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国共内战(又称解放战争)


国共内战
ChineseCivilWarCollage.PNG
日期:第一次1927年1937年
地点:中国
起因:四·一二事件南昌起事
结果:中国共产党控制中国大陆及绝大多数沿海岛屿,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其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及部分南海诸岛
参战方
第一次(1927-1937):

第二次(1945-1947-1949):
中华民国政府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政府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1949年中共建政后)
 中华民国
第一次(1927-1937):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927-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

第二次(1945-1947-1949):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1949年中共建政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中国国民党 中华民国 蒋中正
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
伤亡与损失
未知未知
总共至少1090万人死亡[2][3]

国共内战(又称解放战争)是中国民国建立以来,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之间分别为了巩固与争夺统治权而爆发的内战。整个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生于1927年1937年间的第一次国共内战,第二阶段则是1945年起爆发至1950年大致结束的第二次国共内战
1927年,共产党与原有合作关系的国民党决裂,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与地方政权。国民党所建立领导的国民政府1928年12月完成北伐统一中国,之后即先后五次围攻共产党在南方的根据地,在1934年第五次围攻中成功占领中共中央苏区,中共红军主力被迫向西与向北游移,于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停止内战,达成皆纳编国民政府军编制下一同合作抗日的协议。随后为期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承担了几乎所有的正面作战,元气大伤;共产党则以游击战、保存实力的战法为主,实力大增。但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并发生过多次军事冲突[2][3]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军行宪联合政府等议题再度凸显,国共双方更在1947年全面开战。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在东北北方取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至1949年已控制长江以北的所有省份,并于1949年10月1日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4][5],统治整个中国大陆。而国民政府在1946年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并于1947年改组为行宪政府后,因其领导之国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辗转于1949年12月撤退至台湾[6],有效统治范围最终限缩至台澎金马与部分南海诸岛[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双方虽有小规模交战,但统治范围大致维持不变,并延续至今
国共内战是中国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点,共产党除了将国民党击败,还推翻了原有的中华民国国家体制,造成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相隔台湾海峡两岸分立分治的局面。虽然两方未正式签署停战协定、且互不承政治地位1979年迄今已无任何战事发生。1980年代末期开始,双方亦逐步展开非官方与半官方的合作交流活动。

目录

  [隐藏

内战根源及背景[编辑]

国共内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分歧。在民主化尚未建设成功的中国,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透过吸引选票来使得自己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政策[8]
国民党的政治主张经兴中会1920年代的发展,在北伐战争时期就已经形成,即以孙文所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主的指导思想,力图于民族民权民生等领域上,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逐步达到中国之统一民主富强。其终极目标为建立一个以西方民主社会为范例的、军队国家化政治实现民主共和国
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1921年建党以来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最初的主导思想是通过暴力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但经历了数次失败后,参考列宁斯大林苏联模式,逐步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毛泽东思想。但是中共的革命纲领何时最终定型并且内容如何形成现在并无证据支持。即使是中共于1949年建政以后其政治纲领也经历了数次较大变化。其政治纲领的变化不属本文探讨内容,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中共把国民党视为“不具备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政党”而自视为“代表广泛群众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中共也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是中共代表的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对象。中共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与当时的国民党政治主张大相迳庭,不可避免的使国民党与共产党逐渐产生对立面。
另一方面,国共双方都有发展自身武装力量的传统。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由于北洋政府强大的军事存在,孙文等人意识到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就没有可能真正的革命成功。所以国民党自改组起,便从苏联引进了党指挥枪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事实上这也是成功的。因为国民党的武装力量通过北伐战争彻底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至少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伐战争过程中,国共原有的合作关系逐渐恶化。随后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开始也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红军,试图自己夺取政权。至此,两党都各自掌握了军队,内战于焉展开。

第一次国共内战[编辑]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两党矛盾[编辑]

1920年8月,孙文广州宣布重组护法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但其与曾为立宪派的陈炯明在政见上发生冲突,终于引发六一六事变。孙文回到上海后势单力薄,需要重新借助外界力量的支持。这时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与北洋政府谈判未果,与吴佩孚联系又遭到拒绝,到达上海与孙文会晤后一拍即合。双方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简称“孙越宣言”),开始了中国国民党与苏联的合作。而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在未有自身的军事力量的前提下对苏联方面言听计从,在城市革命上更需要友党的支持,也就跟随苏联开展国共合作。陈炯明被多路军阀击败后,孙文被迎回广州,建立起大元帅府,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协助下重组国民党架构,组建黄埔军校,苏联在军事上也多有支持。第一次国共合作此时也达到了高潮。中国共产党党员甚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此源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提议),黄埔军校的不少学生也加入中共。
但孙文去世之后,国民党中的右派势力担心共产党坐大,与共产党和支持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产生矛盾,国共合作开始产生裂痕。西山会议乃是国民党右翼开始排斥共产主义的标志。及至1926年5月11日中山舰事件,以及蒋中正在国民党的地位上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共党与国民党决裂。中共及苏联意识到没有自己掌握的兵权就难以存续下去,便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国民党武力清党[编辑]

中山舰事件后,由于和蒋中正政见分歧,汪精卫离开广州,前往法国马赛。12月,国民党左右派正式分裂,鲍罗廷随国民政府迁往武汉。1927年2月,汪精卫回国途经苏联,受到斯大林接见。回国后,汪精卫就任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反对蒋中正建议排共,坚持容共。4月5日和中共领袖陈独秀发表《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4月12日,蒋中正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件”。汪精卫发表讲话,痛斥蒋中正武力清党,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蒋中正遂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是为宁汉分裂。蒋中正下令“清党”,清除国民党内中共党员,并在各地大规模捕杀中共分子。因为国共两党本是合作北伐,但中共到处发起工人、农民运动,扩张势力,在革命军中产生影响,引致国民党不安。国、共两党因而正式决裂,展开了十年武装对立。
5月中,经李宗仁朱培德斡旋,武汉及南京避免开战,决定分头继续北伐。月底,共产国际决议改变中共方略,准备武装工农成立新军,进行土地改革;但仍留在国民党内,使国民党及武汉国民政府成为工农革命独裁机构。与此同时,中共在湖南之流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使国民党不少军官不满,终与何键发生冲突;何键朱培德等亦开始清共,是为“马日事变”。事变中,中共及倾共民众死亡达数百到一千余人。7月13日,中共发表宣言,因武汉广东之复杂关系,中共党员应退出国民党。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之中共党员声明脱离中共,否则停止职务。至此容共政策可说是完全结束。

南昌起义及冲突加剧[编辑]

1931年十月革命节,江西瑞金叶坪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国典礼
1927年8月1日中共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贺龙(其时并非中共党员)等发动南昌起义(国民党视之为暴动),建立红军,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装部队。8月4日,红军放弃南昌,南下广东,国共首次武力冲突。8月7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力夺取政权,第一次国共内战条件全面成熟。8月8日汪精卫武汉政府大肆逮捕处死中共党人,实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蒋中正下野,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整合,史称宁汉复合(共产党称之为宁汉合流)。
9月,桂系军阀西山会议派掌握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下野。同月,毛泽东湖南江西发动秋收起义。10月,汪精卫到广东否定南京政府,鲍罗廷经蒙古回苏联。11月,蒋中正回到上海,邀汪北上。12月11日,中共在叶挺叶剑英领导下发动广州起义12月12日,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但广东将领张发奎调动军队反攻,12月13日,红军被迫撤离广州。12月16日汪精卫辞职赴法国
1927年建军后,到1937年抗日爆发其间,中共展开土地改革,并多次与国民党战斗。这段时期,中国国民党称为“剿匪”、“剿共”,中国共产党则称为“土地革命战争”、“十年内战”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30年起,国民党先后对中共位于江西湖南之控制区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未能成功。红军通过运动战,成功守卫南方根据地。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在德国顾问建议下步步为营,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进攻红军;加上中共方面因为采用了共产国际派驻顾问李德的策略,损失惨重。红军主力被迫自江西瑞金转进至陕西延安;中共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为“流窜”),同时,一部分红军在南方坚持游击战。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但在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下,成功突破国民党封锁。途中,中共召开遵义会议毛泽东重获军事领导权。最终长征红军在仅余少量部队的情况下到达延安。

结束[编辑]

1936年,共产党的周恩来与张学良交往甚密,张学良还提出申请加入共产党[9],最后被共产国际苏联拒绝,后来周恩来多次力劝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接着蒋中正被软禁,兵谏迫其抗日。最终,国民党停止与共产党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缓和期[编辑]

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冲突趋于缓和,这段缓和期中共称之为“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7月17日,蒋介石庐山发表讲话,表明了中国对日本退让的底线以及准备全面抗战的态度。8月22日8月25日洛川会议毛泽东称中共之真正任务,关于军事问题,抗日战争将是一场艰苦持久战。红军之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主要是战略配合),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共产党对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10]。”红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7年9月,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所直辖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陕北地区红军约4万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依抗战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战场;另约8000名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抗战期间,国民党主要与日军主力进行正面作战,中共则在沦陷区开展游击作战。中国与日本发生22次大型会战和上万次中小战斗。其中国共双方共同参与平型关战役。中共也有单独的对日作战如百团大战。国共之间曾爆发多次冲突,影响最大者,当属“黄桥战役”和“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结束时,红军发展到13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解放区拥有约一亿人口[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