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日 星期五

中国六大国有银行日赚38亿元:谁在支撑它们?

作者:莫开伟 发表:2023-11-01
中国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行和交行

中国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行和交行(网络图片)

1030日晚,中国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行和交行等发布了各自2023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总计10515.87亿元,合计日赚超过38.1亿元。而就在之前不久,国家金监总局发布数据,经初步统计,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按照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

这个成绩单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全社会热议,银行依然是全社会最赚钱的行业。银行高管以及业内员工看到发布的成绩心里颇感兴奋,毕竟各银行努力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而对于全社会实体企业以及民众来说,银行赚钱了,而他们却没有赚钱甚至是亏损了,无论如何心里的落差感还是很强的。所以,总体来说,银行三季度成绩单发布之后,带来的社会总体反响是喜忧参半,对银行成绩单的评价也莫衷一是。

为何这么说?因为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季度成绩单与当下总体经济运行环境并不契合,呈现了一枝独秀或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与实体企业经营业绩是冰火两重天,反差强大,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失落。

之前,作者也曾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大长有过评价,银行本身并不创造利润,它是寄生在实体企业或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之上的资金融通企业;社会总利润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银行利润原本应是社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如果银行经营利润率高了、所得利润多了,则社会实体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利润就必然少了,甚至是赚不了钱或亏损了。所以,银行利润大幅增长或保持较高水平,并不是好事,可以说是一种对实体企业的摧残,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悲凉

持这种看法,是否对银行赚钱不待见?是否对银行赚钱眼红?非也。从当前经济运行实际看,银行前三季度赚1万多亿元,平均每天38亿元,支撑银行赚这么多利润的经济基础到底在哪里?真的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从实体企业看,总体经营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基础还是相当不稳。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情况便可有了大致判断:除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汽车业等少数行业之外,其他行业利润都呈下降趋势:19月份,实现利润总额54119.9亿元,同比下降9.0%,降幅比18月份收窄2.7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477.0亿元,同比下降11.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623.7亿元,下降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878.1亿元,下降10.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85.0亿元,下降3.2%19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9928.1亿元,同比下降19.9%;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38910.7亿元,下降10.1%;此外,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纺织业、农副产品、煤炭开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行业利润都呈下降态势,用哀鸿遍野来形象一点也不为过。

 

而大量规模以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企业的经营则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在前几个月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收缩的情况下,回升至景气区间,这表明实体经济景气度改善,但好景不长,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又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降至收缩区间,表明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这其实是制造业总体基础并不牢固的反映。

再看看商业企业的情况。除了文化企业经营情况向好、实现可观利润之外,其他商业企业以及服务业仍处疲软经营状态。据官方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7%,基本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整个商业行业并不景气,2023年前9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经历了“N”型增长,同比增速最高在4月达到了18.4%,此后快速滑落。从7月开始,同比增速才再次缓慢提升,9月为同比仅增长5.5%

总之,无论是工业企业、商业银行抑或是服务业,实际都没有走出经营困难的沼泽地,而银行仍然如此赚钱,不仅与现实经济运行状况不相符,也在很大程度上摧残、并一步步抽空实体经济。显然,仅有银行赚钱而实体企业赚钱少或赚不到钱,那后果是实体企业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安心主业。那样的话,银行的好日子真的就会到头了,最后赚钱的基础就会坍塌。

由此,目前有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一方面,银行在净息差不断收窄的趋势下,仍然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和这么巨额的利润,那净息差是否已到非缩小不可的时候了?银行减费降息让利是否还有空间?近几年,各类媒体以及银行自身也是高调向外宣称,净息差不断收窄,这其实也是事实,客观经济环境不景气,银行保持高息差既不正常也不可能,因而净息差收窄是一定时期银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必然反映,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据国家金监总局披露,2023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与一季度基本持平,是有数据可查的历史最低位,且已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银行净息差评分标准的满水平(1.80%)。

但与2022年相比,其实下降并不明显,也没有说得这么悬乎。又据原银保监会披露,六大国有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中行净息差1.76%,较上年提升1个基点;工行2022年净利息差为1.73%,同比下降19个基点;建行净利差为1.82%,同比下降12个基点;农行净利差为1.73%,同比下降23个基点;邮储银行净利差为2.18%,同比下降12个基点;交行净利差为1.37%,同比下降10个基点。总体来看,商业银行净息差是有所下降,但并没有商业银行自身喊得那么严重。如果真的有那么严重,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为何不降反增,而且增幅还不低?

显然,之所以反复强调银行净息差收窄问题,其用意全社会也是知道,莫非是在为大幅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寻找理论依据。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找到一个好借口,你让银行减费让利,银行就必然要降低存款利率,似乎减费让利与降低居民存款利率是一对矛盾体,非此及彼;再说得难听一点,这是一种对公众的要挟,或者是说用社会责任来绑架公众的利益,这是不可取的,有损银行形象和声誉。

另一方面,银行减费降息让利举措可以有,但减费降息让利是否不应转嫁成本,应让自己真正履行社会责任?比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喊了很长一段时间,提前还贷潮也确实对银行正常信贷秩序带来了冲击,同时在央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喊话之后,才最终有了结果,出台了存量房贷置换或利率调整的措施,但也不断有网民朋友指出,银行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存在心不甘、情不愿问题,因为在存量房贷利率降低的同时,商业银行大幅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这就不能不让民众对商业银行降低存款房贷利率的用心持怀疑态度了。实际上,商业银行这波操作有转嫁存量房贷降息成本和以邻为壑的不良动机之嫌。

我们来看看数据对比,就能大致看出问题的端倪: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存量房贷利率调降涉及全国5000万个家庭,平均利率降幅为0.73个百分点,涉及存量房贷约21.7万亿元,可为购房者每年节省约1580亿元,也就是说,银行每年会因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减少约1600万收入。但是我们要看到,同期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超过130万亿元。

而近两年,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多轮降息,无论是定期存款还是活期存款、也或是大额定期存单,利率水平已至低位;尤其是在存量房贷利率调低之后,商业银行又同时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再次大幅下降,出现了所谓的存量房贷利率、存款利率双双下调局面,比如从91日起,银行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多家国有大行的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调整为1.58%1.85%2.2%2.25%,分别下降了10个基点、20个基点、25个基点和25个基点,其中长久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更大。

虽然没有机构统计这波商业银行居民储蓄利率平均下调了多少个基点,但综合平均起来,不会比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幅度低多少,那么130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普遍下调,哪怕只有存量房贷利率的一半,粗略估算一下,也将使居民每年减少约6500亿元的收入。如此看来,商业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所减少的利息收入,除了由全体居民承担之外,还可少支出4900亿元存款利息。这些数据对比一看便知,银行并没有做亏本生意,降低存量房贷所减少的贷款利息收入最终是羊毛出在猪身上

因而,实体企业和全国民众也不是三岁小孩,心里都明镜似的。在减费降息让利上,广大民众还是希望银行实诚再实诚一些,履行社会责任真诚再真诚一些,拿出一些真金白银的举措,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聪明,广大民众都是白痴。千万别再玩虚的,该自己承担的一定自己承担,该承诺减少的收入一定要毫不犹豫地牺牲。只有这样,银行才能真正赢得广大实体企业和民众的心,实体企业和民众也才有信心,银行也才能真正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金融源泉,也才能永远立于经营不败之地。责任编辑:宇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