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从左上角开始顺时针转分别为:参加万家岭战役的中国国民革命军部队;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澳大利亚部队使用25磅炮进行攻击;在1943年至1944年东线战场上正在展开攻势的德国Ju 87俯冲轰炸机;美国海军在仁牙因湾战役中驶向仁牙因湾海岸;威廉·凯特尔于1945年5月9日在德国柏林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上作战。 | |||||||||
| |||||||||
参战方 | |||||||||
同盟国: 苏联(1941-45) 美国(1941-45) 大英帝国[1] 中国(1937-45) 法国 [2] 自由法国 波兰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南非联邦 南斯拉夫王国(1941-45) 希腊(1940-45) 挪威(1940-45) 荷兰(1940-45) 比利时(1940-45) 捷克斯洛伐克 巴西 卢森堡(1940-45) 其他… | 轴心国: 纳粹德国 大日本帝国(1937-45) 意大利(1940-43) 匈牙利(1941-45) 罗马尼亚(1941-44) 保加利亚(1941-44) |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同盟国领袖: 约瑟夫·斯大林 富兰克林·罗斯福 哈瑞·杜鲁门 乔治六世 内维尔·张伯伦 温斯顿·丘吉尔 克莱门特·艾德礼 蒋中正 夏尔·戴高乐 西科尔斯基 (阵亡) 其他… | 轴心国领袖: 阿道夫·希特勒 卡尔·邓尼兹 昭和天皇 东条英机 米内光政 小矶国昭 铃木贯太郎 埃马努埃莱三世 贝尼托·墨索里尼 菲利普·贝当 米哈伊一世 扬·安东内斯库 霍尔蒂·米克洛什 拉玛八世 銮披汶·颂堪 礼萨沙赫·巴列维 其他… | ||||||||
伤亡与损失 | |||||||||
士兵死亡: 超过16,000,000人 平民死亡: 超过45,000,000人 合计死亡: 超过61,000,000人(1937─45) 更多详情… | 士兵死亡: 超过8,000,000人 平民死亡: 超过4,000,000人 合计死亡: 超过12,000,000人(1937─45) 更多详情…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常被简称为二次大战、二战等)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发的全球性军事冲突,整场战争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以及所有的大国,最终分成了两个彼此对立的军事同盟─同盟国和轴心国。这次战争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整整有超过1亿多名军事人员被动员并参与这次军事冲突。主要的参战国纷纷宣布进入总体战状态,几乎将自身国家的经济、工业和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之上,同时也将民用与军用的资源合并以方便统筹规划。而包括有南京大屠杀和犹太人大屠杀以及在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以至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自有纪录以来涉及最多大规模民众死亡案例的军事冲突,全部总计便将近有5,000万至7,000万人因而死亡,这也让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6]。
尽管早在1937年时,日本便与中国爆发了中国抗日战争[7]。不过大多数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定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随即导致以英国为首的大英帝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后开始着手尝试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帝国,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为止,发动一连串战争并借由条约的签署使得德国几乎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的地区,而名义上保持中立的苏联在和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后,也陆续占领或者吞并了其在欧洲边界的邻近6个国家,在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时所占领的波兰领土。英国以及英联邦的成员国则坚持持续与轴心国继续作战,并分别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发生多起军事冲突,而这也使得英国成了欧洲地区少数仍能继续反抗德军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
1941年6月,欧洲的轴心国集团决定联合入侵苏联领土,这次攻势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爆发,但也在之后让原本几乎统辖整个欧洲地区的轴心国被迫投入大量军力来维持作战优势。到了1941年12月,已经加入轴心国的大日本帝国为了能够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获得领导地位,陆续袭击位在太平洋的美国统辖地区和座落于与中南半岛的欧洲殖民地,很快地于西太平洋和东亚战区获得了主导权。
到了1942年时日本开始在一系列的海战中战败,位于欧洲的轴心国也陆续于北非战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节节败退,这些都迫使轴心国停下进攻的脚步。1943年时,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在西西里岛战役中面对同盟国部队严重失利,另一方面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战败后失去对于东欧的领导地位,同时美国也在太平洋战区中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自此轴心国集团逐渐失去主导权并开始尝试将布署于各地的前线部队进行战略性的撤退。
到了1944年时,盟军决定登陆法国以开辟第二战场,而苏联除了成功收复过去被占领的领土外,也开始转往侵略德国与其同盟国家的土地。在苏联和波兰部队共同攻入柏林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而另一方面美国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击败了日本海军部队并陆续占领了数个重要的西太平洋岛屿,这使得日本列岛面临随时会被同盟国部队入侵的危机之中。最后在美军分别于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原子弹并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跟进宣布愿意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条件,而随着亚洲战事的停息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1945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胜利宣告结束,然而二次大战也改变了往后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特别是战败的轴心国集团被迫接受同盟国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够促进各国合作并防止未来的军事冲突;同时战胜的同盟国也纷纷在联合国各个机构中担任重要职位,特别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5个国家为首成立联合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8]。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促使美国和苏联二者成为彼此对立的超级大国,并在战争结束后展开了长达46年的冷战局势。与此同时过去各个欧洲大国的影响力则逐渐下降,促使各个亚洲与非洲殖民地出现非殖民化的运动,陆陆续续有许多地方宣告独立。而为了面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各个国家也开始为自身的产业推出振兴经济措施;另外为了能够稳定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欧洲也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目标。
目录[隐藏] |
时间[编辑]
一般认为战争是于1939年9月1日爆发,这样的论点是以德国入侵波兰做为起点,2天之后英国和法国便先后对德国宣战。不过对于战争开始的日期仍然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些人便认为实际上战争早在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便已经开始[9][10][11]。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毕佛(Antony Beevor)等人则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应该从1931年9月日军侵略满州开始计算[12]。
另外也有如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等抱持着不同的想法,认为抗日战争和在欧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发的战争刚开始只不过是同时发生的不同军事冲突,两场战争最终于1941年合并而称其为“世界大战”[13][14]。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始时间的说法还包括有在1935年10月3日时,因为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举动而爆发战争[15][16][17]。另外也有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属于“欧洲内战”(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战争”(Secon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份[18][19]。
对于战争结束的确切日期,在学界同样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日期各国也多有差异。有些人认为应该要参考如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5月8日)作法,以纳粹德国政府于柏林正式签订投降书的当天作为基准,从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期订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停战协定那天。也有些人认为在二战结束应是1945年8月14日,因为那天日本便表示愿意投降,而不是日本参与投降仪式正式投降的1945年9月2日那天。后者也认为前一种说法反而会使战争结束于1951年,因为直到那年日本才与世界各国签署了对日和平条约[20],而德国甚至因为分裂的缘故则一直到1990年才签署和平条约[21]。
背景[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彻底改变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政治版图,其中作为战胜国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希腊和罗马尼亚获得领土作为赔偿,并且立即于这些领土上设立新的地方行政区划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战败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则纷纷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时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夺取了俄罗斯帝国的政权,也让原本作为参战国之一的俄罗斯帝国跟着宣告结束。
尽管在战争结束后社会开始出现追求和平主义的声音,许多欧洲国家仍充斥着民族统一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民族情节且越来越深化[22][23]。特别是德国在签署《凡尔赛条约》后丧失大量领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经济优势,使得德国社会对于领土收复以及复仇的思想更趋强化。然而由于《凡尔赛条约》的种种限制,德国仍然失去包括德国自身13%的领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过去德国在战争期间吞并的他国领土也被迫允许独立,并以战争开销与赔偿为由征收巨额赔款。条约中更进一步限制德国军事力量的规模以及配备,包括了撤除空军以及撤销参谋部[24]。而与此同时俄国内战渐趋缓和,并且另外成立苏联掌管政权[25]。
1918年到1919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导致德意志帝国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后来又被称作魏玛共和国。然而在战间期的这段时间,刚刚成立的魏玛共和国便面临了国内右派与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权力争夺冲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与英国和法国签署1915年伦敦条约的意大利以获得领土为条件决定转而投靠协约国集团,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不满在战争结束后两国并没有遵守领土转移的承诺,随后因为这次领土扩展事件反而让意大利社会爆发冲突。
而从1922年到1925年开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成功于意大利获得执政权力,并且以民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废除了原本的代议制民主结构,不断打压意大利当地的社会主义、左派和自由主义的的活动;同时意大利政府也积极展开许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够将意大利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而成为“新罗马帝国”[26]。另一方面在德国,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则开始尝试在德国建立一个法西斯政府。伴随着经济大恐慌爆发之后,德国社会开始支持纳粹党执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便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在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开始大力提拔纳粹党成员担任政府重要官员,并开始将德国塑造成极权的一党制国家[27]。
中国国民党则为了能够清除地方军阀的势力,在1920年代中期由蒋中正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自南向北展开北伐,最终在名义上统一中华民国。然而北伐结束后国民党便与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国共产党发生冲突,中国很快又再度陷入内战中[28]。1931年大日本帝国内军国主义正趋高涨,帝国政府开始策划如何能够有效掌控中国领土并且获取自然资源,进而借此发展出足够的实力来掌管亚洲地区[29]。日本故意借由九一八事变作为借口进而入侵满洲,并随即另外建立作为傀儡政权的满洲国[30]。此时蒋中正以“先安内,后攘外”的姑息态度回应日本的入侵行为,继续剿共战争,另一方面则期望国际联盟协助处理日军进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但日本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行为后随即宣布退出该组织。在这之后日本又发动了一连串的挑衅行为如上海、热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双方才一度宣告停战。不过中国仍组织志愿部队继续在满州、察哈尔和绥远等地抵抗日军入侵[31]。
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时发起一场以失败告结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透过合法选举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32]。与此同时法国为了确保意大利仍然与其同一阵线,允许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列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加深了德国社会对于希特勒的声望[33]。
为了能够抗衡德国不断发展,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决定成立斯特雷萨阵线(Stresa Front)。另外苏联也怀疑德国的目标也包括占领东欧的广大领土,为此苏联与法国也签署《法苏互助条约》(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尽管《法苏互助条约》已经签署,该协议仍然坚持必须要经过国际联盟的讨论才能针对入侵行为有所因应,这使得这一条约基本上并无威吓力[34][35]。而在1935年6月,英国甚至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更加缓和了先前《凡尔赛条约》的部分限制。而美国则于同年8月通过了中立法案,表示不会干涉美洲以外的国际事务[36]。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时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是少数愿意表态支持意大利入侵举动的欧洲国家,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国吞并奥地利并未表示反对[37]。
尽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和《罗加诺公约》而进驻莱茵兰,但是其他欧洲列强对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38]。同年7月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开支持主张法西斯独裁的佛朗哥部队和苏联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军队交战,这次双方冲突也成了德国和意大利测试新型武器与作战方式的地方,最终佛朗哥部队于1939年初成功赢得内战[39]。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组成了柏林-罗马轴心。1个月后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则在隔年也加入其中。这时中国也发生了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同意停火并组织统一战线来反对日本入侵[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