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第二次国共内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编辑]

1947年3月10日,中共首都留守处人员从南京返回延安3天后,国军胡宗南兵团从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进攻
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路线
1945年8月起开始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方面称为“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则称为“动员戡乱”或“抗共卫国勘乱战争”。

抗战后的政治与军事调停[编辑]

抗日战争结束后,因为国军与共产党控制部队冲突的加剧[12]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谈判内容主要是投降日军接收,共产党部队与国军的合并,共产党战后的参政议政等问题。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国共两党与民盟青年党民主社会党等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个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13][14]。但实际上双方冲突未有结束。2月底,虽有反苏运动等因素,国共双方仍达成整军协定,统一将国共军队整编为国军。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目标。3月底,国共达成迄今最后一个正式协议——东北停战协定,但对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
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毛泽东欲接管满洲,以便能更好的与蒋介石中国国民党继续展开武装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加深冲突,拒绝了毛泽东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尽管如此,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5]。例如苏联红军曾经把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给中共将领林彪东北野战军[16]
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国共双方边打边谈,在东北、中原、北等处展开争夺。1946年一月停战令之后,军事冲突暂息数月;同年3月,苏联自东北撤军,中国共产党随即迅速占领重要据点并阻止国军北上,导致4月时东北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六月停战令前后,山东和中原地区再度爆发冲突,中国共产党将此视为全面内战起始点。同年11月15日,在共产党与民盟的抵制下,国民党与青年党、民社党等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并于该年12月25日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与此同时,国民党调集三路兵力,集结在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周围。国民党为迎接制宪国大,下达了第四次停战令,但对军队无实际约束力。11月19日,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结束了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谈判,返回延安。
1947年1月初,国民党应美国特使马歇尔要求,先后三次呼吁中共举行圆桌会谈,解决两党争端。中共认为国民党没有诚意,中共南京代表陆定一回应,“废除伪宪法(指中华民国宪法)和恢复1946年1月31日军事位置,是恢复和谈的最低限度”[17]。国共谈判破裂。1月29日,美国政府决定终止对军事调处执行总部的关系,放弃国共调处工作,退出三人会议,迅速撤退了美方派驻军调部的人员。次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解散三人小组及北平军调部。2月3日,美国驻延安联络团人员撤离。6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美军人员撤退。2月底,国民党下令在南京上海重庆之中共留守处代表于3月5日前撤离首都卫戍司令部,淞沪重庆警备司令,分别致电函京沪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员限期全部撤退[18],并关停重庆《新华日报》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1947年3月15至24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六届三中全会。蒋中正在全会开幕词中声称:“政治解决的途径已经绝望”,政府“当然不能坐视变乱而不加制止”。“我敢断定,决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建国工作的完成。”陈诚也宣称:“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于平定叛乱,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来源请求]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了。

内战全面爆发与国府迁台[编辑]

1947年3月至9月,共产党军队处于守势,国军向中共控制区进攻,攻占中共不少城市。由于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打击国军,国军屡受打击,还要分兵把守占领城市,机动兵力日益不足。在1947年,共产党军队抛弃国军番号,陆续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简称解放军)。1947年9月至1948年9月,解放军开始展开主动攻势,在东北将国军压缩至几个孤立城市,在中原地区则拥有优势地位,对首都南京所在的华中地区形成压迫,国共双方的武力优势逐渐反转。1948年秋季,解放军在东北华东华北三个方向发动战略决战,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并取得全部三场战役的胜利。在三大战役中,国军总兵力损失150万人以上,精锐兵团几乎全军覆没,长江以北的地区几由共产党所控制。
前苏联克格勃将军苏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特殊使命》一书中说,苏联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些战略进攻行动期间特意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他们想以此转移美国对中国国共内战的战略注意力,将美国的援助重心牵制在欧洲,减少美国对敌视中共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的援助力度。[19]
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在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与1948年立法委员选举行宪,由国民大会选出蒋中正李宗仁为首任总统副总统,将国民政府改组为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并在该年9月实施金圆券等经济改革措施,以企图挽救民心。但金圆券在同年底即告失败,造成国民党统治区内急速通货膨胀,使经济情势更加混乱。面对军事与经济上的失利,蒋中正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副总统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李宗仁接任后,有意与共产党停战。1949年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无法接受共产党所提出几近投降和平协定,谈判遂于同年4月20日宣告破裂。北平和谈失败后,解放军随即发动渡江战役,攻下南京、上海等中部大城,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拿下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国军则不断向东南沿海与西南撤退。该年10月1日,共产党在北平(后复名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则相继播迁至广州、重庆、成都等城市,最终于该年12月撤退至台湾
1950年4月,解放军攻下国军在大陆最后一个据点西昌1951年西藏噶厦政府同意“和平解放”,整个中国大陆遂由共产党统治,与撤退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形成相隔台湾海峡分立分治的态势。

双方对峙[编辑]

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金门大胆岛上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
Wikisource-logo.svg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1950年,解放军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岛屿,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为渡海攻台做准备。美国则坐等内战结束,海峡大战一触即发。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解放军渡海攻台难度倍增。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抗美援朝”之后,原本预备攻台的部队调往朝鲜半岛作战,因此在东南沿海作战暂缓。朝鲜战争期间,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军统帅麦克阿瑟支持下积极备战,试图反攻,多次尝试突击东南沿海岛屿,如南日岛战役东山岛战役等,但皆以撤退和失败告终。1953年朝鲜战争正式停火。1954年12月,美国与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宣布“台湾海峡中立化”,一方面阻止两岸冲突,另一方面也保证对台湾军事援助不再断绝。1955年1月,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失去一江山岛的屏障,中华民国国军在战略考量下,决定不再分散兵力驻守浙江沿海岛屿,转而加强金门马祖之防备,遂于2月在美军协助下主动撤离大陈岛全数军民。解放军取得大陈岛后,中华民国政府的有效统治范围退缩至台湾、澎湖与金门、马祖,并延续至今。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对驻守金门之国军发动榴弹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阵亡。9月2日,中华民国海军沱江号在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遭到解放军鱼雷艇包围与猛烈的攻击,几乎沉没。9月11日,驻守金门之国军袭击厦门火车站。9月22日,美国八吋大口径巨炮由中华民国海军运抵金门。海军与空军皆有交手。双方皆称胜利。其后十年,除1965年间偶发的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之外,两岸海空军不断有零星交手,双方各有战损,但大体而言,双方控制领域并无太大变化。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从1958年开始对大金门小金门大胆二胆等岛屿炮击,国共内战大规模军事冲突告一段落,但至今并无正式停战协议。
1991年4月22日,中华民国国民大会通过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同年4月30日李登辉总统以总统令公布。5月1日起动员戡乱时期正式结束。自此中共不再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叛乱团体,就中华民国的立场战争状态已于实际及法律上结束,也解除了台湾民主化的限制。
1996年中华民国第一次总统直接民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以东南海域为目标,实施弹道导弹试射,中华民国国军均进入高度备战状态。[20] 是次危机由美国第七舰队以“经过”之名进入台湾海峡而缓和,但解放军军机“不出海”之默契从此被打破,解放军军机活动范围延伸至海峡中线,压缩了中华民国空军预警时间。2007年中共十七大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主张,当时执政的民主进步党不予理会。但在二次政党轮替后,总统马英九称“不排除”与中国大陆签署和平协议,不过并没有时间表[21]。2011年10月又再度提出[22],之后又表示会先经过公民投票同意再签署[23]。但此说仍引发台湾政坛和民间的广泛批评,认为是片面为统一而铺路的投降式协议,涉及改变现状,但台湾人民并未赋予他这项权力,且缺乏第三者的监督与保证,美国等盟邦亦质疑中共并不可靠,在国内外各界挞伐下最后无疾而终。[24][25][26][27][28]
台海两岸官方迄今仍未进行政治或军事方面的谈判。

评价[编辑]

国民党[编辑]

中国国民党方面认为:自从推翻清朝开始至1949年,中国政局从未稳定,经受着由军阀割据北洋复辟势力、国共斗争、日本侵华而造成连年战争灾害,可以说中华民国自1912年至1949年间治理时期,一直处于战乱与动乱,面对清朝的不平等条约,国力衰弱的中国,难有和平稳定的治理时期来证明其统治能力。引发社会弊端丛生,人民生活艰苦,国家积弱,政府无暇顾及百姓民生[29]。但不过在此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成功地将清朝以来所有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全数废除、大致统一中国版图、并且领导中国在对日抗战中取得胜利,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及常任理事国,为日后中国的复兴,自有相当贡献。

共产党[编辑]

中国共产党方面认为:在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重新夺回权利和土地,成为了人民寻求生存权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政治代表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而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被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视为敌人[30]
随着中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由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与民生迅速恢复,创造了30余年的发展黄金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于2010年升至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基础建设,科技发展和政治影响力都得到了跃升,中国崛起一词也开始为人所道。[31]中国大陆的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台湾的1/3[32]
中国大陆政府至今仍然视台湾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

台湾民间[编辑]

此外,战争造成的结果为中华民国仅能有效控制台澎金马地区,与其法定的领土大相迳庭,造成台湾社会对台海两岸现状的定义、以及在国家或民族认同上逐渐分歧或对立,而出现“一台一中(一边一国)”、“一国两府”、“一国两区”、“一中各表”等各种论点,莫衷一是,至今仍是敏感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台湾各界对中国大陆的认同已有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的趋势[33][34],对那段历史大多逐渐陌生或遗忘,甚至认为与己无关。而更加强调与中国大陆无关的台湾主体意识,这种现象在年轻世代尤其明显。[35]而现今台湾历史教科书也对国共内战的部分着墨甚少。

参考资料[编辑]

  1. ^ 此处所列的结束日期根据1979年1月1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声明“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即解放军结束炮击金门之日。
  2. ^ 国军历史文物馆,烽火国难,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42&p=12106&Level=2。
  3. ^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民国72年,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
  4.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期,另一说法是于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日。
  5. ^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页5。
  6. ^ 从大历史的视野看中共建政与两岸分立六十年.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http://www.npf.org.tw/post/2/6524)
  7. ^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民国100年12月21日)
  8. ^ 亦客. 《国共三年血战:巅峰对决》 内战根源
  9. ^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10/17/c_123832701.htm
  10. ^ 毛泽东为何力主游击战抗日?. 新华网引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9-17-2009.
  11. ^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45年)
  12. ^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汪朝光,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
  13. ^ 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1989
  14. ^ 李炳南,政治协商会议与国共谈判,永业出版社
  15. ^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第六部分: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 ISBN 9787509709269
  16. ^ 杨奎松《读史求实》:苏联给了林彪东北野战军多少现代武器
  17. ^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声明》,1947年1月,《陆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ISBN 7-01-001104-4
  18. ^ 重庆:大公报,1947-3-1
  19. ^ 新浪网:1948年柏林危机是否影响中国
  20. ^ Behnke, Alison. [2007] (2007). Taiwan in Pictures.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ISBN 0-8225-7148-X.
  21. ^ [中评社香港6月9日http://tw.news.chinayes.com/Content/20100610/kc9uc1ebvyq6k.shtml马英九:不排除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 与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析) 097-008 号 两岸和平协议之战略意义
  22. ^ 马抛和平协议 绿批统一时间表
  23. ^ 马:和平协议须公投 没过不会签
  24. ^ 马英九“和平协议”说法在台引争议BBC中文网, 2011年10月18日
  25. ^ 民进党民调:台多数民众不相信和平协议, BBC中文网, 2011年10月26日
  26. ^ 黄昆辉批马:和平协议恐成投降协议, 自由时报, 2011-10-18
  27. ^ 引克林顿观点批马 陈唐山:签和平协议等于投降, 自由时报, 2011-10-18
  28. ^ 签和平协议 陈唐山批马︰没代表性, 自由时报, 2011-10-18
  29. ^ 黄力之. 国共内战的道义合法性. 博览群书. 2009, (8). ISSN 1000-4173.
  30. ^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人民网.
  31. ^ [1]
  32. ^ Data refer to the year 2012.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3. ^ 2011/10/08 台湾智库“国情调查”重要政治态度分布图
  34. ^ 一国两区与统独、国族认同民调
  35. ^ 新世代国家认同 民调:越来越偏向台湾意识

参见[编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