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記》韓三洲 專稿
丁中江其人
丁懋德,字中江(1917——2004年),雲南賓川人。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為同盟會早期會員。丁本人雲南大學畢業,曾在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文學。曾任雲南省代理秘書長,廣州《天地新聞日報》社社長、昆明《雲南平民日報》社社長、曼谷《民主日報》董事長、香港《中南日報》董事長,參與創辦香港《新聞天地》週刊。1961年10月,丁因涉嫌“從事反共活動”以及和“滇緬邊區游擊隊”有關係,被香港當局拘捕,並於1962年2月22日以“不受歡迎的反共知名人士”的名義驅除出境,遣送至台灣。
返台後,丁中江擔任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等職務,主講英國文學,也在文化大學任教過。之後在台視、中視、華視擔任政治評論員,影響頗著,成為家喻戶曉的政論家和近代史學家。丁中江晚年致力於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矢志搭建兩岸同胞互愛、互敬互助之橋樑。1988年冬雲南耿馬大地震,丁先生率救災小組,攜藥品、衣物、捐款赴雲南災區慰問,在海峽兩岸贏得“愛國老人”的稱譽。
丁中江生前曾出版回憶雜著《逝者如斯夫》,講述80餘年的流水歲月與所見所聞,披露了不少國民黨政權退居台灣後的政壇秘辛,內中有幾段與兩岸相關的史實,堪值一讀。
丁中江
“滇邊反共救國軍”來歷
1949年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在昆明率部起義,雲南和平解放。此時,擔任雲南《平民日報》社長、甘心追隨蔣家王朝的丁中江沿著滇緬公路倉皇出逃,在保山遭遇車禍,全車24人僅他一人幸免於難,就這樣九死一生地辭鄉去國,逃到了緬甸,後抵達香港。當時,除去台灣省外,全國都已經解放,但與一些頑固的國民黨高級要員一樣,丁中江也在做著“反共救國”的復辟美夢,一路逃亡路上,他看到了與雲南邊境毗鄰和交界的緬甸、老撾、泰國的金三角一帶,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打游擊地方,就開始奔走呼籲,有意在這一帶建立一個反共基地。當然,不少人對丁中江的建議嗤之以鼻,大潑冷水說,毛澤東就是游擊戰的高手,你一介書生,手無寸鐵,卻異想天開,想與毛澤東打游擊戰,豈不是不自量力,癡人說夢?
就在丁中江抵達香港幾天後,他的計劃有了志同道合者的回應,此人就是淮海戰役戰敗後隻身化妝逃脫、在雲南和平解放後又被國民黨任命為雲南省主席的國民黨將領李彌。傳主印象中的李彌此時依舊豪氣如雲,整天都在做著“反共救國”的美夢,還有著毀家紓難的氣度,把自己的十萬美元全部拿出來作為開創基金,李彌本人則潛回滇緬邊境,並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的身份,兼任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
1950年3月8日,“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正式成立。此後,又搜羅外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策動當地土司暴動,讓這支國民黨殘部成為讓全世界矚目的武裝力量。1951年5月,李彌受台灣國防部的命令,在國美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親自到緬北設立總指揮部,先後投入兵力8千餘人,先後兩次發動對雲南邊境的大規模軍事竄擾,但在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打擊下均遭到重創。
兩次竄擾雲南邊境失敗後,李彌把部隊集中在雲南境外的幾個基地上,分兵四處搶佔地盤,迅速佔領緬北薩爾溫江以北,雲南境外以南撣邦科康、佤邦、景棟三個省的大片地區,控制了該地的鴉片和貿易,收納賦稅,收繳公糧,使當地民族土司、頭人紛紛依附殘軍。到1953年1月,這支武裝已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部、3個軍區、4個師、16個縱隊,活動地區北至緬甸昔董、南至耶縣,西至盂蘇、孟畔土司管轄區,東至老撾孟信,南北長達530公里,東西寬有280公里。
丁中江回憶雜著《逝者如斯夫》
如丁中江所講,滇邊游擊隊一出現就面臨著國際上的巨大壓力。1953年1月,緬甸政府向國民黨“反共救國軍”進行軍事行動的同時,在中共支持下,向聯合國控訴台灣國民黨軍隊侵略緬甸領土,危害緬甸主權與安全,同時向聯合國提供了大量國民黨軍隊侵犯緬甸主權的照片、文件、實物。一支外國軍隊侵入了聯合國會員國的領土,這個外國還是對聯合國最有貢獻的五個創始會員國之一,這讓冠以“中華民國”稱號的台灣當局十分尷尬,因為儘管這支武裝力量是李彌自費籌資組建,但他本人畢竟還是國民政府明令頒佈的雲南省政府主席和滇黔綏靖公署主任。4月23日,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國民黨殘軍撤回台灣或居住在指定的禁區內。壓力之下,美國政府也不得不被迫利用它的影響,於5月23日在曼谷召開美、泰、緬、台灣“四國軍事委員會”會議,經1個月的談判後,決定在緬甸的國民黨殘軍全部撤往台灣。
書中記載,自1953年11月到1954年5月,半年裡,李彌從緬甸分三次撤軍,先後52批共計7800人來到台灣。餘下的殘部,有的歸順泰國軍方,有的解甲歸田,大部分則成為著名的鴉片種植地金三角的異鄉人。在商定撤軍期間,李彌看到自己幾年的反共心血毀於一旦,急火攻心,竟患腦溢血入院住療。1961年,李彌從香港到台灣定居,先後充任台灣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中央評議委員和“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1973年在台灣去世。
事後,丁中江則羈留香港12年,其間除籌劃幾張報紙如參與創辦香港《新聞天地》週刊外,自稱一事無成。
附帶說一句,為了回報緬甸幫助中共除去“滇緬邊界反共救國軍”這個心頭大患,繼續發展中緬友好,中共於1960年與緬甸簽訂邊境條約時,周恩來大筆一揮,十分慷慨地將原是中緬邊境中方的江心坡幾個縣約7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給緬甸政府,到今天成為中國人民心頭永遠的傷痛。還有,中緬邊境的江心坡地區,約1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被緬甸所佔。那是在1956年中緬邊界條約中劃給了緬甸,象徵性地收回了片馬三城,卻又把本來只是租出去的南坎也劃給了緬甸。這就等於把屬於雲南的18萬平方公里土地都讓給了緬甸,而緬甸全部國土面積才是67萬平方公里,中國是何等“大方”,一下子就送給對方四分之一的國土!(《新史記》第12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丁中江其人
丁懋德,字中江(1917——2004年),雲南賓川人。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為同盟會早期會員。丁本人雲南大學畢業,曾在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文學。曾任雲南省代理秘書長,廣州《天地新聞日報》社社長、昆明《雲南平民日報》社社長、曼谷《民主日報》董事長、香港《中南日報》董事長,參與創辦香港《新聞天地》週刊。1961年10月,丁因涉嫌“從事反共活動”以及和“滇緬邊區游擊隊”有關係,被香港當局拘捕,並於1962年2月22日以“不受歡迎的反共知名人士”的名義驅除出境,遣送至台灣。
返台後,丁中江擔任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等職務,主講英國文學,也在文化大學任教過。之後在台視、中視、華視擔任政治評論員,影響頗著,成為家喻戶曉的政論家和近代史學家。丁中江晚年致力於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矢志搭建兩岸同胞互愛、互敬互助之橋樑。1988年冬雲南耿馬大地震,丁先生率救災小組,攜藥品、衣物、捐款赴雲南災區慰問,在海峽兩岸贏得“愛國老人”的稱譽。
丁中江生前曾出版回憶雜著《逝者如斯夫》,講述80餘年的流水歲月與所見所聞,披露了不少國民黨政權退居台灣後的政壇秘辛,內中有幾段與兩岸相關的史實,堪值一讀。
丁中江
“滇邊反共救國軍”來歷
1949年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在昆明率部起義,雲南和平解放。此時,擔任雲南《平民日報》社長、甘心追隨蔣家王朝的丁中江沿著滇緬公路倉皇出逃,在保山遭遇車禍,全車24人僅他一人幸免於難,就這樣九死一生地辭鄉去國,逃到了緬甸,後抵達香港。當時,除去台灣省外,全國都已經解放,但與一些頑固的國民黨高級要員一樣,丁中江也在做著“反共救國”的復辟美夢,一路逃亡路上,他看到了與雲南邊境毗鄰和交界的緬甸、老撾、泰國的金三角一帶,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打游擊地方,就開始奔走呼籲,有意在這一帶建立一個反共基地。當然,不少人對丁中江的建議嗤之以鼻,大潑冷水說,毛澤東就是游擊戰的高手,你一介書生,手無寸鐵,卻異想天開,想與毛澤東打游擊戰,豈不是不自量力,癡人說夢?
就在丁中江抵達香港幾天後,他的計劃有了志同道合者的回應,此人就是淮海戰役戰敗後隻身化妝逃脫、在雲南和平解放後又被國民黨任命為雲南省主席的國民黨將領李彌。傳主印象中的李彌此時依舊豪氣如雲,整天都在做著“反共救國”的美夢,還有著毀家紓難的氣度,把自己的十萬美元全部拿出來作為開創基金,李彌本人則潛回滇緬邊境,並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的身份,兼任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
1950年3月8日,“雲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正式成立。此後,又搜羅外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策動當地土司暴動,讓這支國民黨殘部成為讓全世界矚目的武裝力量。1951年5月,李彌受台灣國防部的命令,在國美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親自到緬北設立總指揮部,先後投入兵力8千餘人,先後兩次發動對雲南邊境的大規模軍事竄擾,但在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打擊下均遭到重創。
兩次竄擾雲南邊境失敗後,李彌把部隊集中在雲南境外的幾個基地上,分兵四處搶佔地盤,迅速佔領緬北薩爾溫江以北,雲南境外以南撣邦科康、佤邦、景棟三個省的大片地區,控制了該地的鴉片和貿易,收納賦稅,收繳公糧,使當地民族土司、頭人紛紛依附殘軍。到1953年1月,這支武裝已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部、3個軍區、4個師、16個縱隊,活動地區北至緬甸昔董、南至耶縣,西至盂蘇、孟畔土司管轄區,東至老撾孟信,南北長達530公里,東西寬有280公里。
丁中江回憶雜著《逝者如斯夫》
如丁中江所講,滇邊游擊隊一出現就面臨著國際上的巨大壓力。1953年1月,緬甸政府向國民黨“反共救國軍”進行軍事行動的同時,在中共支持下,向聯合國控訴台灣國民黨軍隊侵略緬甸領土,危害緬甸主權與安全,同時向聯合國提供了大量國民黨軍隊侵犯緬甸主權的照片、文件、實物。一支外國軍隊侵入了聯合國會員國的領土,這個外國還是對聯合國最有貢獻的五個創始會員國之一,這讓冠以“中華民國”稱號的台灣當局十分尷尬,因為儘管這支武裝力量是李彌自費籌資組建,但他本人畢竟還是國民政府明令頒佈的雲南省政府主席和滇黔綏靖公署主任。4月23日,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求國民黨殘軍撤回台灣或居住在指定的禁區內。壓力之下,美國政府也不得不被迫利用它的影響,於5月23日在曼谷召開美、泰、緬、台灣“四國軍事委員會”會議,經1個月的談判後,決定在緬甸的國民黨殘軍全部撤往台灣。
書中記載,自1953年11月到1954年5月,半年裡,李彌從緬甸分三次撤軍,先後52批共計7800人來到台灣。餘下的殘部,有的歸順泰國軍方,有的解甲歸田,大部分則成為著名的鴉片種植地金三角的異鄉人。在商定撤軍期間,李彌看到自己幾年的反共心血毀於一旦,急火攻心,竟患腦溢血入院住療。1961年,李彌從香港到台灣定居,先後充任台灣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中央評議委員和“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1973年在台灣去世。
事後,丁中江則羈留香港12年,其間除籌劃幾張報紙如參與創辦香港《新聞天地》週刊外,自稱一事無成。
附帶說一句,為了回報緬甸幫助中共除去“滇緬邊界反共救國軍”這個心頭大患,繼續發展中緬友好,中共於1960年與緬甸簽訂邊境條約時,周恩來大筆一揮,十分慷慨地將原是中緬邊境中方的江心坡幾個縣約7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給緬甸政府,到今天成為中國人民心頭永遠的傷痛。還有,中緬邊境的江心坡地區,約1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被緬甸所佔。那是在1956年中緬邊界條約中劃給了緬甸,象徵性地收回了片馬三城,卻又把本來只是租出去的南坎也劃給了緬甸。這就等於把屬於雲南的18萬平方公里土地都讓給了緬甸,而緬甸全部國土面積才是67萬平方公里,中國是何等“大方”,一下子就送給對方四分之一的國土!(《新史記》第12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