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隐藏] |
滦州兵谏 [编辑]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武昌发生革命武装起义。
10月29日,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收到天津兵给司令部副官、同盟会秘密会员彭家珍急电,要张在滦州扣留由彭负责押运的军火。张见电即刻行事,共截获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之后,张联名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矩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通电,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政纲”[1]:
- 1.大清皇帝万世一系。
- 2.于本年内召集国会。
- 3.宪法由国会起草,以皇帝之名义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
- 4.缔结条约及讲和,由国会取决,以皇帝之名义行之。
- 5.皇帝统率海陆军,但对国内用兵时,必经国会议决。
- 6.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杀勿论”之事。
- 7.特赦国事犯。
- 8.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任之。皇族不得为国务大臣。
- 9.国会有修改宪法之提议权。
- 10.本年度预算未经国务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预算支出。
- 11.增重人民之负担,须由国会议决。
- 12.宪法及国会法之制定,军人有参与权。
同盟会滦州兵谏的同日,山西宣布独立,东西呼应,给清廷以极大威胁。清廷急忙将滦州以西的火车车皮全部集中于京,以防滦军乘车西进。
11月7日,任命张绍曾为“长江宣抚大臣”,调离滦州,削去兵权。张绍曾交出兵权,避居天津英租界。同时朝廷提拔潘矩楹为第二十镇统制。将七十七标移至锦州,七十八标调往关外,第七十九标团部及三营驻扎在滦州车沾,一、二营驻扎在滦州北关“直隶第三师范学校”院内,第八十标开到临榆(抚宁)。这样把二十镇分散调开,化整为零。将第三镇由东北调至廊坊,切断了第二十镇与第六镇会合的可能;调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署理山西巡抚,削去兵权。至此滦州兵谏平息。
滦州起义 [编辑]
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王金铭、二营管带施从云曾建议张绍曾,趁此时机与吴禄贞、蓝天蔚联合起义,但张犹豫不决。后吴禄贞被袁世凯派刺客暗杀,蓝天蔚逃亡到上海,此事未果。张绍曾被王金铭派人送到天津租界避居。
此后,王金铭、施从云和第二十镇第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等人和天津同盟会的革命党组织——北方共和会(会长为白雅雨)取得联系,秘密筹饷并策动起义。1912年1月,王、施等接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1月3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总参谋长,通电全国。
参考文献 [编辑]
- ^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第111页
- 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相关条目 [编辑]
士官三杰
生平 [编辑]
15岁丧父,迫于生计,入织布局当童工。
1902年,毕业回鄂,张之洞以大通旧案,将吴禁闭于弁学堂,访谈后却视之如门生。张之洞先后委以鄂军学务处会办、弁学堂总教习、护军全军总教习、武备学堂会办等要职。吴以职务之便,常与李书城、朱和中、曹亚伯、耿伯钊、贺之才等聚会于花园山李步青家,计议革命;并介绍刘静庵、胡瑛、张难先等多人投入新军。诸人皆视吴为当然领袖,并称聚处为花园山机关部。
1903年11月,应黄兴之约,赴长沙参议筹备华兴会事宜。次年,2月,再赴湘出席华兴会成立大会,预议长沙起义计划。是时,清廷成立练兵处,来电指名调吴进京,吴本不欲往,经同志劝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莫若投身中央,伺机而动。”乃于5月晋京,充任该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毫无实权,乃请准去陕、甘、新、蒙等地考察边防。
1907年7月,随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东北,任为陆军第六镇统制。推举柏文蔚任参谋。8月,奉徐命调查间岛问题,被任命为延吉边务帮办,常住延吉,以军事机关兼理地方行政。派兵防守边境要隘,组织民团,安抚侨民,并亲自沿图们江流域测量河流、地形,旁考列国舆图,违译西人记载,证以日韩邦志,断以国史及诸名家着录,于1908年4月,编辑成《延吉边务报告书》三册,以确凿史实论证该地区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吉林巡抚陈昭常忌之,将其调回。旋以延边交涉事急,清廷迫不得已,于1909年授吴陆军协都统、延吉边务督办、仍驻延吉。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报告, 迫使日方签订《图们江中韩边界条约》,确认延吉为中国领土。
吴在延吉时,为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主要负责人,清廷已微有所闻,借口经费支绌,于1910年2月,将边务督办公署撤销,改授吴为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随肃王巡视蒙古。吴草成《经蒙条议》数万言,不久,被派赴德、法两国考察军事,11月归国。
武昌起义,吴请命南征,冀脱羁绊,而陆军大臣荫昌不许,且抽该镇第十一协编入第一军南下,令吴率余部留保定待命。10月29日,驻滦州 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通电要求清廷立宪,清廷惶惧不安,急派海军大臣载洵前往疏解不成,乃再派吴。吴、张会商以武力反清,直捣北京。是时,山西亦宣布袒义,举阎锡山为都督,清廷直接下令第6镇第12协协统吴鸿昌率兵进驻石家庄,攻打娘子关。吴闻讯,星夜由滦州赶赴石家庄,制止部队进攻,并派参谋长何遂与晋民军商谈合作,又派副官长王孝缜去武昌联络。
时孔庚自武昌来,向吴陈述汉口战况及清军焚烧汉口罪行,吴大愤,断然下令截留南运武昌军火,并电请清廷严惩纵火军官,大赦革命党人。清廷疑其为革命党,但以其地处要冲,不敢撤换,乃佯为嘉许,并于11月4日委其署理山西巡抚平定滦州起义。吴阳为接受,于6日赶赴娘子苯会晤山西都督阎锡山,密议组织燕晋联军,由吴任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阎副之,并约定会师北上日期。
时袁世凯已受命组阁,以除吴为急务,乃密遣被吴革职,清廷命未准的原协统周符麟潜入石家庄,以2万元巨款收买吴之卫队长马惠田行刺。11月7日凌晨,吴在石家庄车站司令部草拟复张绍曾联军入京急电,马率暴徒突然闯入,将吴戕害,取其首级而去。参谋张世膺、副官周维桢同时遇难。另说主使者是清政府,也有说是六镇亲袁势力自发所为。
民国元年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予吴禄贞以大将军例赐恤, 次年,营葬于石家庄,亲撰祭文,赞道:“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雄图不展,捐躯殉国。”[1]派员代为致祭。其墓现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有《吴绶卿先生遗诗》二卷行世。
参考文献 [编辑]
- 李惠民: 吴禄贞殉难新探
-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生平 [編輯]
1911年辛亥革命時,任陸軍第二十鎮統制,響應革命,發動灤州兵諫。兵諫後任長江宣撫大臣。1912年任綏遠將軍。當時外蒙古宣布脫離清朝,成立大蒙古國,並向綏遠(內蒙古)滲透,妄圖挾持內蒙古也脫離中國。張到任後,用「武裝邀請」的方式召開內蒙古兩盟王公會議。會議從召集到結束共計90多天,有700多人參加,動用數千駱駝騾馬。會議圓滿成功,避免了內蒙古的分裂。
1923年1月初,經黎元洪提名,國會通過,張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張主張和平統一,並建議迎孫中山入京協商南北統一,與曹錕、吳佩孚武力統一之政見發生分歧。1923年6月直系倒黎,黎元洪離京,張也被迫辭職下野,隱居天津英租界。
前任: 王正廷 (代理) | 中華民國政府總理 1923年1月4日─1923年6月13日 | 繼任: 李根源 (代理) |
目录[隐藏] |
生平 [编辑]
清末的革命活动 [编辑]
1903年(光绪29年)春,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拒俄运动,成立拒俄义勇队。蓝天蔚任学生军队长。不久,在清朝政府的压力下,义勇队解散。1904年(光绪30年),自陆士工兵科第2期毕业。他和同时期留学的吴禄贞、张绍曾后并称“北洋士官三杰”。[1]
1907年(光绪33年)4月,蓝天蔚赴奉天,与吴禄贞、张绍曾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手下任职。1910年(宣统2年)春,奉东三省总督锡良之命,赴日本考察军事,入陆军大学校学习。归国后,任第2混成协协统,驻扎奉天北大营。[1]
1911年(宣统3年)10月,蓝天蔚、张绍曾、吴禄贞准备在直隶省永平县(今河北省卢龙县)举行的永平秋操中举兵。但是,随着武昌起义爆发,秋操中止,计划变更,他们发起滦州兵谏,向清朝提出宪法制定、责任内阁制实施等要求的声明。除他们三人外,陆军第三镇第5协统领卢永祥、第39协统领伍祥祯、第40协统领潘矩楹列名。这对清朝公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起到了一定压力。但是,蓝天蔚等人遭到清朝及袁世凯的严厉追究。张绍曾、吴禄贞遭撤职,吴禄贞被刺客杀害,张绍曾被迫下野。[1]
民国时代的活动 [编辑]
此后,蓝天蔚被革命派推举为关外革命军大都督,率第2混成协策划驱逐东三省总督赵尔丰。但赵尔丰早作处置,蓝天蔚的混成协统领职务被罢免,军权被剥夺,逃往上海。此后,蓝天蔚继续担任关外军政府大都督,从事革命活动。[1]
1915年(民国4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蓝天蔚率湖北的独立军起义,但遭到失败。1916年(民国5年),赴奉天省,策划驱逐奉天督军张作霖,但因事机泄露而失败。1921年(民国10年)5月,为呼应孙文的北伐,在湖北省组织鄂西联军。1922年(民国11年)1月,遭孙传芳击败,逃往四川省。随即被川军指挥官但懋辛逮捕。[1]
参考文献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蓝天蔚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