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共识网上读到《薄一波:回忆片断——记毛泽东同志二三事》,特别留意了下面这段话:
“正是由于违背正确的指导思想,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损失。记得在1959年4月党中央召开的上海会议之前,为了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向全党连续发了四封《党内通信》,反对浮夸风等“左”的倾向;在上海会议上,又着重议论了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绍部下,但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追随左右,策谋帷幄,协助曹操南征北战,擒吕布,破袁绍,北伐乌桓,功绩卓著。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称道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毛泽东同志介绍大家看郭嘉传,意思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他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他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指导各方面的工作,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薄一波的叙述自当有其深意。毛泽东多次提到郭嘉,无论当时还是后来都是耐人寻味的事情。
世人熟知郭嘉,多数要归功于《三国演义》里的一个著名段子: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比及天晚,已近南郡,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操大惊:“吾命休矣!”只见一群哨马冲到,方认得是曹仁军马。操才心安。曹仁接着,言:“虽知兵败,不敢远离,只得在附近迎接。”操曰:“几与汝不相见也!”于是引众入南郡安歇。随后张辽也到,说云长之德。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操皆令将息。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这个段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郭嘉,而是曹操。曹操打了前所未有的大败仗,却自有办法维护自身威信。不但“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而且有办法让“众谋士皆默然自惭。”不愧是当世奸雄,无人能比。熟读古书的毛泽东自然在这一点上比别人揣摩得更有心得。
薄文上来就说“正是由于违背正确的指导思想”,这风格还是当年林彪圆场的话。其实应该是“正是由于制定和贯彻错误的指导思想”,才有后来的三年“人相食”,一贯伟光正的领袖露了怯,得想个办法让大家“默然自惭”,不要窃窃私语,也不要议论纷纷。此时,搬出郭嘉来救驾解围,可谓恰当其时。“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云云,那是鬼才信的话。那样的人,此前早被打成了“小脚女人”和“右倾”。也没见毛给他们平反。
中央委员哪个不是人精,一点就明,不用多说。最明白的,当属林彪。后来林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就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的集体检讨书。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仗义直言,自许为张飞,其实早已被视为魏延。一声令下,大家一顿乱拳打死魏延,难道这就是响应号召学习“郭嘉”的成果吗?
赤壁之战时,郭嘉已经死了。如果不死,还真不好说。也许曹操会听他的意见。但是,也许说了但曹操不听,还是要吃大亏。不知那时曹操又将哭谁?以曹操性格,大概不会说:孤错了。反正有人坚决不下“罪己诏”,认为下“罪己诏”的都要下台,没有好下场!
大跃进为祸端倪已现,败局已定。毛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大家推荐郭嘉。任谁都得琢磨琢磨。郭嘉曾蒙丞相大哭,关键不是郭嘉有言在先,而是他当时已经死了懂得闭口不言。可是,这种伎俩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吗?后人再编《天朝演义》,莫要落下此段。
半个世纪后,“郭嘉”再度成为热词。网络上,郭嘉、国家互用,郭嘉即国家,以避敏感词。回顾1959、1960年的历史,却惊讶于当年曹操哭得那么有先见:“哀哉,国家!痛哉,国家!惜哉!国家!”
刘小生,共识网 2013-05-29
“正是由于违背正确的指导思想,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损失。记得在1959年4月党中央召开的上海会议之前,为了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毛泽东同志向全党连续发了四封《党内通信》,反对浮夸风等“左”的倾向;在上海会议上,又着重议论了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绍部下,但他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追随左右,策谋帷幄,协助曹操南征北战,擒吕布,破袁绍,北伐乌桓,功绩卓著。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称道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毛泽东同志介绍大家看郭嘉传,意思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他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他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指导各方面的工作,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薄一波的叙述自当有其深意。毛泽东多次提到郭嘉,无论当时还是后来都是耐人寻味的事情。
世人熟知郭嘉,多数要归功于《三国演义》里的一个著名段子: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比及天晚,已近南郡,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操大惊:“吾命休矣!”只见一群哨马冲到,方认得是曹仁军马。操才心安。曹仁接着,言:“虽知兵败,不敢远离,只得在附近迎接。”操曰:“几与汝不相见也!”于是引众入南郡安歇。随后张辽也到,说云长之德。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操皆令将息。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这个段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郭嘉,而是曹操。曹操打了前所未有的大败仗,却自有办法维护自身威信。不但“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而且有办法让“众谋士皆默然自惭。”不愧是当世奸雄,无人能比。熟读古书的毛泽东自然在这一点上比别人揣摩得更有心得。
薄文上来就说“正是由于违背正确的指导思想”,这风格还是当年林彪圆场的话。其实应该是“正是由于制定和贯彻错误的指导思想”,才有后来的三年“人相食”,一贯伟光正的领袖露了怯,得想个办法让大家“默然自惭”,不要窃窃私语,也不要议论纷纷。此时,搬出郭嘉来救驾解围,可谓恰当其时。“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云云,那是鬼才信的话。那样的人,此前早被打成了“小脚女人”和“右倾”。也没见毛给他们平反。
中央委员哪个不是人精,一点就明,不用多说。最明白的,当属林彪。后来林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就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的集体检讨书。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仗义直言,自许为张飞,其实早已被视为魏延。一声令下,大家一顿乱拳打死魏延,难道这就是响应号召学习“郭嘉”的成果吗?
赤壁之战时,郭嘉已经死了。如果不死,还真不好说。也许曹操会听他的意见。但是,也许说了但曹操不听,还是要吃大亏。不知那时曹操又将哭谁?以曹操性格,大概不会说:孤错了。反正有人坚决不下“罪己诏”,认为下“罪己诏”的都要下台,没有好下场!
大跃进为祸端倪已现,败局已定。毛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大家推荐郭嘉。任谁都得琢磨琢磨。郭嘉曾蒙丞相大哭,关键不是郭嘉有言在先,而是他当时已经死了懂得闭口不言。可是,这种伎俩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吗?后人再编《天朝演义》,莫要落下此段。
半个世纪后,“郭嘉”再度成为热词。网络上,郭嘉、国家互用,郭嘉即国家,以避敏感词。回顾1959、1960年的历史,却惊讶于当年曹操哭得那么有先见:“哀哉,国家!痛哉,国家!惜哉!国家!”
刘小生,共识网 2013-05-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