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的反共游击战 | |||||||
---|---|---|---|---|---|---|---|
波罗的海国家游击战和冷战的一部分 | |||||||
1946 年夏天,立陶宛游击队 (Žalgiris 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 的成员。 | |||||||
| |||||||
交战方 | |||||||
立陶宛森林兄弟 | |||||||
指挥官和领导 | |||||||
约瑟夫·斯大林Lavrentiy Beria Pavel Sudoplatov Viktor Abakumov | Jonas Žemaitis-Vytautas Adolfas Ramanauskas -Vanagas Antanas Kraujelis-Siaubūnas † Juozas Lukša-Daumantas † Juozas Vitkus-Kazimieraitis † Jonas Misiūnas-Žalias Velnias Justinas Lelešius-Grafas † Lionginas Baliukevičius-Dzūkas † | ||||||
涉及单位 | |||||||
力量 | |||||||
50,000 NKVD 人员 2000–5000 " stribai " 1,500 NKGB 人员 | 50,000 名游击队员 50,000 名支持人员[1] | ||||||
伤亡和损失 | |||||||
12,921 人死亡[2] | 20,103 人死亡 20,000 人被俘[2] | ||||||
2,619 名平民丧生,约 100,000 人被驱逐出境(包括党派支持者) |
东方集团 |
---|
立陶宛游击队(立陶宛语:Lietuvos partizanai)是1944-1953年间在立陶宛对苏联发动游击战的游击队。类似的反苏抵抗组织,也被称为森林兄弟和被诅咒的士兵,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波兰与苏联的统治作斗争。据估计,共有 30,000 名立陶宛游击队员及其支持者被杀。[3]立陶宛的游击战持续了近十年,因此是欧洲最长的游击战之一。
二战结束时,红军将东线推向立陶宛。苏联在1944 年底入侵并占领了立陶宛。随着红军的强制征兵和斯大林主义镇压的加剧,成千上万的立陶宛人将农村的森林作为天然避难所。这些自发的团体变得更有组织和集中,最终成立了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1948 年 2 月。游击队在文件中强调,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重建独立的立陶宛。随着游击战的继续,很明显西方不会干涉东欧(见西方背叛),游击队没有机会成功对抗更强大的对手。最终,游击队做出了明确而有意识的决定,不接受任何新成员。游击队的领导层在 1953 年被摧毁,从而有效地结束了游击战,尽管个别战士坚持到 1960 年代。
背景[编辑]
立陶宛在俄罗斯帝国崩溃后于 1918 年重新获得独立。随着欧洲战前紧张局势的加剧,纳粹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并将东欧划分为势力范围。随后,立陶宛于1940年6月被苏联占领。苏联人制定了苏维埃化政策和镇压。1941 年 6 月,苏联将 17,000 多名立陶宛人驱逐到西伯利亚,其中大多数被驱逐者在严冬中丧生。几天 后德国 开始 入侵 俄罗斯, 立陶宛 组织 了民众反苏起义。最初,立陶宛人将德国人视为摆脱苏联专制统治的解放者,并计划重建独立的立陶宛。然而,随着纳粹德国继续 占领立陶宛,这种态度很快发生了变化。
与德国人将当地居民征召入党卫军内部的军事编队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同,立陶宛抵制了德国的招募呼吁,并且从未拥有自己的武装党卫军师。1944 年,纳粹当局授权波维拉斯·普列恰维丘斯将军领导的立陶宛领土防御部队(LTDF)与由Antanas Sniečkus和波兰游击队 ( Leśni )领导的苏联游击队作战。LTDF很快达到了19,500人的实力。然而,德国人很快就将这支部队视为对其占领政权的民族主义威胁。高级职员于 1944 年 5 月 15 日被捕,普列恰维丘斯将军被驱逐到拉脱维亚的萨拉斯皮尔斯集中营。然而,当东线逼近时,很大一部分LTDF成功地逃脱了驱逐到德国,并组建了游击队并解散到农村,为对苏军的游击行动做准备。[4] [5]
1944 年 7 月 1 日,立陶宛自由军(立陶宛语:Lietuvos laisvės armija,LLA)宣布对苏联处于战争状态,并命令所有有能力的成员编入排,驻扎在森林中,不得离开立陶宛。这些部门被两个部门取代 - 运营部门,称为Vanagai(鹰或猎鹰;缩写 VS)和组织(缩写 OS)。由 Albinas Karalius(代号Varenis)指挥的 Vanagai 是武装战士,而组织部门的任务是被动抵抗,包括向Vanagai提供食物、信息和运输. 1944 年中期,立陶宛自由军有 10 000 名成员。[6] 到 1945 年 1 月 26 日,苏联杀死了 659 名立陶宛自由军成员,逮捕了 753 名成员。创始人卡齐斯·韦弗斯基斯于 1944 年 12 月被杀,总部于 1945 年 12 月被清算。这代表了高度集中抵抗的失败,因为组织过于依赖韦弗斯基斯和其他高级指挥官。1946 年,LLA 剩余的领导人和战士开始与立陶宛游击队合并。1949 年,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主席团的所有成员——Jonas Žemaitis-Tylius 上尉、Petras Bartkus-Žadgaila 和 Bronius Liesys-Naktis ir Juozas Šibaila-Merainis——都来自 LLA。[7]
立陶宛最高解放委员会(立陶宛语:Vyriausiasis Lietuvos išlaisvinimo komitetas,VLIK)成立于 1943 年 11 月 25 日。VLIK 出版地下报纸并鼓动抵抗纳粹。盖世太保于 1944 年逮捕了最有影响力的成员。在苏联重新占领立陶宛后,VLIK 移居西方,并以维持不承认立陶宛的占领为目标,并从铁幕后传播信息——包括信息由立陶宛游击队提供。
立陶宛领土防御部队、立陶宛自由军、立陶宛武装部队、立陶宛步枪兵联盟的前成员构成了立陶宛游击队的基础。农民、立陶宛官员、学生、教师,甚至学生都加入了游击队运动。该运动得到社会和天主教会的积极支持。据估计,到 1945 年底,有 30 000 名武装人员留在立陶宛的森林中。
组织[编辑]
立陶宛的抵抗组织得井井有条,身着制服的游击队指挥链有效地控制了整个农村地区,直到 1949 年。他们的武器包括捷克斯柯达枪、俄罗斯马克西姆重机枪、各种迫击炮和各种主要是德国和苏联的轻机枪和冲锋枪。[4]在不与苏联军队或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部队直接交战时,他们通过伏击、破坏、暗杀当地共产党人大大延迟了苏联统治的巩固活动家和官员,释放被监禁的游击队,印刷地下报纸。[8]被俘立陶宛森林兄弟自己经常面临酷刑和即决处决,而他们的亲属则面临被驱逐到西伯利亚(参见引文)。对亲苏联的农场和村庄的报复是严厉的。NKVD 单位,毁灭营(立陶宛人称为pl. stribai,来自俄罗斯:istrebiteli –驱逐舰) 使用残酷的镇压来阻止进一步的抵抗,例如在村庄庭院展示被处决的游击队员的尸体。[4] [9]
游击队装备精良。在 1945 年至 1951 年期间,苏联的镇压建筑从游击队手中缴获了 31 门迫击炮、2,921 挺机枪、6,304 支突击步枪、22,962 支步枪、8,155 支手枪、15,264 枚手榴弹、2,596 枚地雷和 3,779,133 发子弹。游击队通常通过杀死苏联秘密警察部队成员伊斯特雷比特利或从红军士兵那里购买弹药来补充他们的军火库。[10]每个游击队员都有双筒望远镜和少量手榴弹。由于苏联 MGB/NKVD 的肉体折磨非常残忍和残忍,并且得到认可,以防止他们的亲属遭受痛苦,因此通常会留出一枚手榴弹来炸自己和他们的脸。
武装抵抗[编辑]
年 | 游击队 | 苏联人 | 亲苏联的 平民 |
---|---|---|---|
1944年 | 2,436 | 258 | 258 |
1945年 | 9,777 | 3,419 | 447 |
1946年 | 2,143 | 2,731 | 493 |
1947年 | 1,540 | 2,626 | 299 |
1948年 | 1,135 | 1,673 | 256 |
1949年 | 1,192 | 1,018 | 338 |
1950 | 635 | 494 | 261 |
1951年 | 590 | 292 | 195 |
1952年 | 457 | 92 | 62 |
1953年 | 198 | 14 | 10 |
全部的 | 20,103 | 12,921 | 2,619 |
崛起:1944 年夏 - 1946 年夏[编辑]
在党派战争的第一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 10,000 名立陶宛人被杀——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男人们避免征兵红军,躲在森林里,自发地加入立陶宛游击队。并非所有团体都武装或打算积极与苏联作战。游击队规模相对较大,有 100 人以上。游击队和内务人民委员部之间有几次更大规模的公开交战,例如在 Kalniškė、 Paliepiai、Seda、Virtukai、Kiauneliškis、Ažagai-Eimuliškis 和帕纳拉村的战斗。由于苏维埃尚未建立控制权,游击队控制了整个村庄和城镇。
1945年7月,二战结束后,苏联宣布对那些躲在森林里的人进行“特赦”和“合法化”运动,以避免被征兵。根据苏联 1957 年的一份报告,总共有 38,838 人参加了这场运动(其中 8,350 人被列为“武装民族主义土匪”,30,488 人被列为逃避征兵的逃兵)。
成熟期:1946-1948 年夏季[编辑]
在游击战的第二阶段,游击队变得更小,但组织得更好。他们将自己组织成单位和军区,并寻求更好的中央集权。立陶宛领土分为三个地区和九个军区(立陶宛语:apygarda):
- 立陶宛南部或Nemunas:Tauras和Dainava地区,
- 北部 – 立陶宛东部或Kalnų(山脉):Algimantas、Didžioji Kova、Vytis和Vytautas区,
- 立陶宛西部或Jūros(海):Kęstutis、Prisikėlimas和Žemaičiai区。
与 NKVD/MGB 的公开交往被更多的秘密活动所取代。保持人们的精神很重要。因此,游击队躲在掩体中,从事更多的政治和宣传活动。特别是,他们抗议并扰乱了1946 年 2 月和1947 年 2 月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选举。他们发表了各种公报、传单和报纸。游击队总共出版了近80种不同的期刊。MGB也改变了策略。它开始招募特工并组织破坏营。游击队的回应是组织对苏联合作者的报复行动。
衰落:1949–1953 [编辑]
1949 年 2 月,党派领导人在Minaičiai村会面并成立了中央指挥部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Brigadier General Jonas Žemaitis was elected as its chairman. 1949 年 2 月 16 日,立陶宛《独立法案》颁布31 周年,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联合参谋部签署了立陶宛未来宣言。宣言指出,恢复后的立陶宛应该是一个民主国家,在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上赋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利。它确实宣布共产党是犯罪组织。声明文件保存下来并由克格勃保存。1999 年,立陶宛议会(议会)正式承认这一宣言为《独立宣言》。
Juozas Lukša是设法逃到西方国家的人之一。他在巴黎写了回忆录《森林兄弟:1944-1948 年反苏立陶宛自由战士的记述》,并在 1951 年返回被占领的立陶宛后被杀。到 1950 年代初,苏联军队已经消灭了大部分立陶宛民族主义抵抗。苏联在西方的间谍和克格勃在抵抗运动中的渗透者收集到的情报,再加上苏联在 1952 年的大规模行动,成功地结束了针对他们的运动。[12]
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最后一位正式指挥官阿道法斯·拉马瑙斯卡斯(代号瓦纳加斯)于 1956 年 10 月被捕,并于 1957 年 11 月被处决。最后在行动中阵亡的立陶宛反苏抵抗战士是普拉纳斯·孔丘斯(代号为阿多马斯)和 Kostas Liuberskis(代号Žvainys)。孔丘斯于 1965 年 7 月 6 日被杀(一些消息来源表明他于 7 月 13 日开枪自杀以避免被捕)并于 2000 年被授予维蒂斯十字勋章。柳伯斯基斯于 1969 年 10 月 2 日被杀;直到 2000 年代后期,他的命运才为人所知。[13] Stasys Guiga (代号Tarzanas)于 1986 年躲藏起来。[14]
结构[编辑]
LLKS | |||||||||||||||||||||||||||||||||||||||||||||||||||||||||||||||||||||||||
立陶宛西部(汝拉)地区 | 立陶宛南部 (Nemunas) 地区 | 立陶宛东部(明道加斯国王)地区 | |||||||||||||||||||||||||||||||||||||||||||||||||||||||||||||||||||||||
Žemaičiai 军区 | 普里西凯利马斯军区 | Kęstutis 军区 | 陶拉斯军区 | 代纳瓦军区 | 阿尔吉曼塔斯军区 | 维陶塔斯军区 | 维提斯军区 | Didžioji Kova 军区 | |||||||||||||||||||||||||||||||||||||||||||||||||||||||||||||||||
阿尔卡 | 迈罗尼斯 | 维多塔斯 | 维陶塔斯 | 朱凯 | 扎利奥吉 | 虎牙 | 克里克什塔波尼斯 | ||||||||||||||||||||||||||||||||||||||||||||||||||||||||||||||||||
沙特里亚 | 泽维尔盖蒂斯公爵 | 比鲁特 | 扎尔吉里斯 | 沙鲁纳斯 | 沙鲁纳斯 | 柳塔斯 | 布里迪斯 | ||||||||||||||||||||||||||||||||||||||||||||||||||||||||||||||||||
卡达斯 | 茹扎帕维丘斯 | 布塔吉迪斯 | Geležinis vilkas | 卡齐米埃拉蒂斯 | 马吉里斯公爵 | 洛基斯 | |||||||||||||||||||||||||||||||||||||||||||||||||||||||||||||||||||
列托沃斯·扎里奥伊 | |||||||||||||||||||||||||||||||||||||||||||||||||||||||||||||||||||||||||
善后、纪念和纪念[编辑]
许多民族主义游击队员坚持希望,从未正式承认苏联占领的西方与苏联之间的冷战敌对可能升级为解放立陶宛的武装冲突。这从未实现,许多幸存的前游击队员仍然对西方没有在军事上与苏联作战感到痛苦。[15]
由于苏联相对没有记录这场冲突(立陶宛战士从未被正式承认为“土匪和非法分子”),一些人认为它和整个苏立陶宛冲突是一场未知或被遗忘的战争。[4] [16] [17]在苏维埃政权下,关于抵抗的讨论被压制了。立陶宛移民关于这个主题的著作经常被苏联宣传贴上“种族同情”的标签而被忽视。[18]
在立陶宛,自由斗士退伍军人领取国家养老金。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纪念为游击队日。截至 2005 年,立陶宛约有 350 名幸存的游击队员。[19]
Žaliukas(“绿人”)是立陶宛游击队的灵感来源,在立陶宛特种作战部队中获得了最佳资格。Žaliukas是国家中不屈不挠的部分在面临危险时保持警觉状态的词。[20]
法律评估[编辑]
立陶宛法院将苏联对立陶宛游击队的镇压视为危害人类罪。2016年,立陶宛最高法院裁定,苏维埃政权对游击队的系统性灭绝构成种族灭绝。[21] 2019 年,欧洲人权法院维持了国家法院的观点,即这些苏联镇压可被视为种族灭绝。[22] [23]
剧情[编辑]
1966 年的电影《没人想死》(立陶宛语:Niekas nenorėjo mirti)由苏联立陶宛导演维陶塔斯·扎拉克维丘斯( Vytautas Žalakevičius )展示,其中展示了“兄弟对抗兄弟”的冲突悲剧。尽管是从苏联的视角和宣传角度拍摄的,但这部电影给出了一些暗示,暗示了另一种观点的可能性。这部电影为 Žalakevičius 和许多在这部电影中主演的年轻立陶宛演员带来了赞誉。
2004 年的电影完全孤独(立陶宛语:Vienui Vieni)描绘了立陶宛游击队领袖Juozas Lukša两次前往西欧试图获得武装抵抗支持的艰辛。
2005 年的纪录片Stirna讲述了Izabelė Vilimaitė(代号Stirna和Sparnuota)的故事,她是一位美国出生的立陶宛人,她于 1932 年随家人移居立陶宛。她是一名医学生和药剂师,是一名地下医生和医疗用品的来源。游击队,最终成为地区联络员。她潜入当地的共青团(共青团),两次被发现、抓获并逃跑。全职转入地下后,她被怀疑被克格勃转为线人,差点被游击队处决。她的掩体最终被克格勃发现,她第三次被捕,审问并被杀。[24] [25]
2008 年,一部美国纪录片《琥珀海岸的红色恐怖》上映,记录了立陶宛从 1939 年签署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到 1991 年苏联解体期间对苏联占领的抵抗。[26]
2014年,以Juozas Lukša为主题的纪录片《隐形战线》在美国上映。[27]
2021 年,冰岛作曲家兼制作人 Ólafur Arnalds 发行了单曲Partisans,以此纪念立陶宛游击队的抵抗。[28]
另见[编辑]
注释和参考[编辑]
- ^ 摇滚 2009:p。262
- ^ a b Lietuvos istorijos atlasas。– Briedis, 2001. – 第 25 页。 – ISBN 9955-408-67-7。[克格勃数据,'44-'53]
- ^ Vaitiekūnas, Stasys (2006)。Lietuvos gyventojai:Per du tūkstantmečius(立陶宛语)。维尔纽斯:Mokslo ir enciklopedijų leidybos institutas。页。143.国际标准书号 5-420-01585-4.
- ^ a b c d Kaszeta,Daniel J.立陶宛抵抗外国占领 1940-1952年,立陶宛,第 34 卷,第 3 期,1988 年秋季。ISSN 0024-5089
- ^ Mackevicičius,Mečislovas。立陶宛抵抗德国动员尝试 1941-1944 年,立陶宛卷。32,第 4 期,1986 年冬季。ISSN 0024-50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