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游擊戰


Greatwall large.jpgMing musketeers.jpgJGSDF Type10 tank 20120527-04.JPG
戰爭
軍事史

游擊戰非正規作戰。以多發性主動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及融入群眾裡。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12年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相傳為黃帝風后撰寫的《握奇經》認為:「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經。」對游擊部隊的作戰行動,作了生動的描述。

理論和原則[編輯]

2004年時的斯里蘭卡猛虎組織游擊卡車
蘇聯二戰時的女性游擊隊
中東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的游擊隊,很多游擊戰被敵對方視同恐怖主義
中非叛亂游擊隊

實施游擊戰的原因[編輯]

游擊戰必定是敵強我弱,敵方強大到我方不能用其它正規戰法與之相對抗,或用正規戰法我方損失太大,大到我方無以為繼,這時就只能用游擊戰與之對抗。正因為敵方強大,具有大型艦隊,所以游擊戰多是在弱方的國土上進行,也因弱方熟悉該區之地形。

游擊戰的特性[編輯]

游擊戰一般來說沒有標準的制服和武器,通常是以能自給自足的小單位如伍或班(排),利用地形作為掩護,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裡四處出擊,用少量部隊在一個點上創造局部優勢,也就是雖然你有一萬人我只有一千人,但我用時間可以慢慢消滅你的力量。總之就是零敲零打,讓敵人一開始不會損失很多,但這個數字會慢慢累積,直到敵人軍隊士氣崩潰、糧食不足時,再發動致命的總攻擊。

戰略層面[編輯]

游擊戰雖然不足以擊垮傳統部隊,卻可以製造軍事上的僵局,而這種僵局最終又會導致政治解決。幾乎在所有的例子裏,在以政治方式解決時,總是傳統部隊那一方吃虧。因為游擊作戰所需承受的人命與財產損失是在可忍受的範圍之內,但外來強權卻必須負擔極高數目的經濟開銷,隨著時間過去,將很難向他的人民交代,為何在損失那麼多人命之後,卻依然不能解決衝突。[1]

戰術層面[編輯]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定點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必須有當地民眾提供物資、情報等資源,並積極創造條件,利用天時及地形並搭配陷阱,以機動力及隱蔽性主動出擊,遭遇強大敵人時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上極大壓力才可能致勝。

現在和過去的游擊戰[編輯]

現在正在發生游擊戰爭和游擊活動的地區包括[編輯]

非洲:

  • 蘇丹
  • 柏柏爾人叛亂(2007–2009)
  • 烏干達
  • 西撒哈拉戰爭
亞洲:

歐洲:
俄羅斯:
拉丁美洲:
  • 哥倫比亞武裝衝突(1964至今)
  • 秘魯國內衝突
  • 尼加拉瓜革命
  • 秘魯光輝道路
  • 墨西哥薩帕塔民族解放軍

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編輯]

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越南戰爭[編輯]

越南戰爭中,越共成員先用游擊戰的型態攻擊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獲得成果;在美軍大規模介入之後,美軍在早期因不熟識越南環境和越共軍隊的游擊戰戰略,造成傷亡,但是不是造成美方戰爭人員大量傷亡的原因,是媒體誇大北越游擊戰的成功,在南越軍隊和美軍中做成了心理作用,對戰果有一定影響。

阿富汗面對蘇聯入侵[編輯]

阿富汗面對蘇聯入侵時所採用的游擊戰,讓蘇聯軍方吃不消,間接造成蘇聯的瓦解。

美國獨立戰爭[編輯]

獨立戰爭期間,「一分鐘人」(Minutemen,又作瞬息民兵)在北美享有盛譽,它指的是反抗英軍、追求自治的武裝村民,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鐘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鬥,在整個戰爭期間四處襲擾英軍,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2]

歐洲抵抗運動[編輯]

對游擊戰評價[編輯]

正面[編輯]

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且由於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應用於反侵略一方,是一種戰爭藝術

反面[編輯]

所謂的「融於群眾」其實是利用平民當作擋箭牌。逼迫對手製造戰爭暴行,如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執行的「三光政策」和「無人區」。違反人道主義原則。採用游擊戰的方面有時會高壓壓迫所倚仗的群眾。以達到完成戰略目的意義。是「恐怖主義」的慣用手段。這也是一種持久戰,大大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但是由於游擊戰基本都由弱勢的一方發動,在正規作戰難於取勝時這可能是唯一有效的軍事手段,並且游擊戰若要成功必須獲得所在地平民的支持,所以此批評也頗有爭議。

參考文獻[編輯]

  1. ^ 許授南譯,《未來戰爭—傳統戰及游擊戰,Bevin Alexander, THE FUTUER OF WARFARE》,(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十月),頁一八九。(中文)
  2. ^ 金點強,《美軍靠遊擊戰起家 「一分鐘人」神出鬼沒享盛譽》,2007年03月16日 11:12。(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

  • 唐仁俊,《美國參與越戰的回顧與省思》,台北:空軍學術月刊第五四0期,民國九十年十一月,頁30~40。(中文)

參見[編輯]

尧乐博斯(1889-1971)


尧乐博斯
尧乐博斯(1889年8月13日-1971年7月27日),经名马木提·乌守尔,曾用名尧乐娃子黄景福维吾尔族新疆巴楚县人。曾任新疆省政府主席。

生平[编辑]

尧乐博斯儿时父母双亡,8岁时被姐夫、喀什噶尔道黄光达收为养子,更名黄景福。两年后黄光达因处理塔什库尔干边境纠纷不力,被清政府处斩。尧乐博斯的姐姐改嫁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的亲信艾则孜哈孜,尧乐博斯随之进入哈密回王府。一年不到,尧乐博斯的姐姐又改嫁伊不拉音伯克哈密大台吉玉素甫的表弟),此后尧乐博斯逐渐从事经商活动。1910年,尧乐博斯任哈密回王府通事(翻译)及掌事(商务帮办)。[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后哈密的维吾尔族农民于1912年组织了农民军,在铁木尔·尼牙孜的带领下夺取哈密附近的三堡,进攻驻守巴里坤的新疆省军队并生擒总兵易盛富。尧乐博斯暗中资助了农民军。杨增新新疆都督后,杀害了铁木尔尼牙孜,农民军解体,尧乐博斯向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告密,帮助哈密回王捕杀残余的农民军成员。后来尧乐博斯被杨增新任命为新设于哈密的官车局的佐办。[1]
1928年杨增新遇刺身亡后,金树仁任新疆督办。1930年6月6日,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病逝,此后金树仁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哈密回王的特权,此举引发了哈密起义,起义军领导人为和加尼牙孜。尧乐博斯暗中资助起义军并通风报信。和加尼牙孜派尧乐博斯前往南京,在甘肃遇到汉回军阀马仲英,遂引马仲英进入新疆。1931年,马仲英进入新疆,遭张培元部重创退回甘肃后,尧乐博斯与和加尼牙孜退入山中。 [1]
1933年,金树仁出逃,刘文龙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任临时督办。1933年5月,尧乐博斯与和加尼牙孜前往鄯善、吐鲁番一带活动。后来马仲英部在紫泥泉战役中遭盛世才大败,马仲英退出新疆。尧乐博斯则自任哈密县县长,通电拥护刘文龙盛世才,其县长位获得盛世才承认。[1]
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到达星星峡,盛世才同意该部队进入新疆,但尧乐博斯反对。盛世才遂进攻哈密,尧乐博斯逃到甘肃敦煌,后来又到青海,获得青海军阀马步芳欢迎。1937年,尧乐博斯在南京会见蒋介石。1938年,蒋介石任尧乐博斯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后来尧乐博斯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
1946年秋,尧乐博斯回到哈密,其当年被盛世才没收的家产被新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发还。1947年,尧乐博斯任哈密区督察专员兼哈密区保安司令、哈密区中国国民党党务指导员。1949年9月新疆和平起义后,新疆临时政府留用尧乐博斯任哈密专员、公署专员,其子尧道昌也被留用为县长。1950年,以尧乐博斯为首的军队袭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该军队被解放军进剿。1950年由中华民国政府任命其为新疆省政府主席。1951年,尧乐博斯逃到中印边界后转赴台湾台北。1971年7月27日,82岁的尧乐博斯在台北病逝。[1]

家庭[编辑]

  • 父:乌守尔·米拉甫,曾在喀什回王府任职
  • 姐:金乃斯汗
  • 子:尧道昌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