽、頑力量,擴大我活動區”(《河南工作發展方向》,1945 年3月2日),採取“區別對待、多聯合、多中立”(《憶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89頁)的方針,認真分析研究所屬地區的日、偽、頑狀況,總結對日、偽、頑工作的經驗 ,配備精干人員,加強敵工干部隊伍,建立健全各級工作機構。各區黨委和地委先后成立了 敵工委員會和城工部,軍區和軍分區成立了敵工部,各縣成立了敵工站和武工隊。在我軍積 極幫助下,不僅爭取了豫西澠池偽軍390人投誠反正(《解放日報》,1945年1月15日),而 且團結了不少開明士紳、進步人士。如偃師縣地方武裝領導人裴子明被任命為該縣獨立團長 ,開明人士李旭被任命為偃師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禹縣開明士紳李堯如被委任為禹縣抗日 民主政府副縣長﹔洛陽縣地方武裝領導人馬子良被任命為洛孟獨立團第2大隊副隊長。尤其 是豫西“宜、洛、澠、陝四縣聯防”的領導人、進步人士賀澎三、李桂吾及其部隊,雖處在 日軍的包圍之中,卻同日軍相機周旋,不僅使這一地區的人民免遭日軍蹂確,而且阻止了偽 政權的建立,鎮壓了土匪的騷擾,在抗日救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對於那些堅持聯日 反共的國民黨反動武裝,則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衛原則(《憶河南(豫西)抗 日根據地的創建》,95頁),進行堅決打擊,掃清了團結抗日道路上的障礙。如鄭州的王光 臨、宜陽的徐吉生等。同時,王樹聲還十分重視下層的統戰工作,利用和改造基層保甲政權 ,使700余個保甲組織成為兩面政權,有1000余名正、副保長和1000余名保了為我們辦事。 為了同友軍合作抗日,王樹聲派第3支隊司令員陳先瑞同國民黨軍高樹勛部進行談判,中共 新安臨時縣委同國民黨軍劉紹唐部第5支隊長高星談判,都達成了共同抗日的協議。

  由於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一切抗日的力量,政權建設得到迅速發 展,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普遍建立了縣、區、鄉抗日民主政權以及農救會、青救會、婦 救會,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全民抗戰高潮。

  八路軍挺進豫西以來,在王樹聲的指揮下,各支隊不畏艱難,英勇作戰,發展壯大了人民武 裝力量,實現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的向河南敵后進軍開辟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控 制中原戰略要地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為后來八路軍、新四軍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形勢 。

  高秀用《大將交往錄》

盤山:冀東第一個抗日根據地

回憶文章《冀東抗日游擊戰爭》裡這樣寫道:“在創建根據地時,我們首先開辟的並不是長城外的霧靈山,而是在長城裡的盤山、魯家峪(豐潤、玉田、遵化交界處)、腰帶山(豐潤、灤縣、遷安交界處)地區,而且始終以這三個地區為中心向四外擴展。”

  1940年2月,包森、李子光、王少奇帶領游擊隊和一批地方干部,先后到達盤山。當時的盤山,據《冀東革命史》載:棲居著十幾股土匪,有數百余眾。他們借抗日之名,橫行鄉裡,四處敲詐擄掠,奸淫婦女,殺人害命,群眾恨之入骨。為整肅盤山的秩序,游擊隊採取瓦解和鎮壓相結合的辦法,對作惡多端、屢教不改的蔣德翠、白老八、劉德彪、蔡老五等匪首予以鎮壓,剿滅了土匪,群眾拍手稱快,抗日熱情空前高漲起來。

  為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鞏固根據地的發展成果,游擊隊著手建立抗日政權和群眾組織。他們首先把盤山周圍的20多個居民點、80多戶人家,統一劃為一個行政村,名為聯合村,建立了村政權。這是冀東西部地區第一個抗日的基層政權。之后,游擊隊以盤山為依托,頻頻出擊,在薊縣、平谷、密雲、三河等縣,發展擴大了大片游擊區。1940年4月15日,薊平密聯合縣政府在盤山成立,這是冀東西部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聯合縣政權,標志著盤山抗日根據地的初步形成。1940年秋,冀東西部地委、冀東專署也在盤山成立,年僅26歲的田野任書記,焦若愚任專員。《盤山英烈》載:田野,原名趙觀民,化名趙耕田、陳華、張建翼,河北省保定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冀東抗日大暴動主要領導人之一,是冀東西部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1942年9月,在河北省興隆縣石門台村砂峪溝養病時,遇敵襲擊犧牲,年僅28歲。

  盤山根據地的另一創始人包森則是一名出色的戰斗指揮員。1940年8月25日,冀東軍分區在盤山腳下的塔院村召開十三團建團大會,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兼任了十三團團長。《盤山英烈》載:包森,原名趙寶森,陝西蒲城人,1932年加入共產黨,隨軍進至平西,擔任八路軍房山縣游擊隊長,是房(山)涿(縣)淶(源)抗日聯合縣創建人之一。后調入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冀東抗日大暴動后,四縱隊西撤,留下包森一個連(40多人)在遵、興邊界活動。1939年4月下旬,包森領導的二支隊活捉了坐鎮遵化城的日本憲兵司令、日本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1940年2月,包森來到盤山,為創建盤山根據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當年7月,包森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白草窪戰斗,在盤山西麓的白草窪全殲日本關東軍武島騎兵中隊70余人。首次開創了冀東武裝力量全建制地殲滅日軍勁旅的戰例,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使日偽軍在半年多的時間裡不敢進犯盤山。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遵化縣(現為遵化市)野瓠山戰斗中犧牲,年僅31歲。1945年3月,薊縣人民為紀念這位抗戰英雄,曾一度將縣名改為包森縣。
余勇《人民政協報》

请善待被遗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

同样抗战为何待遇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代抗战老兵,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是为祖国而抗日的,其英勇事迹可歌可泣,后人永世不能忘记。但是,同样是抗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与其它士兵相比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仅如此,其绝大多数在后来的岁月里命运多舛,饱受人间□辱,遭遇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在刚刚解放时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枪决不少人。还活着的,少校以上军衔的是“历史反革命罪”入狱,少校以下军衔的一般按照“现行反革命罪”在当地,由革命群众监督劳动。一直延续到1979年才摘掉“反革命、地富反坏右、阶级敌人、反动军官、妄想复辟资本主义……”等帽子。歧视长达30年之久,并且,殃及自己子女的命运。

有旅日华人说,当日本人清楚地知道中国的近代历史后弹冠相庆。原因是:当年他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凡是抗过日的中国军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甚至不用日本人出动一兵一卒,这边成千上万人在严酷的斗争中互殴,命亡身残了。尤其是中国国军,日本人叫“中国政府军”的一群中国国军抗战将士,命运更是凄惨。可以说是:“一生倒霉。”其它人后来还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而国军抗战将士一生无望。

而那些被国军赶回去的日本士兵,在抗战结束后(侵华日军老兵在日本还有25万人),每月有日本天皇的“恩给”,大体上是十几万日圆;相当于一个日本大学生刚刚工作所领到的工资。“恩给”加上“定年”(退休工资),使日本老兵的生活应该好于一般的日本国民。如果战死者的遗孀一直未婚,也可以领到“恩给”。但是,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却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和扶助。他们大多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最大的愿望是获得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即便同样是国军的台湾抗日老兵,也有“终生俸”,最少的每月也有6万台币,约人民币15000元,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优厚待遇。台湾省实施的“终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领取,也可每月领取。一次性领完的人,还可以每月领取“生活费”。北京生活着一位“原国军少校”,他1952年一次性全部领取完了一笔巨款。数年前,他和一位大陆女性结婚,搬到北京居住。现在,他每个月领取的生活费是5000元人民币,由台北方面每月邮寄。

中国国军抗战英雄在大陆的凄惨和不公平遭遇,是中国现代史上沉重的一页。曾几何时,他们是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民族英雄;是精忠报国、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中华壮士;是视死如归、跨出国门打出国威军威令敌胆寒的炎黄铁汉。但是,因为他们是“国军,”因为他们为之捍卫的是中华民国,所以,他们打鬼子的功劳只能被尘封在看不见的历史深处,他们的悲壮、也是中国的悲壮也从未出现在激励后人的教科书中。现今,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评价中国抗战史,以及公平、公正的对待那些浴血奋战的国军抗战老兵,不仅关乎尊重和承认历史史实的问题,也是对人们的良知、道德和胸襟的考验。

请善待被遗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

89岁年出生的抗战老兵李钧曾说:“我参加的是国军军统,虽然参加抗日战争,但是,并不光彩。如果光彩的话,为什么逮捕我?并且锒铛入狱12年呢?我至今没有国家发的抗战胜利证章,没有一分钱的参战抚恤金,没有一分钱的退休金,没有医疗保障。”是啊,67年不光彩,这在一个人的人生当中是绝对漫长的。这更是一段“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惨人生。

然而更可悲的是:今天,无数中国人之间仍然延续着仇恨;博物馆里面没有他们,历史里没有他们,文学艺术他们还不是正面形象、影视剧里他们还是被消灭的对象、教科书里他们还是罄竹难书的敌人、他们还代表着罪恶……这些被仇恨的对象已经垂垂老矣,也许再过几年,我们连这些具体的仇恨对象都没有了。

在西方,无论政治派别为谁,只要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都受到极大尊崇,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充实的养老金,在美国军人和国家利益是款绑在一起的,因此,他们要把“阵亡的将士从战场上抢回来”。仅此,足以见得国家和士兵的关系。即使是在日本,那些昔日的侵略者也及大地享受着天皇的恩宠,不仅如此,这些人的姓名几乎全部在靖国神社内。日本政要年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未来战争的兵源做动员准备。而唯独中国的国军将士受到冷落。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人得到抗日战争胜利证章,没有人有战争抚恤金、伤残补助。

1951年4月,民政部发文确认,对于在与日寇作战受伤致残的国民党军队指战员,在与将匪军断绝关系,无反人民罪的,可以按照革命残废军人的标准予以抚恤。1958年3月,又发文称,只有参加辛亥革命的烈士才算烈士,但不再发给家属一次性抚恤。该文称,“至于国民党抗日阵亡官兵也不需要和不应该由我们再去抚恤。”对在抗战中为国家赴难和民族利益而壮烈牺牲的尚“不需要”和“不应该,”对苟且活着的、其中还参加过内战的,就更“不需要”、“不应该”了。这个文件直到目前仍然有效。

如今,他们绝大多数生存在乡村或城镇某个角落,战争的创伤使他们大都病痛缠身,有些还丧聪失明,生活无法自理。对于尚健在的“国军”抗战老兵来说,困苦的泪水在拷问社会的良知,给予这个特殊群体一份认可与临终温情,慰藉他们饱经磨难的心灵,已是刻不容缓了。与有关部门的冷漠相比,倒是民间对“国军”抗战老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关注“国军”抗战老兵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他们四处寻找“国军”抗战老兵,发现尚存活于世的老兵均处于毫无尊严可言的窘迫生活之中。

历史演进到今天,那些仅存的“国军”抗战老兵,带着遍体鳞伤,就像犯了弥天大罪,蜷缩在共和国无人问津的角落里,苟延残喘地消噬着风烛残年。如果有那一天,所有的省、市、县、乡、镇、村的领导,还有学生们,青年人们,在阳光灿烂的升旗仪式中,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乐章中,给已经是耄耋之人的抗战将士的胸前挂上抗战胜利证章的话。那么,有多少亲历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会潸然泪下,有多少老战士会在晶莹的泪水中向国旗敬礼?这将不得而知。但是,那样的行为,应该会被永远载入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史册!(文/风青杨)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抗战牺特征的徐治帮等5名原国民党士兵为烈士。并按规定补发一次性抚恤金,其家属享受遗属待遇。很长时间以来大陆国民党抗战老兵的荣誉和待遇一直是空白,尽管陕西省政府解决的只是部分已经牺牲的国民党抗战士兵,但无疑也算是向前迈了一步。如今马上就是抗战胜利68年了,据统计直到今天,国军抗战将士在全国已不足2000人了。这些曾为国奋战且还活着的英雄们,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欠他们一份致敬!如今也许是中国人善待英雄最后的机会了。

被国产抗战剧歪曲的正面战场

六十多年过去了,有谁清楚抗战期间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而这400多万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又有谁知道有206位国民党将军战死沙场,大型会战二十二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 国民党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民党海军全军复没,所有舰艇全部被打光。我们知道的只有初中课本上讲到,八路军有一位左权将军牺牲在太行山,这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的将领。

如今流行于电视电影中的那些疯狂的国产抗日剧,歪曲历史的程度几乎快要拍成童话故事了。许多观众和包括抗战老兵说“八年打死的鬼子还没一部电视剧打死的多”。因“手撕鬼子”的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却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对此离奇怪事抗战老兵姜开国说:“我不太敢看电视。其一,侵华日军太蠢,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很有战斗力,单兵作战能力远远高于中国士兵。他们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其二,我从没有见过八路军、新四军作战,不好评论。在电视上我才知道,他们是英勇顽强、武器良好、一呼百应、有排山倒海之势的抗战队伍。”

几十年来关于如何看待正面战场,如何对待国民党抗日将士,歪曲它的最好办法便是只讲一面。以前讲到抗战时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有人只讲一触即溃;讲到国民党将士,只讲消极抵抗、个个畏死,这就不能解释为何毕竟还坚持了八年抗战直至胜利。而事实上呢,事实上也是这个样子吗?现在终于承认:“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负责正面战场的大仗,如淞沪、析口、徐州、武汉等战役;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负责敌后游击战,也打过两个大仗:平型关战役及百团大战。”《见胡锦涛05年“九三”讲话》。

盤點國軍抗日犧牲的八位上將

【多維历史】佟麟閣是抗日戰爭爆发后為國捐軀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佟麟閣:馬革裹尸埋忠骨
佟麟閣,字捷三,1892年出生在直隸(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幼年讀過几年私塾。1912年3月,時任北洋備補軍左路前營管帶的馮玉祥到直隸景縣募兵,佟麟閣應募投軍,開始了戎馬生涯。
佟麟閣作戰勇敢,又勤于鑽研兵法,很受馮玉祥賞識。他由最低級的職位“棚目”(班長)做起,到1925年已晉升為國民軍第一軍第十一師師長。經過第一、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多次戰斗的历練和1923年在北京南苑陸軍檢閱使高級教導团的深造,佟麟閣日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高級指揮官。
1933年初,日軍侵犯山海关,長城抗戰爆发。5月26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成立,馮玉祥就任總司令,佟麟閣任第一軍軍長,代理察哈爾省主席兼民政廳長。他與北路前敵總指揮吉鴻昌、北路前敵總司令方振武等密切配合,猛烈攻擊張北一帶日偽軍,先后收复康保、寶昌、沽源、多倫四城,擊斃日軍茂木騎兵第四团及偽軍李華岑等部千余人,抗日同盟軍軍威大振。
1935年冬,在日本高壓之下,國民政府作出妥協,中央軍大部退出華北,冀察兩省中國軍隊僅留下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兼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佟麟閣應宋哲元之邀出任第二十九軍中將副軍長兼軍官教導团团長,駐守北平南苑,掌軍部事務。面對日軍咄咄逼人之勢,佟麟閣整軍修武,夙夜匪懈。他常對學員們說:“中央如下令抗日,麟閣若不身先士卒,君等可執往天安門前,挖我兩眼,割我兩耳。”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駐丰台部隊在宛平城外盧溝橋一帶演習,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入城搜查,遭到守軍拒絕。午夜,日軍強行向宛平城发起進攻,守軍奮起抵抗。事件发生后,一些上層軍官仍在和與戰之間猶豫不定。
佟麟閣力主戰議,在一次軍事會議上,他慷慨陳詞:“釁將不免,吾輩首当其冲。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人者輕,而系于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当馬革裹尸,以死報國。”当時,其父病重,家人多次催促他回北平城內寓所探視,他認為戰事瞬變,不能離開部隊,遂寫信告之家人:“大敵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為之。”
7月28日凌晨,日軍由通縣、丰台調集陸空軍猛攻南苑。当時駐守南苑的兵力僅有二十九軍衛隊旅、軍官教導团約2000余人。佟麟閣與從任丘趕來增援的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指揮部隊頑強反擊,一部在內固守,一部在外圍與敵作戰。日軍集中火力,重炮猛轟,飛機狂炸。由拂曉至過午,雙方傷亡慘重。午后忽報大紅門发現敵人,佟麟閣恐敵切斷北路,率一部親往堵擊,因寡不敵眾,被敵四面包圍。在指揮突圍中,佟麟閣被敵機槍射中腿部。部下勸他退下包扎,他執意不肯,說:“情況緊急,抗敵事大,個人安危事小……”不久他頭部又受重傷,因失血過多,壯烈犧牲,時年45歲。
佟麟閣殉國后,國民政府于7月31日发布褒揚令,追授他為陸軍上將,將其生平事跡宣付史館,以彰忠烈。1946年3月29日,北平市政府及各界人士在八寶山忠烈祠為佟麟閣等抗戰殉國將領隆重舉行入祀大典,并將西城區一條街命名為“佟麟閣路”。1979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統戰部報請中共中央統戰部批准,追認佟麟閣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趙登禹:戰死沙場是本分
在南苑戰役中與佟麟閣同一天殉國的還有第二十九軍一三二師中將師長趙登禹(7月31日被國民政府追授為陸軍上將)。
趙登禹,字舜臣,1898年出生在山東菏澤一個農民家庭。讀過兩年私塾,因家貧輟學。12歲時拜名武師習武術,練就了施義行俠、疾惡如仇的品行。16歲時到陝西投奔馮玉祥部隊,由于他武藝精湛、品德淳朴,被馮玉祥相中,調到身邊当了六年貼身護兵。
他20歲時,部隊駐湖南常德。有一次在野外操練,偶遇猛虎,他與一同操練的官兵打死了這只猛虎。在虎尚未咽氣之前,他騎在虎背上拍了一張照片,馮玉祥后來在這張照片上親筆題字:“民國七年的打虎將軍。”
1922年趙登禹下到連隊,自排長干起,連續晉級,六年后已升任第四方面軍宋哲元部第二十七師師長,成為勇冠全軍的一員猛將。
1933年初長城抗戰爆发后,趙登禹奉命率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O九旅(1930年中原大戰后,趙改任該旅旅長)接防喜峰口,出任喜峰口方面作戰軍前敵總指揮。3月9日至14日,他們发揮夜襲特長和近距離搏殺的優勢,連續激戰6日,以落后的裝備頂住了日軍的凶猛進攻,殲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喜峰口大捷成為“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后來,作曲家麥新創作了著名的戰歌《大刀進行曲--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成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侮历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1935年12月,時任第二十九軍第一三二師師長的趙登禹,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1937年“七七事變”爆发之后,趙登禹奉命率一三二師赴北平增援,7月27日抵達南苑軍部。28日凌晨,日軍在數十架戰機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趙登禹協助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指揮守軍頑強抵抗。在敵人炮火的猛烈轟擊下,守軍傷亡過半,但斗志不減。入暮時分,趙登禹右臂和腿部多處受傷,傳令兵要背他退下,他對傳令兵說:“不要管我,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有什么值得悲傷的。北平城里還有我的老母,告訴她老人家,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對得起祖宗!”說罷繼續指揮部隊突圍。在突圍過程中,他又被日軍機槍射中胸部,当即殉國,時年39歲。
全國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將西城白塔寺東側一條街命名為“趙登禹路”,與民族文化宮南側的“佟麟閣路”相連,以表示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
郝夢齡:精忠報國得其所
忻口戰役是抗日戰爭初期中日之間一次大規模的正面交戰,郝夢齡是在此次戰役中中方殉國的最高級别將領。
郝夢齡,字錫九,1898年出生在直隸(今河北省)槁城縣一個農民家庭。1919年,郝夢齡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步兵科,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七年間(1919--1926)已由排長升至旅長。1926年后历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第二師師長,第九軍副軍長、軍長等職,為北伐戰爭做出了貢獻。1930年后,他奉命到湘鄂贛邊區和鄂豫皖邊區“剿共”,屢次受挫的經历使他厭惡內戰,曾兩次申請解甲歸田。
1935年,郝夢齡被授予陸軍中將銜,奉命調任貴陽綏靖區指揮官。1937年5月,他奉調到陸軍大學將官班深造,行至重慶,得悉盧溝橋事變发生,立即返回所部,并兩次請纓,要求率部北上抗日,得到國民政府軍委會批准。
9月15日,郝夢齡路經武漢,回寓所與家人話别。臨别時,他給兒女們留下遺囑,交給長女慧英,准她三天后開閱。遺囑寫道:
“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犧牲,万一陣亡,你們要聽母親的教調,孝順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學,我個人是沒有錢,將來國家戰勝,你等可進遺族學校。留于慧英、慧蘭、蔭楠、蔭槐、蔭森五兒云。”
10月4日午夜,郝夢齡率部抵達太原以北80余公里的忻口前线。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將部署在忻口陣地的中央軍、晉綏軍統一編成中央、左翼、右翼三個兵团,郝夢齡出任中央兵团總指揮,節制第九、十九、二十一、三十五共四個軍,在忻口正面主陣地阻擊日軍。
10月10日決戰前夜,他給妻子劇紉秋寫遺囑:
“抱定犧牲決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余犧牲亦有榮。為軍人者,對國際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書與紉秋賢內助,拙夫齡字。雙十節于忻口。”
10月13日,日軍第五師团等部出動五六万兵力,在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向忻口发起猛攻,中方軍隊誓死抵抗。第九軍防守的南懷化高地被日軍攻占,防线出現了破口,爭奪拉鋸戰異常慘烈,有的团拚得只剩下百余人。郝夢齡在前沿陣地上對官兵訓話說:“先前我們一個团守這個陣地,現在剩下一百多人還是守這個陣地,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這個陣地。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就不算完!我出发前已在家里寫下遺囑,不打敗日本決不生還,現在我和你們一起堅守這個陣地,決不后退。我若先退,你們不論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一時士氣大陣,“誓與陣地共存亡”之聲響徹陣地上空。
為收复南懷化高地,郝夢齡指揮七個旅從正面攻擊日軍。16日凌晨2時至5時,前方几個山頭連續被我方攻克。天亮后,郝夢齡決定乘勝擴大戰果,到獨立第五旅的前沿陣地指揮作戰。部屬告訴他前方有一段路被日軍火力封鎖,通過十分危險,勸他寫個書面命令,派人送去,郝夢齡卻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說罷,毅然同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一同前往。在穿越日軍火力封鎖路段時,兩位將軍同時中彈,雙雙殉國。郝夢齡時年39歲。当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西戰場上三英雄,精忠報國郝劉鄭。”(“鄭”指鄭廷珍,時任獨立第五旅長,同一天在南懷化高地中彈犧牲)
郝夢齡殉國后,10月24日,蔣介石发表祭文,盛贊他“寧惜一死,誓血國恥”的愛國精神。12月6日,國民政府頒发褒揚令,追授他為陸軍上將。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寫了《郝夢齡將軍悼歌》。1983年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郝夢齡為烈士。
饒國華:自戕殉國報國恩
饒國華是抗戰初期最早自戕殉國舍生取義的高級將領。
饒國華,字弼臣,號退思,1894年出生在四川省資陽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幼年在家鄉讀私塾,辛亥革命爆发后棄學從戎。入伍后,他先后在川軍第一師“頭目養成營”、“合川軍官傳習所”學習軍事,到1921年他已由一名普通士兵經排、連、營長升為团長。其間曾因軍隊內部的權力爭斗險些喪命,因而一度心灰意冷,皈依佛門,到河南嵩山落发為僧。1923年春,應川軍第三軍第四師師長藍世鉦之邀,他回到該師任上校參謀,翌年調任第四旅第十六团团長。1926年,饒國華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第七師副師長的身份,參加了北伐戰爭。此后數年間,為劉湘統一川政立下汗馬功勞,成為聞名一時的川軍名將。1933年,饒國華隨川軍參加了為時兩年多的圍攻紅四方面軍的作戰。面對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嚴峻局勢,他曾多次表示:“國難如此,實不願再見自相殘殺的內戰,損失國力,利于敵人”,“只要開始抗戰,我就要立在戰爭的最前线”。
1936年,國民政府軍委會任命饒國華為陸軍第二十一軍第一四五師中將師長,隸屬第二十三集团軍。
1937年9月初,饒國華率一四五師出川抗戰,11月抵達河南新鄉待命。11月12日,上海被日軍攻陷,首都南京危在旦夕。為牽制企圖由太湖沿线西侵南京之日軍,第二十三集团軍奉命南下到安徽布防,第一四五師奉令扼守軍事要冲廣德。
11月23日,日軍牛島貞雄師团突然自太湖分乘100余艘汽輪和橡皮艇進犯宜興、長興一帶,隨即兵分兩路占領泗安,直逼廣德。日軍在坦克、飛機的配合下對廣德发起猛烈攻擊。面對優勢敵人,鐃國華率部堅守城池,奮力拚殺,經過三晝夜激戰,予敵大量殺傷,自己傷亡也十分慘重。正在雙方戰爭呈膠著狀態之際,所部团長劉儒齋違背軍令,擅自后撤,導致我方全线潰退。到30日晚,廣德失守,饒國華率余部僅一營兵力被迫退守宣城縣十字鋪。
饒國華認為對廣德失守自己負有不可推卸之責,痛心之中,他寫下遺書,舉槍自戕,時年43歲。他在遺書中寫道:“廣德地處要冲,余不忍視陷于敵手,故決與城共存亡,上報國家培養之恩與各級長官愛護之意。今后深望我部官兵奮勇殺敵,驅寇出境,還我國魂,完成我未竟之志。”
1937年12月12日,國民政府追授饒國華為陸軍上將,并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蔣介石親自為饒國華撰寫兩幅挽聯:
“虜騎正披猖,聞鼓鼙而思良將;
都資扞衛,昌鋒鏑以建奇勳。”
秉節之來,扞國衛民方倚舁;
存仁而達,唁生吊死倍哀思。”
1940年,四川省政府在成都中山公園樹立饒國華銅像和饒國華紀念碑,以志永遠的紀念。1983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饒國華為烈士。
王銘章:視死如歸守孤城
王銘章是抗日戰爭中為數不多的以孤守城池而揚名中外的高級將領之一。
王銘章,字之钟,1893年出生在四川新都縣一個小商人家庭。王銘章幼年時父母相繼病亡,他依靠叔祖父王心田資助才得以就讀小學。1909年后,他先后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四川陸軍軍官學校學習軍事,1914年畢業后到川軍劉存厚部任排長。由于他有勇有謀,頗得上司賞識,升遷很快。到1925年,他已晉升為川軍田頌堯部第三師師長。
1933年,王銘章隨川軍參與對川陝革命根据地的“三路圍攻”,任左縱隊總指揮,數度與紅四方面軍交戰。1936年,他晉升為四十一軍一二二師中將師長。1937年“七七”事變爆发后,9月,該師編入第二十二集团軍,奉命開赴晉東抗日前线,在平定縣與日軍數度交戰,由于缺乏與日作戰經驗,雖然予敵極大殺傷,一二二師亦傷亡近半。
1937年12月13日,首都南京失陷。日軍乘勢沿津浦路南北對攻,企圖攻取徐州,連通南北戰場,徐州會戰由此開始。津浦路南段日軍遭到中方軍隊頑強抵抗,雙方形成對峙局面;而津浦路北段由于韓复榘保存實力,在日軍面前不戰而退,濟南、泰安、曲阜等地相繼棄守。在此危急之時,第二十二集团軍奉命開赴魯南,增援北线作戰。
面對敵我力量懸殊的嚴峻形勢,王銘章抱定以死報國之決心,他對部下們說:“以川軍薄弱的兵力和窳敗的武器,擔当津浦线上保衛徐州第一线的重大任務,力量不夠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20年內戰之罪愆了!”
1938年3月上旬,日軍在鄒縣、兗州大量增兵,為大規模攻勢作准備。第二十二集团軍第四十一軍軍長孫震任命王銘章為第四十一軍前方總指揮,統一指揮一二二、一二四兩個師扼守滕縣。3月14日至15日,日軍第十師团在滕縣外圍界河一线多次強攻均被擊退的情況下,調集万余兵力直接攻擊滕縣縣城。当時第四十一軍、第四十五軍絕大部分兵力均與日軍膠著于津浦路外圍的第一线,滕縣城关的戰斗部隊包括地方保安部隊不足3000人,形勢万分危急。王銘章一面向集团軍總部請求援兵,一面沉著指揮部署。他命三六六旅一個營扼守縣城東关,三六四旅一個營擔負東西兩面城防,四十一軍特務營擔負南北兩面城防,他自率師部在西关指揮。
16日晨,日軍集中炮兵火力和十余架飛機向滕縣縣城狂轟濫炸兩個多小時,將東关城牆炸開了10余米寬的大缺口,日軍蜂擁而至,硬是被守軍連續三次擊退。翌日清晨,日軍又調集數十輛裝甲車、20余架飛機和大量炮兵,猛烈攻擊城區,整個縣城頓時陷入一片火海。隨后,日軍從東关城牆缺口和轟塌的東南角城牆缺口強行入城,守軍與日軍展開近距離殊死搏斗,戰斗場面異常慘烈,有的連拚得只剩10余人,有的連官兵全部陣亡。王銘章下定“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之決心,命令城內各部與敵展開巷戰,自己到西关指揮守軍繼續戰斗。在行至西关電燈厂附近時,遭到日軍密集火力射擊,他連中數彈,当場犧牲,時年45歲。同時殉難的還有一一二師參謀長趙渭濱和一二四師參謀長鄒紹孟等人。王銘章犧牲后,守城官兵繼續與日軍搏斗,除少數突圍外,兩師大部分官兵壯烈殉國。
滕縣守衛戰,使日軍第十師团遭受重創,為徐州一帶中國軍隊的集結贏得了時間,為此后的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徐州會戰最高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后來曾高度評價說:“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王銘章殉國后,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武漢、重慶、成都均為他舉行了公祭儀式。蔣介石親撰挽聯:
“執干戈以衛家邦壯志不還拚取忠忱垂宇宙;
聞鼓鼙而思將帥國殤同哭忍標遺像肅清高。”
毛澤東、秦邦憲、吳玉章、董必武等中共領導人亦曾聯名為王銘章題撰挽聯:
“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
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增光。”
張自忠:剖肝瀝膽顯忠貞
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民党高級將領中,以張自忠之殉職影響最為深遠。周恩來曾這樣說:“張上將是一方面的統帥,他的殉國,影響之大,決非他人可比。”蔣介石在張自忠殉國后曾這樣表達自己的心情:“今強敵未夷,大將先隕,摧我心膂,喪我股肱,豈唯中正一人之私痛,亦我三百万將士同胞之所同聲痛哭者也。”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縣人,1891年出生在一個低級官吏家庭。他早年曾先后就讀于天津法政學堂和濟南法政專門學校,因目睹國家內憂外患,深感非強兵無以救國,遂投筆從戎。從1914年入伍,历經10余年,到1927年,他已成為馮玉祥部第二十五師師長。他治軍嚴明,練兵有方,所部被譽為西北軍里的“模范師”;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對部下又極為关愛,在軍中頗孚聲望。
1933年初,長城抗戰爆发。時任第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師長的張自忠率部在喜峰口、羅文峪大敗服部、鈴木兩旅团,大挫日軍進犯关內的銳氣。
  1935年12月,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宋哲元出任委員長,轄河北、察哈爾兩省和北平、天津二市,張自忠擔任該委員會委員、察哈爾省主席,后改任天津市市長。
冀察政務委員會是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產物,是一個半獨立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權。在這种特殊情勢下,包括張自忠在內的一些二十九軍高級將領,幻想通過與日方交涉穩住日軍,維持現狀,為此張自忠曾受命率团訪日,與日軍談判。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氣氛中,張自忠的訪日之行被視為媚日之舉,引起國人責難。
尤其是1937年7月28日宋哲元率二十九軍撤出平津之時,指定張自忠暫留北平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任北平市長。消息傳出,外界不明真相,誤認為張自忠留平甘当漢奸。張自忠明知事不可為,且必遭國人辱罵,但為顧全大局,他不計個人毀譽,不為自己辯解,決心以日后的行動取信于天下。
7月29日,北平失陷,張自忠斷然拒絕了日軍讓他通電反蔣的要求。9月3日,在美國友人福開森、愛國商人趙子青的幫助下,張自忠化裝自北平出走,到天津乘英國輪船抵達煙台,然后轉赴南京。由于馮玉祥從中轉圜,蔣介石任命他代理由原三十八師擴成的第五十九軍軍長。
在平津事件中,張自忠的所作所為均是奉命行事、代人受過。面對國人的責難,他有口難辯,他知道,只有用今后的實際行動才能使國人真正地了解自己。1938年初,他由南京回到河南新鄉五十九軍駐地時,對全軍將士這樣表露心跡:“無論什么部隊都可以打敗仗,唯獨我張自忠的部隊不能打敗仗,我只有一拚與一死,拿真實的戰績,才能洗白干淨!”
在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號稱“鐵軍”的阪垣師团鏖戰7晝夜,日軍傷亡3000余人,阪垣羞于敗績,几欲自殺,五十九軍也付出巨大犧牲。蔣介石親自致電張自忠嘉勉臨沂告捷。李宗仁曾指出:“臨沂一役最大的收获,是將阪垣、磯谷兩師团擬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划徹底粉碎,造成爾后台兒莊血戰時,磯谷師团孤軍深入,為我圍殲的契機。”
在隨后的徐州突圍、潢川會戰、武漢突圍、長壽店戰役、隨棗戰役、襄樊會戰等戰役中,張自忠率部屢克勁敵,捷報頻傳,多次受到國民政府通令嘉獎,張部被稱為“最優部隊”,其防區被譽為“模范戰場”。張自忠本人成為日軍聞名生畏的抗日名將,也成為國人爭相傳誦的民族英雄,当地百姓甚至把他稱為忠勇可嘉的“活关公”。由于戰功卓著,張自忠于1938年10月升任第三十三集团軍總司令,同年11月起被第五戰區任命為右翼兵团總司令,指揮第二十九、三十三兩個集团軍和一批“客軍”(雜牌軍)約20万兵力作戰,成為一方面的統帥。
1940年5月初,日軍糾集三個師团的兵力,在數十架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分三路大舉進犯襄樊、宜昌地區。在奉命由宜城縣東渡襄河截擊敵人之前,張自忠又如往次大戰前一樣,出征前即寫下遺書,決心血戰到底。
5月7日凌晨,張自忠將自己身邊僅有的一支機動部隊七十四師兩個团和集团軍總部特務營共約2000兵力集中起來,東渡襄河與敵激戰。5月9日至13日,張自忠率部向北突進,戰況頗有進展。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基于對戰場形勢的錯誤判斷,于13日錯誤地電令張自忠部由北折向南,以致陷入日軍四面包圍之中。
部隊經過十几天的疲勞作戰,傷亡很大,且彈藥及生活物資供應嚴重匱乏,形勢十分危急。5月14日夜,張自忠帶領部隊乘夜色突出重圍,奪回被敵占据的要隘罐子口。經過一晝夜激戰,雙方几度拉鋸,我方堅守山口,巋然不動。16日,敵人攻占了罐子口以北3華里的一個山頭,用大炮對山口猛烈轟擊。
張自忠命令部下:“一定要死守陣地!沒有子彈了,用刺刀刺,用大刀砍,用石頭投,最后用牙咬!要堅決與敵人拚個你死我活!”戰至下午2時,官兵僅剩數百人,張自忠右胸被敵彈洞穿,仍不下火线,從容指揮。下午3時左右,敵人冲上我方陣地,張自忠又身中數彈,壯烈犧牲,時年49歲。此役,張自忠所率兩千官兵几乎全部戰死,但予敵以極大殺傷,連日軍也不得不感佩“支那大將張自忠”的忠勇。
5月28日,張自忠的靈柩運抵重慶,蔣介石親率文武官員舉行了隆重的接靈儀式。隨后舉行了國葬,將忠骨盛葬于北碚梅花山,馮玉祥親書墓碑。7月7日,國民政府追授張自忠為陸軍上將,并將之列為入祀忠烈祠的首位。北平、天津、上海、武漢、濟南、徐州等城市均命名了“張自忠路”。張自忠殉國之地宜城縣,一度改名為“自忠縣”。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唐淮源:舍生取義挽河山
唐淮源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爆发的中條山戰役中殉國的最高級别將領。
唐淮源,字佛川,生于1884年9月,云南江川縣人。早年在云南陸軍講武堂讀書期間,他深受反清革命思想影響,加入了同盟會,畢業后入云南新軍第十九鎮任排長。在軍閥混戰的形勢下,他總是追求進步,把握時代发展主流。1915年,他參加蔡鍔領導的護國軍,任第三支隊支隊長,入川與袁軍作戰;隨后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戰爭和1926年爆发的反對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北伐戰爭之后,他先后任中央軍校南昌分校教育長、第十二師副師長兼第三十五旅旅長、第十二師師長、第三軍副軍長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爆发后,唐淮源率部北上,先后參加了高碑店、易水、滿城、娘子关、太原、屯留、新絳、聞喜等戰役,兩年間先后與日軍數百次交戰,擊退大規模“掃蕩”13次,給日軍以極大殺傷,被日軍視為“中國軍隊之精銳”。
因屢立戰功,唐淮源于1939年秋升任第一戰區第五集团軍第三軍中將軍長。恰在此時,其母病逝,在赴云南奔喪回到中條山駐地后,他對部下說:“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慮,今大事已了,此身当為國有,誓與中條山共存亡。”
1941年5月,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10余万兵力,配以第三飛行集团協同,對駐守黃河北岸中條山地區的衛立煌所部第一戰區部隊實施包圍作戰,发起中條山戰役。從5月7日開始,日軍以迅速突破、包圍切斷、反复掃蕩之戰法,分東、北、西三個方向向中條山发起圍攻,而以主力35個大隊配置在西正面。
此時,唐淮源率第三軍擔任西正面陣地防御,所駐陣地位于聞喜、夏縣交界處的結山、唐王山一线。雖然我軍頑強抵抗,陣地几易其手,但終因后援不繼,又與兩翼友軍失去聯系,第三軍司令部所在地夏縣唐回村被日軍突破。
經三晝夜激戰,由于敵我眾寡懸殊,我軍腹背受敵。唐淮源奉命率第三軍主力沿溫峪大道南進,在溫峪村東北高地,遭遇日軍東北西三面圍攻。在與長官部聯絡中斷的嚴峻形勢下,他果斷命令全軍分散,各師分别以团為單位實施突圍,爭取轉移到外线作戰。突圍開始前,他召集各師師長會議,激勵將士:“現在情況極險惡,吾人在事有可為之時,應竭尽心力,恢复原態勢,否則当為國家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
唐淮源親率一個团突圍,遭遇日軍層層堵截,被困于夏縣東部的懸山一帶。12日上午,他親自組織數次冲鋒,均未實現突圍目標。眼見傷亡慘重,彈尽糧絕,他自知無力挽回敗局,決定踐行不成功即成仁之誓言,于是屏去左右部屬,拔槍自戕于懸山之巔一座小廟內,慷慨殉國,時年57歲。
1942年2月2日,國民政府頒布褒揚令,追贈唐淮源為陸軍上將。蔣介石題寫挽聯:“百戰殊勳著河上,雙忠大節壯中原。”于右任撰寫挽聯:“國土未复失壯士,碧血千載染中條。”
1986年12月18日,在唐淮源百年誕辰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唐淮源為革命烈士。
李家鈺:喋血成仁鑄國魂
李家鈺,字其相,出生于1890年5月,四川蒲江縣人。他早年先后就讀于四川陸軍小學堂、四川陸軍軍官學校、南京陸軍軍官預備學校,1915年后隨川軍鄧錫侯部參加了历次川軍混戰。因富謀略,更兼作戰勇猛,很快在川軍中脫穎而出,到1927年已經升任四川省邊防軍總司令,成為川軍“軍官系”首腦人物之一。
1933年后,李家鈺曾作為川軍第三路總指揮,參與進攻川陝苏區。1936年,他又升任陸軍四十七軍中將軍長,下轄一O四、一七八兩個師。
1937年“七七事變”爆发后,李家鈺于7月30日致電中央:“……竊維國難至此,已達最后存亡关頭,應懇鈞座立即下令全國,一致動員,揮師應戰,還我河山,嚴懲群奸,以雪公憤。職軍正事整頓,士氣激昂,倘蒙移調前方,誓当執芟赴難。迫切陳詞,佇候訓示!”蔣介石深恐無人牽制在西康的劉文輝,只答應四十七軍一個師出川,另一個師留駐西康。經李家鈺多次堅請,蔣才允准將四十七軍全部編入鄧錫侯第二十二集团軍出川抗戰。
1937年9月,李家鈺率部由西昌出发,沿川陝公路徒步北上,到寶雞后乘隴海路火車抵達鄭州。12月,四十七軍開抵山西長治,奉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衛立煌令,守備晉東南地區的長治城及長子、潞城、平順、黎城諸縣。
1938年2月,日軍下元雄彌師团及偽軍万余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自邯鄲經涉縣,直逼黎城縣東陽关及長治城。14日,一七八師前哨部隊與敵軍接火。川軍趁敵立足未穩,发揮夜襲特長,敵軍猝不及防,被擊斃數十人。日軍惱羞成怒,集中火力、兵力猛攻東陽关陣地,雙方激戰三晝夜,雖然川軍予敵很大殺傷,遲滯了日軍進攻長治的行動,但終因傷亡過大,被迫放棄東陽关。
20日上午,日軍集中火力向長治城北門发起強攻,川軍冒著嚴寒,身著單衣草鞋,依托城垛奮力阻擊。午后,北城門被敵攻破,眾將士與敵展開巷戰。激戰兩晝夜,守軍彈尽糧絕,為保存有生力量,李家鈺命令部下撤出長治城。
1938年5月,第四十七軍奉命由太岳山區移駐中條山地區。駐同蒲鐵路南段的日軍牛島師团向四十七軍发起多次進攻,李家鈺率部避敵鋒芒,尋找戰機,殲敵千余人,并一度收复平陸、芮城、安邑等地。在川軍的英勇抗擊面前,日軍的多次“掃蕩”計划均告失敗。1939年复,李家鈺因戰功升任第四集团軍副總司令,同年冬又晉升為第三十六集团軍總司令。
在山西抗戰期間,李家鈺部曾多次與八路軍協同作戰,雙方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合作关系。1938年1月,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回部途中,曾在長治四十七軍軍部留住數日,李家鈺邀請劉伯承為全軍營以上軍官講授抗日游擊戰術。
1940年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由武鄉赴洛陽參加軍事會議,途經三十六集团軍駐地時,李家鈺熱情款待,雙方就聯合抗日事宜交談至深夜。第二天,李家鈺派一個營護送朱德過日軍封鎖區,直送到黃河渡口。對八路軍的游擊戰術,李家鈺亦頗感興趣,曾多次派所部軍官到八路軍游擊訓練班學習。
1940年夏,第三十六集团軍奉命南渡黃河,擔負豫西地區河防任務。
1944年4月,日軍糾集4個師团和5個旅团約15万兵力,发起豫中戰役,企圖通過南北夾攻,打通平漢路,占領洛陽及平漢路以西廣大地區。為保存實力,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蔣鼎文決定向豫西撤退。李家鈺主動承擔后衛任務,掩護大部隊轉移。5月中旬,為阻擊日軍攻勢,李家鈺率部主動進攻日軍云夢山陣地,經過激戰,自己付出傷亡900余人的代價,為大部隊后撤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5月21日,李家鈺获悉追擊高樹勳部的日軍距三十六集团軍總部陝縣東姚院只有10余華里,遂命部隊迅速向西撤退。当李家鈺及其前隊行至秦家坡時,誤入了日軍主力的伏擊圈。李家鈺臨危不懼,沉著地指揮特務營搶占陣地頑強還擊。激戰中,李家鈺頭部和腹部連中數彈,因失血過多壯烈犧牲,時年54歲。隨同的總司令部少將參謀處長蕭孝澤、少將副官處長周鼎銘、少將步兵指揮官陳紹堂也在此役中遇難。
6月22日,國民政府追授李家鈺為陸軍上將,并為之舉行了國葬;7月10日,國民政府再下褒揚令,將李家鈺入祀忠烈祠,其“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用旌壯烈,而勵來茲”。1945年蔣介石為李家鈺題寫了“勳烈常昭”四字。
1984年4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李家鈺為革命烈士。

试图营救张学良的吴克仁将军死亡之谜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共计阵亡了八个军长,其中七个都在胜利后入驻忠烈祠,但只有一个人,直到一九八二年,才被国民党方面追认为烈士。这一个四十五年始终蒙着“投敌”罪名的殉国将领,就是东北军出身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中将军长吴克仁。
吴克仁的死,以及他死前死后的若干历史痕迹,个人感觉若是追溯起来,仿佛依稀可以看到一条隐约的轨迹,环环相扣在对东北军这个团体的控制之上,不过,这种推论,最终只能停留在逻辑上,所以,只能说,这是一个尚不能说解开的历史谜团。
根据现在手头的史料,第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是在一九三七年的淞沪战役中战死的,是这场战役中国军阵亡的最高将领。他死得十分蹊跷,据说,是十一月九日在松江前线中炮落水阵亡,连尸体都没有找到。这在整个抗战过程里,是将级军官中绝无仅有的一例。
虽然吴克仁军长的死是否另有内幕现在并无进一步的证据,但国民党政府方面对于六十七军的处理是迅速而坚决的,第一,是宣布“根据敌伪情报”,吴克仁并非战死,而是战场投敌了,下令通缉;第二,是将六十七军迅速解编,压缩为一零八师,并入中央军序列。
假如考虑到第六十七军在东北军中的价值,这个安排,就不免令人疑惑。
西安事变之前的东北军,共分为五个军,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五个军的情况,他们与少帅的关系是不同的。
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是张作霖时代的老将,西安事变前,因为东北军老将在热河抗战中的拙劣表现让张学良极端失望,他正对东北军进行“换血”,努力提拔少壮派军官,万福麟等人最是不满,所以事变一起他就在保定宣布看戏了。这个军与少帅最无缘分。少帅有事他不拆台就是好的。
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他也是老将,但为人忠厚,西安事变后遵令在兰州起事,忠心没有问题。不过,于学忠在东北军中是个外来户,他是吴佩孚的人,所以号召力不够强。
五十七军,军长董英斌,资格也有,为人圆滑,西安事变中张调他到总部当参谋长,似有不信任之意,而董后来在抗战和内战中对做官果然也很聪明。此人打仗不行,所部刚被徐海东打成重残,董英斌因此灰头土脸,在东北军中说话不响。
骑兵军,军长何柱国,有山海关抗战的战功,虽然属于杨宇霆一派,但何是张学良的嫡系,和红军代表见面,张学良笑对何曰:现在连我太太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但是他不介意何柱国知道,可见信任。然而,何升官太快,军中颇有议论。他自己对担任军长很有顾虑,只是张学良对他说你不当就等于白送蒋介石一个军才担任的。而且,他是广西人,也因此为东北将领视为异类。
只有六十七军堪称张学良嫡系的嫡系。六十七军共编五个师,是个超大号军,原军长王以哲是张学良最欣赏的中生代军官。北大营被袭击时他就是指挥官,以后又有长城抗战之功。六十七军装备好,人员充足,可以说是张学良控制东北军的最主要军事支柱。
考虑到这一点,南京急于将六十七军拆掉也就不奇怪了。若有一支军队在张学良被囚后代表东北军揭竿而起,那只有六十七军有资格。而没了六十七军,张学良就是出来号令东北军,腰杆也不硬,快向冯玉祥在西北军中的地位靠拢了。
耐人寻味的是,张学良在离开西安的时候,留下的嘱咐是:“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侯指挥。”,虎臣,即杨虎城,早年曾号虎臣,后改虎城,孝侯,即于学忠。字迹潦草,几不能认。没有让张学良最信任的王以哲担纲,这份嘱托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张比较有利的看法是,他对杨虎城非常信任,因此列为第一代理人选,意为西北军的事情杨虎城管,西北军和东北军共同的事情,也要杨虎城管。而选择于学忠管理东北军,则是因为于学忠在整个事变中露面少,与中央矛盾少易于和解的原因。这样说张学良可算用心良苦。
但对他不利的说法也有,杨虎城的旧名已废,只有毛泽东为了为了隐蔽敌国之交给他写信用“虎臣”,东北军将领很多连他用过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甚至有认为少帅写别字的。于学忠在东北军中是外来户当不了家,总之,少帅不在,谁也无法乘机坐大将他架空。
无论是那种情况,张学良留下的摊子的确不稳当,内部矛盾时起时伏,一直发展到二二事变,应德田等少壮派杀倾向议和的王以哲军长,自己也最终出逃,西北“三位一体”解体,东北军被彻底分化。
六十七军这时被重新改编,由吴克仁担任军长,从五个师减到两个师,元气大伤,改驻皖北,而随着吴克仁的死,这个东北军最有实力的军,也就此销声匿迹了。
六十七军被解体,但吴克仁若未死于淞沪,其命运也很难乐观。
这主要是他涉嫌参加了图救张学良的活动。
冯克昌,原东北军空军军官,西安事变时任中央航校副校长。张学良被审判后,软禁于雪窦寺,其人身自由受限,但总的生活条件还不错。这可能是宋子文兄妹一直觉得有愧于张学良,因此多次关照的原因,也因为张学良和戴笠的私交较好。张学良身边,一直有几个属于自己的带枪卫士,没事照相看书钓鱼听唱片(甚至还放过火),两个老婆轮流来陪,少帅不缺钱花,还有东北元老时时造访,单从生活角度,倒可称逍遥。
当然,软禁就是软禁,张学良肯定无时无刻不期望着能够脱却囚笼,在他给杨虎城的信中,曾经写道:“遥望西天,不胜依依”
张学良掌权的时候对身边人极好,因此在外的亲信多有欲报效者,冯克昌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三七年三月他约集航校的东北军旧部学员二百余人,租借大轿车,以春游为名直闯雪窦寺。当时对张学良的监管还不如后期严格,就近执行软禁任务的只有刘乙光的“张学良先生招待所”,不过几十个人,见冯人多势众,要拜谒老长官,他无法抵挡只好放行。冯对张反复劝诫,要他随众人离开,到笕桥机场乘准备好的飞机去香港。因为种种原因张学良最终没有答允。冯也自觉此计并非万无一失,只好和他洒泪而别。
这件事引发轩然大波,戴笠一面加强对张学良的看管,一面拘捕冯克昌等审问。由于冯等坚称只是临时起意拜访老长官,戴也无可奈何,只得草草将冯的工作架空,不让他带兵尔尔。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张学良囚禁在雪窦寺颇有人知道,但谁能断定他身边有多少监管人员呢?这冯克昌就如此有把握地上去救人?
最后,嫌疑就锁定在不久前到过雪窦寺的吴克仁身上。这是因为一个月前吴作为信任军长到南京见蒋,见过后坚持要见一见老长官张学良,蒋不好拒绝,只好让他和周福成(后来的五十三军军长,辽沈战役起义)到雪窦寺看张学良。也就是这次,张学良知道了王以哲死的前后,对重用应德田等表示后悔。这次会见,显然吴克仁注意到了张周围警戒松懈。而此后吴又见过冯克昌,自然有了嫌疑。
不过,特务也不好对一个中将军长硬来。不久,吴又有蛛丝马迹落入军统特务眼中。那就是他和张学良重新的东北军特务系统负责人陈昶新联系密切,陈随后到雪窦寺周围勘查地形,形迹可疑。陈晚年坦诚确实和吴克仁联络,试图救出张学良。
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来说,进行如此活动若蒋介石和戴笠仍然能稳坐钓鱼台,就未免反应太迟钝了。
经过了四十五年,吴克仁将军是恢复了名誉,而他的死,在我看来,依然是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