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领土和政治扩张是纳粹德国实施 扩张主义 政治路线的过程 ,旨在获得世界统治地位,并与此相关,最大限度地扩张德国领土。
纳粹领导层为这一政策辩护,目的是通过剥夺被征服土地的主权、严厉的经济剥削和对人民的毁灭,为德意志民族赢得“生存空间”(Lebensraum )。. 甚至在上台之前,1932 年夏天,希特勒在一次与他志同道合的人的会议上宣布了一项计划,即建立一个旨在统治欧洲和世界的德国“种族帝国”。他说:“如果我们发展的核心不是建立一个由 80 或 1 亿德国人组成的强大的钢铁硬核,我们将永远无法称霸世界。” 除了德国,这个“核心”还包括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一部分。在这个“伟大德国的基础”周围应该有一个中小附庸国带:波罗的海国家、波兰、芬兰、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一些南俄罗斯和高加索国家[1] .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纳粹德国的领导层将一些被征服的领土直接纳入德国,而在其余领土上,建立或计划建立总政府、帝国保护国、总督辖区、殖民地和傀儡国家在它的控制之下。英国战役、北非战役、大西洋战役和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最终导致帝国的领土和政治扩张被其压缩和随后的失败所取代。在纽伦堡审判于 1945 年至 1946 年进行,评估了针对全世界发动的侵略战争、战争罪、危害和平和人类罪。
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世界上曾经成为纳粹德国领土和政治扩张对象的所有领土,以及与其获得和失去相关的事件。
背景[编辑| 编辑代码]
凡尔赛条约的后果[编辑| 编辑代码]
根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降的德国于 1919 年 6 月 28 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该条约确保世界重新划分为有利于战胜国的结果,以及基于地方由国际联盟组织的公民投票,以下领土脱离德国:
- 阿尔萨斯-洛林(1870 年境内)- 到法国;
- Malmedy和Eupen区,以及Moresnet和毗邻Vennbahn 铁路的地区,- 到比利时;
- 波森省(现波兹南),西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其他地区的部分地区——所谓的“波兰走廊”),东普鲁士的领土,毗邻东普鲁士铁路,——通往波兰;
- Memelland地区(现在的克莱佩达)——自 1923 年 2 月起在立陶宛;
- 但泽(格但斯克)及其周边地区 - 被宣布为“自由城市”;
- 北石勒苏益格(South Jutland)——自 1920 年 2 月 14 日在丹麦;
- 上西里西亚的Gluchinskaya地区 - 自 1921 年以来在捷克斯洛伐克;
- 上西里西亚东部 - 自 1921 年起在波兰;
- 萨尔地区在国际联盟的控制下长达 15 年(此后萨尔的命运将由公民投票决定)。该地区的煤矿被转让给法国所有(见萨尔(国际联盟));
- 在莱茵河左岸和右岸一条宽50公里的地带[2] ,形成了莱茵河非军事区,由法国和比利时实际控制(但不在管辖范围内);
- 德国失去了 所有的殖民地。
此外,根据条约,德国承认并承诺严格遵守奥地利的独立,同时也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完全独立。在德国部分领土,尤其是中央主权因各种原因受到限制的地方,爆发了起义,出现了分裂运动,甚至出现了短期的国家组建。
因此,在 1919 年至 1921 年,在西里西亚,大多数波兰人反抗德国当局,整个德国的右翼和极右翼的发酵并没有停止(例如,卡普政变、库斯特林斯基政变、啤酒政变、普鲁士政变和左翼(三月、鲁尔、汉堡起义、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阿尔萨斯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在半撕裂的非军事区 ,分离主义的莱茵共和国(1923-1924),共和国普法尔茨(1923),黑森州的 Flashenhals 自由州( 1919-1923 年)。
此外,法国、比利时和英国军队在1921-1925年间多次占领工业鲁尔区,以争取德国拖欠的战争赔款,从而引发了1923年的“鲁尔冲突”。
帝国统一[编辑| 编辑代码]
魏玛宪法在德国建立了联邦结构,国家领土被划分为地区(土地),各地区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然而,1933 年 1 月 30 日,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帝国总理,标志着魏玛共和国的终结和纳粹德国的开始。
同年 4 月 7 日,通过了“关于土地与帝国统一”(德语: Zweites Gesetz zur Gleichschaltung der Länder mit dem Reich)的第二法,该法引入了Reichsstathalters(帝国总督)制度。联邦土地。州长的任务是监督地方当局的活动,为此他们实际上被赋予了紧急权力(包括解散州议会和罢免政府首脑、部长总统的权利)。
1934 年 1 月 30 日的《关于新的帝国组织法》(Gesetz über den Neuaufbau des Reichs )取消了各州的主权,解散了所有州的地方议会。Reichsrat(德国议会的上院,魏玛宪法下的土地代表机构)起初几乎完全被剥夺了权力,并于 1934 年 2 月被清算。正是在 1934 年,阿道夫·希特勒宣布了“第三帝国”——第三帝国[3]。1935年1月,帝国总督成为政府在各州的常驻代表。普鲁士是个例外,总督职位从未被引入:起初,普鲁士帝国总督的职能被分配给帝国总理,并于 1933 年 4 月 10 日,希特勒任命赫尔曼·戈林为普鲁士部长兼总统。
与状态一平行,存在另一种电源电路,并且越来越重要 -一方。帝国被划分为区域党区 - Gau ,以Gauleiters为首(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下文)。1933 年 3 月 23 日,在 NSDAP 的倡议下,通过了“紧急权力法”,这让纳粹可以自由地“清理”德国的政党政治空间。《大扫除》是在同年夏天完成的。该法律通过了四年,一再延长,与之相关的紧急情况直到 1945 年 5 月崩溃成为宪法规范。纳粹德国成为一党制统一国家[1]。
年表[编辑| 编辑代码]
对纳粹德国参与和/或导致纳粹德国取得或失去任何领土的事件的描述被定为第一级。 与纳粹德国扩张间接相关的事件的描述,以及他没有直接参与的事件的描述都缩进了。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编辑| 编辑代码]
1933–1937 [编辑| 编辑代码]
- 1933年3月15日,奥地利联邦总理 恩格尔伯特·多尔法斯拒绝召集议会,建立了“教职法西斯”专政政权。Dollfuss 是专制政府形式的支持者,他不认同希特勒的政治观点和反犹太主义。他打算建立一个奥地利版的“企业国家”,并专注于与墨索里尼的合作[1]。
- 1933年3月27日,日本退出国际联盟。
- 1933 年 5 月 28 日,纳粹在自由城市但泽上台,在参议院选举中赢得了多数选票。
- 1933 年 10 月 20 日,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 1934 年 1 月 26 日,德国与波兰签署了《不使用武力宣言》,也称为《毕苏斯基-希特勒条约》。
- 1934 年 2 月 12 日至 16 日 -奥地利内战(德语: Österreichischer Bürgerkrieg)。
- 1934 年 3 月 12 日,爱沙尼亚总理 康斯坦丁·帕茨发动政变,成为该国的riigihoidja (国家保护者),并从 1938 年 4 月 24 日起担任第一任总统。所有政党都被取缔,议会被解散,“沉默的时代”开始了。
- 1934 年 5 月 15 日,拉脱维亚政府首脑 卡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政变,解散议会,逮捕部分议员,取缔所有政党。
- 1934年5月19日,保加利亚发生亲法西斯政变。军队从基蒙·格奥尔基耶夫领导的兹韦诺集团手中夺取了权力。宪法已暂停,政党已被取缔,审查制度已加强,并引入了一些国家垄断。
- 1934 年 7 月 25 日,奥地利发动了一场未遂的纳粹政变。德国支持的政变分子杀死了联邦总理恩格尔伯特·多尔弗斯(Anschluss的热心反对者),但政府军设法镇压了叛乱。奥地利“SS-89标准”的表现是在德国的怂恿下进行的,并依靠其军事支持。然而,意大利对维也纳的事件做出了果断的反应。墨索里尼命令意大利军队集中在意大利-奥地利边境,威胁要进行干预。武力的展示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下令减少纳粹在奥地利的活动。Kurt Schuschnigg成为新的联邦总理,继续执行 Dollfuss [1]的政策。
- 萨尔地区。在国际联盟分配的 15 年期限之后,安排了关于领土自决的公民投票。尽管法国的压力和当地反纳粹德国知识分子的鼓动,1935 年 1 月 13 日,该地区 90.3% 的居民投票支持与德国统一。从 3 月 1 日起,萨尔再次成为德国人(后来,1941 年 3 月 11 日,它更名为威斯特马克)。
- 1936 年 3 月 7 日,德军进入莱茵兰(参见莱茵兰的重新军事化)。莱茵河非军事区不复存在。国际联盟中唯一提出对德国实施制裁的人是苏联外交人民委员 马克西姆·利特维诺夫;法国政府的声明对德国没有影响。
- 1936 年夏天,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之间发生了和解。意大利因埃塞俄比亚战争而受到经济制裁而削弱,表示愿意牺牲奥地利而支持德国,以争取其支持在地中海和非洲与英国和法国的战斗。早些时候,德国拒绝加入欧洲制裁,并向意大利提供了所需的原材料。在德意和解的背景下,1936年7月11日,德国成功地与奥地利签订了“友好条约”,其中德国承诺尊重奥地利的中立,奥地利政府确认奥地利承认自己为德意志国家. 纳粹党的两名代表进入奥地利政府,特赦了 1934 年政变的参与者,解除了从德国进口宣传材料的禁令[1]。
- 1936 年 7 月 17 日 -西班牙对人民阵线左翼政府发动军事政变,最终升级为全面内战 . 支持由佛朗哥将军领导的叛军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共同行动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德国向佛朗哥提供运输机,将18,000人的军队从非洲殖民地转移到西班牙南部,进行武器和军事装备的供应。从 1936 年 8 月 27 日起,德国空军飞行员参与了敌对行动;1936 年 11 月,由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军事人员组成的秃鹰军团被派往西班牙。德军驻西班牙部队人员不断更新,让更多的国防军部队获得作战经验。参加对西班牙共和国战争的德国士兵和军官总数达到5万人。1936 年 10 月 25 日,德意谅解协议在柏林签署,几天后墨索里尼将其称为“柏林-罗马轴心”。德国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现状,双方就多瑙河流域经济利益的划界达成一致,并同意在西班牙问题上划定一致的界线。《柏林议定书》正式确立了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伙伴关系,但并未在它们之间建立正式的联盟。1939 年 5 月 22 日,随着军事政治联盟(“钢铁契约”)的缔结,双边关系正式确立。双方就多瑙河流域经济利益的划界达成一致,并同意在西班牙问题上划定一条商定的界限。《柏林议定书》正式确立了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伙伴关系,但并未在它们之间建立正式的联盟。1939 年 5 月 22 日,随着军事政治联盟(“钢铁契约”)的缔结,双边关系正式确立。双方就多瑙河流域经济利益的划界达成一致,并同意在西班牙问题上划定一条商定的界限。《柏林议定书》正式确立了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伙伴关系,但并未在它们之间建立正式的联盟。1939 年 5 月 22 日,随着军事政治联盟(“钢铁契约”)的缔结,双边关系正式确立。[1]。
- 1936年11月18日,德国正式承认佛朗哥政权。1937 年 3 月 20 日,在萨拉曼卡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根据该协议,佛朗哥将军承诺与德国协调“保护该国免受共产主义侵害的必要措施”,“就国际政治问题保持联系并告知“德国”双方都感兴趣”;如果德国发现自己处于战争状态,“要避免一切可能对她的敌人有用的事情”。除了 1937 年 7 月 12 日德国和佛朗哥西班牙之间缔结的官方贸易协定外,还签署了一些关于德国贸易和投资优惠以及原材料和食品供应的秘密协定。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援助促成了这样一个事实 力量平衡开始向佛朗哥派倾斜,到 1937 年底,佛朗哥获得了明显的军事优势。1939年3月,共和党人最终被击败。该国建立了独裁政权[1]。
- 1936 年 8 月 4 日——希腊右翼政变。独裁者Ioannis Metaxas的“ 8 月 4 日政权”上台。
- 1936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条约。该协议规定交流有关共产国际活动的信息,并邀请所有认为该活动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国家进行合作。根据该条约的秘密附件,德国和日本承诺,如果其中一方与苏联发生战争,不采取可能缓和苏联立场的措施,也不与苏联签订与苏联相矛盾的协议。 “反共产国际条约”的精神。事实上,这意味着柏林和东京签署了一项在与苏联发生战争时相互中立的协议。1937 年 11 月 6 日,法西斯意大利加入了该条约,该条约故意不告知存在秘密协议。[1]。1937年12月11日意大利退出国际联盟。
- 1937年11月5日,《德波少数民族条约》发表。形式上,它是基于“相互尊重少数民族权利”的原则。事实上,它是为在波兰地区的德国民众中部署民族主义宣传提供一个跳板[1]。
1938 [编辑| 编辑代码]
- 1938 年 2 月 12 日,希特勒在他位于阿尔卑斯山的贝希特斯加登住所进行谈判时,向奥地利总理库尔特·冯·舒施尼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与德国签署一项新协议,大赦并解除对奥地利活动的禁令。奥地利纳粹,任命他们的领导人之一亚瑟·赛斯-英夸特为公共秩序和安全部长,另一位-格莱斯-霍斯滕瑙-军事部门负责人。应德国要求,德奥两军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包括交换军官,将奥地利纳入德国经济体系。为了做到这一点,另一个纳粹菲什博克不得不成为财政部长[1]。
- 3 月 11 日,库尔特·冯·舒施尼格在德国和当地纳粹的压力下被迫辞职,将权力移交给亚瑟·赛斯-英夸特。后者代表后者向柏林发送了一封电报,要求立即向奥地利派兵。1938 年 3 月 12 日,先前集中在边境的德军进入奥地利。奥地利军队奉命不抵抗,投降了。同一天,在奥地利林茨发表讲话时,希特勒宣称:“如果有一天命运迫使我离开这座城市成为帝国的领袖,那么它也赋予了我一项使命。这个使命只能是把我心爱的祖国并入德意志帝国。我相信它,我为它生活和奋斗,我相信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这个使命” [1]. 3月13日,颁布了《关于奥地利与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法律》,根据该法律,奥地利被宣布为“德意志帝国的领土之一”,并被称为“奥斯特马克”。4月10日,德国和奥地利就吞并奥地利举行公民投票。根据官方结果,德国99.08%的人口投票支持安施卢斯,奥地利为99.75%。由于 Anschluss,德国领土增加了 17%,人口增加了 10%(增加了 670 万人)。国防军包括在奥地利成立的 6 个师。
- 1938年3月17日,波兰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48小时内建立外交关系,这应该意味着立陶宛承认波兰吞并维尔纳地区。3 月 19 日立陶宛共和国接受最后通牒的条款。
- 1938 年 4 月 24 日苏台德德国党领袖 康拉德·亨莱因在希特勒的指示下,在卡罗维发利的党代表大会上,他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了一整套要求(所谓的“卡尔斯巴德计划”)。苏台德纳粹要求承认德国民族集团为法人实体;准确确定德国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居住的领土,并授予其完全的民族自治权;在这片领土上,所有捷克官员都应该被德国人取代;将自治权扩大到居住在该领土以外的德国人;为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纳粹宣传提供完全的自由。5 月,纳粹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地区挑起大规模骚乱,向德国领导人寻求帮助。德国军队正集中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准备入侵。在内部政治反对派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下令部分动员,加强边境要塞的驻军,并加强为其他防御结构服务的人员。在国际抗议和捷克斯洛伐克军方领导人的警告下,希特勒暂时撤退[1]。
- 1938年9月12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与亨莱因谈判失败后,其支持者组织群众示威,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出兵德国人聚居区并宣布戒严[1]。
- 9 月 13 日,英国首相 N. 张伯伦通过电报通知希特勒,他准备“为了拯救世界”访问他。张伯伦在 9 月 15 日至 22 日与元首会面时报告说,苏台德德国人的问题已由英法两国政府按照德国的意愿解决[1]。
- 1938 年 9 月 23 日,苏联向波兰发出外交照会,称任何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区的企图都将导致1932 年波兰与苏联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无效。
- 1938 年 9 月 29 日至 30 日——慕尼黑协议内维尔·张伯伦、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该协议规定了“割让”,实际上是强行与捷克斯洛伐克分离,并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移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还必须满足匈牙利(获得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和波兰(获得切申西里西亚)的领土要求。结果,大约 20% 的领土从捷克斯洛伐克被撕毁,该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那里,大约一半的重工业位于该国。捷克斯洛伐克本身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谈[1]。
- 1938 年 10 月 1 日至 10 日——占领苏台德地区并以苏台德地区的名义加入帝国。在 1938 年 12 月 4 日(纳粹德国的最后一次选举)在苏台德地区举行的选举中,该地区 97.32% 的成年人投票支持NSDAP。该地区由苏台德德国领导人康拉德·亨莱因领导,直到解放。
- 1938 年 10 月 1 日至 10 日 - Gluchinskaya 州成为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的一部分。
1939 年 1 月至 8 月[编辑| 编辑代码]
- 1939 年 1 月 19 日,由阿尔弗雷德·里奇率领的德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声称德国对新斯瓦比亚的权利——新斯瓦比亚 ——南极洲东经 20° 和西经 10° 之间的莫德皇后地的领土,挪威在一年前提出了领土主张.
- 1939 年 2 月 24 日,匈牙利霍尔蒂和满洲国加入了反共产国际条约,一个月后,3 月 26 日,佛朗哥西班牙加入。
- 1939 年 3 月 14 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米尔·哈查前往柏林,在“谈判”期间,他同意对他的国家进行政治重组。3 月 15 日 德国军队进入布拉格并占领了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地区,遇到了一次抵抗。德国宣布在捷克共和国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由埃米尔·哈查总统正式领导。3 月 21 日,第一任帝国保护者康斯坦丁·冯·纽拉特 ( Konstantin von Neurath) 被任命为那里(直到 1941 年 9 月 27 日);后来 Reichsprotectors 是RSHA的负责人,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直到他去世1942 年 6 月 4 日),党卫军上尉库尔特·达柳格(至 1943 年 8 月 24 日),前帝国内政部长威廉·弗里克(至 1945 年 5 月 4 日)。
- 1939 年 3 月 14 日,斯洛伐克共和国宣布“在纳粹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总统 -伏特加(“领袖”)约瑟夫·蒂索,总理 - 蒂索本人(直到 1939 年 10 月 27 日),Vojtech Tuka(直到 1944 年 9 月 5 日),然后是斯特凡·蒂索。
- 1939 年 3 月 23 日,在自 1926 年 12 月以来一直处于安塔纳斯·斯梅托纳独裁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两国外交部长若萨斯·乌尔布希斯和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签署了《割让梅梅尔条约》地区至德国至立陶宛共和国。作为回报,德国向立陶宛承诺在梅梅尔港建立一个自由区。所以梅梅兰(又名克莱佩达地区,或“小立陶宛”)变成了日耳曼人(“ Heim ins Reich ”)。
- 1939 年 3 月 25 日,法西斯意大利作为阿尔巴尼亚在 1926 年、1927 年和 1936 年双边协议下的“保证人”,向她发出最后通牒,寻求就保护国达成协议以换取财政援助。阿尔巴尼亚国王艾哈迈德佐格拒绝了。4月7日,意大利军队入侵该国,4月12日,在地拉那,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缔结了“个人联盟” ,这意味着融入了意大利王国。佐古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逃亡,再也没有回到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阿尔巴尼亚。
- 1938 年 10 月 - 1939 年 3 月 - 德国正试图让波兰同意与主要由德国人居住的但泽加入帝国,铺设一条域外公路和铁路,穿过但泽和帝国之间的“波兰走廊”(波莫里),以及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条约。作为回报,波兰被承诺承认边界,协助将波兰扩展到东部和东南部,以及获得未来的波兰殖民地。直到 1939 年 3 月,谈判一直是秘密进行的。
- 1939年3月26日,波兰政府正式拒绝德国。3 月 31 日,英国向波兰提供军事援助,以防波兰受到攻击,并作为其独立的保证者。4月6日,波兰与英国在伦敦签署了相互担保协议。该协议成为希特勒于 4 月 28 日打破1934年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借口。5 月 19 日,波法联合议定书在巴黎签署,规定在德国袭击波兰时提供军事援助和参与敌对行动。与此同时,德国对波德边境各路段发起了一系列挑衅。
- 1939 年 3 月 28 日,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收到苏联关于不允许与第三国和解的照会[7]。如果不遵守,苏联承诺使用武力。
- 3月28日,佛朗哥派进入马德里,4月1日,佛朗哥将军宣布西班牙内战结束。1939年2月27日,英法承认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政权。关于。迭戈·马丁内斯·巴里奥总统和胡安·内格林总理逃往巴黎,在那里他们宣布了一个流亡政府。占领法国后,马丁内斯·巴里奥和政府迁往墨西哥城,而保留总理身份的内格林则留在伦敦直到战争结束,随后被解职。西班牙政府一直在墨西哥城,直到 1977 年,佛朗哥统治结束后,决定解散自己。在此期间还有巴斯克和加泰罗尼亚流亡政府。
- 1939 年 3 月 23 日至 4 月 4 日——斯洛伐克-匈牙利战争。斯洛伐克被迫割让该国东部的边境地带,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尽管有国防条约,但德国并没有帮助斯洛伐克人。
- 1939 年 4 月 13 日,法国和英国向希腊和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证。
- 1939年4月14日,匈牙利退出国际联盟。
- 1939 年 4 月 28 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大厦宣布退出1935 年与英国签订的海军协定,并将德国海军撤出其边界。
- 1939 年 6 月 7 日,德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外交部长在柏林签署了纳粹德国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如果三方之一退出条约,条约将失效。
- 1939 年 8 月 19 日,德国和苏联决定将多民族波兰沿蒂萨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见“科尔松线”)划分为利益范围,而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大部分比萨拉比亚也落入苏联势力范围。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乘坐专机经柯尼斯堡抵达莫斯科,签订协议。8 月 24 日晚,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在克里姆林宫签署。在该条约的秘密协议中,东欧的利益范围划分得到了体现。
- 1939年8月23日,Danzig Albert Forster的Gauleiter 被选为“国家领导者”(“Staatsführer”(“Staatsführer”)的Danzig城市,从而一方面集中了所有的力量。
- 1939 年 8 月 24 日,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秘书汉斯·冯·赫尔瓦特向美国外交官查尔斯·博伦和他的法国同事移交了德国和苏联关于东欧分割的协议文本。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将此通知英国外交部[8]。然而,华沙没有收到这些信息,波兰领导层对苏联的中立性充满信心。8 月 30 日至 31 日 - 德国最后一次试图让波兰及其担保人满足德国的要求:波兰必须同意德国军队占领但泽,以及对波美拉尼亚进行公民投票。8 月 31 日,德国广播电台宣读了 16 点最后通牒的文本,并宣布波兰方面拒绝。
- 1939 年 8 月 26 日,德国保证比利时、丹麦、荷兰、卢森堡和瑞士遵守中立。
- 1939 年 8 月 26 日,南斯拉夫政府和克罗地亚农民党签署了Cvetković-Maček 协议—— 一个自治的克罗地亚巴诺维纳作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成立。
- 由于 1939 年 9 月进行的动员,德国拥有 460 万人的军队,法国 - 267 万人,英国 - 127 万人。
二战开始[编辑| 编辑代码]
1939 年 9 月至 12 月[编辑| 编辑代码]
- 1939 年 9 月 1 日 - 纳粹德国(魏斯行动)和盟国斯洛伐克军队入侵和占领波兰西部。波兰政府逃离华沙。
- 9月1日,但泽自由市“国家领导人”阿尔伯特·福斯特发表了关于但泽加入帝国的声明。9 月 2 日,前自由城市的领土成为德国但泽 - 西普鲁士的一部分。
- 1939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并发出最后通牒,立即将国防军从波兰和但泽领土上撤出。1939年9月3日至1940年5月10日——英法与纳粹德国的“奇异战争”。战斗几乎完全没有,除了海上的冲突。
- 1939 年 9 月 13 日,法国在萨尔河占领了德国领土的两个小突起——萨尔布吕肯以西的瓦尔恩特部分和萨尔布吕肯与普法尔茨森林之间的边界突起。当与波兰战争后解放的德国编队重新部署变得引人注目时,法国人从 10 月 3 日开始撤退到州边界,并在边界以外的一些地方撤退。
- 1939 年 9 月 17 日至 18 日晚上,波兰政府秘密越过波罗边境。1939 年 9 月 28 日德军进入华沙,波兰军队的最后一支部队于 10 月 5 日至 6 日停止抵抗。
- 1939 年 9 月 22 日 -按照苏联的规定,由国防军第 19 摩托化军(9 月 14 日,该城市被占领,9 月 17 日,堡垒)占领的布列斯特庄严移交给红军部队-德国协议。
- 由于 1939 年 9 月 28 日波兰战役的结果,苏联和德国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得到了友好和边界条约的补充,根据该条约,波兰的部分地区被占领超过了规定的范围(卢布林和华沙省东部)希特勒“交换”立陶宛,承认它是苏联的利益范围。
- 1939 年 9 月 28 日至 10 月 10 日——苏联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缔结互助协定。苏联在波罗的海[10]部署了一个军事基地网络。
- 1939年10月8日,通过一项特别法令,希特勒在前波兰和但泽的西部地区建立了两个新的帝国:波森(波兹南-波森,罗兹-利兹曼施塔特)和西普鲁士(波美拉尼亚的主要部分,格但斯克-但泽) . 其余土地包括在已经存在的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省(卡托维兹-卡托维茨等)和东普鲁士省(切哈诺-齐切瑙,后来的比亚韦斯托克),以及10月26日创建的具有特殊从属地位的实体不包括在帝国,-总督(华沙,克拉科夫,卢布林,拉多姆,后来 - 和Lvov -Lemberg)。小边界领土被给予斯洛伐克。1940年1月29日Reichsgau Posen改名为Wartheland,西普鲁士-Reichsgau Danzig-West Prussia。
- 1939 年 10 月 9 日 - 通过德国最高司令部关于准备对法国发动攻击的第 6 号指令。
- 1939年10月10日,《维尔纳市及维尔纳地区划归立陶宛共和国和苏联与立陶宛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署。1939年11月1日至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接受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分别加入苏联,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39年11月29日,苏联与芬兰断交,11月30日,苏联军队越过苏芬边界。苏芬战争开始。12月14日,苏联因侵略芬兰而被国际联盟开除[11]。
1940 [编辑| 编辑代码]
- 1940 年 3 月 12 日,苏联与芬兰缔结了和平条约。由于战争,卡累利阿地峡、北拉多加、佩成加和其他一些领土离开苏联。苏联租用汉科(甘古特)半岛 30 年作为海军基地。
- 1940 年 4 月 9 日,德国向挪威和丹麦当局发出内容相同的照会,告知他们打算和平占领这些国家,以防止它们被英国和法国占领。开始运营 Weserubung-Zuid(丹麦)和 Weserubung-Nord(挪威)。入侵开始后一个半小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签署了投降书。
- 1940 年 4 月 9 日至 22 日,挪威南部被国防军占领,但在 4 月 14 日至 19 日,盟军在北部发动了报复性攻击,并对特隆赫姆发动了进攻。尽管盟军在一段时间内设法解放了纳尔维克,但这次行动普遍不成功。6 月 3 日至 8 日,英法联军从挪威撤离。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约翰·尼戈尔斯沃尔德领导的政府与他们一起逃往伦敦。6 月 2 日至 10 日 - 挪威军队投降。到6月16日,整个国家都被占领了。4 月 9 日法西斯民族协议党领导人Vidkun Quisling试图组织挪威自己的政府,但德国当局在五天后解散了它。只有在欧洲战争结束后,流亡政府才能返回奥斯陆(Johan Nygorsvold - 1945 年 5 月 31 日,哈康七世 - 6 月 7 日)。
-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国要求处于中立状态荷兰同意德国的保护国并入侵其边界,进入比利时、卢森堡以及与德国正式交战的法国超过六个月。盖尔布计划实施之初,“怪战”不再陌生。
- 1940 年 5 月 10 日晚,德国占领卢森堡。以皮埃尔·杜邦为首的王室和政府逃往法国、葡萄牙,直到 1940 年 8 月 29 日,拒绝了德国占领当局返回的提议,他们最终在伦敦。1942年8月,前大公国地区被帝国吞并,成为高摩泽兰的一部分。
- 1940 年 5 月 14 日至 15 日,德军进入阿姆斯特丹,占领了除泽兰以外的整个荷兰。直到5月17日,德国才完成占领。签署完全投降书后,威廉敏娜女王、宫廷和政府在德克·扬·德格尔的领导下逃往英国并在伦敦建立流亡政府。1945 年 2 月,由 1940 年 9 月接替德格拉的彼得·格布兰迪领导的政府迁往北布拉班特解放的奥斯特韦克。,女王在 3 月访问了荷兰南部);1945 年 5 月最终获释后,女王和政府返回首都。
- 1940 年 5 月 17 日,布鲁塞尔被纳粹占领。5 月 18 日希特勒签署了一项关于比利时领土加入德国的法令。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签署投降书并留在国内,后被驱逐回德国。1940 年 6 月 4 日,纳粹德国对比利时的占领结束。Hubert Pierlot领导的政府逃往利摩日,然后逃往波尔多,在维希政府于 9 月 16 日要求离开法国领土后,他又搬迁了几次,直到 1940 年 10 月 22 日,他才抵达在伦敦,他一直待到盟军解放布鲁塞尔。
-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6 月 17 日,法国拒绝丘吉尔提出的“坚不可摧的联盟”以及战斗到底的必要性。6 月 22 日,在贡比涅森林,在签署1918 年停战协议的同一辆马车上,签署了投降书。正式的敌对行动于 6 月 25 日结束。根据投降条款,法国领土的3/5被德国控制。特别是沿海岸竖起了大西洋墙,以防止盟军登陆。意大利获得了832平方公里的领土。维希傀儡政权在法国中南部建立. 美国和苏联最初承认该政权并派驻大使(这些关系在 1941 年德国袭击苏联后中断)。
- 1940 年 6 月 14 日,苏联向波罗的海独裁者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组织自由选举和向立陶宛增派军事特遣队,并于 6 月 16 日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发出最后通牒。条件被接受。6月15日,苏军进入立陶宛,6月17日——进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立陶宛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 Smetona )面临大多数政府拒绝他组织抵抗的提议,逃往德国。拉脱维亚边防部队指挥官路德维希·波尔斯坦准将在他的办公室里自杀。波罗的海协约国不复存在。
- 6 月 15 日,希特勒下令将军队缩减为和平时期的兵力 - 120 个师[12]。
- 1940 年 6 月 17 日至 19 日,波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被发现(负责人:Władysław Sikorski((09/30/1939-07/04/1943,Stanisław Mikołajczyk(直到 11/24/1944),Tomasz Artsishevsky(自 1944 年 11 月 29 日起))和流亡总统瓦迪斯瓦夫·拉赫克维奇一个虚拟的“波兰地下国家”正在形成 6 月 19 日,总理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通过无线电呼叫波兰军队前往英国 三分之一的人员前波兰武装部队遵从这一号召 根据波英于 8 月 5 日签订的军事条约,组建一支军队(从 1942 年 2 月 14 日 -家乡军)。Formally, the Polish government-in-exile lasted in London until 1990, when it transferred its powers to the newly elected President of Poland, Lech Walesa .
- 1940 年 6 月 28 日晚上,罗马尼亚王室委员会考虑到德国的建议,同意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关于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的最后通牒。6月28日-7月3日,苏军占领并吞并他们。获得的领土加入乌克兰 SSR,8 月 2 日,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摩尔达维亚 ASSR转变为成熟的 SSR。8 月 7 日,阿克曼地区(从 12 月至伊兹梅尔地区)在布扎克和布科维纳北部的切尔诺夫策地区成立。
- 1940 年 6 月 30 日至 7 月 4 日——德国占领并吞并了英属海峡群岛(根西岛和泽西岛的皇家领地 )。
- 1940年7月7日,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在伦敦宣告成立,1940年7月21日英国承认,1941年7月苏联承认,1942年10月28日美国承认。爱德华·贝内斯( Edvard Benes)成为总统,扬·施拉梅克( Jan Shramek)成为政府首脑,立法机关的职能从 1940 年 12 月起暂时由以贝内斯和米兰·戈扎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务委员会行使。从 1940 年 11 月到 1945 年 3 月,政府驻扎在白金汉郡的 Eston Abbots 镇。1943年底,独立于流亡政府的斯洛伐克全国委员会在鲁容贝罗克成立。
- 1940 年 7 月 10 日——不列颠之战开始。7 月 16 日,希特勒发布了关于准备在英国进行登陆行动的第 16 号指令,并于 8 月 1 日发布了关于对英国进行空战的第 17 号指令。
- 7 月 14 日,波罗的海三个国家举行议会选举,支持共产主义的劳动人民集团(工会)以 84-95% 的投票率获胜——这是唯一获准参加选举的选举名单:在爱沙尼亚, 92.8% 的选票投给了他们,立陶宛 - 99.19%,拉脱维亚 - 97.8% 的选票。On July 21-22, the newly elected parliaments proclaimed the creation of the Estonian , Latvian , and Lithuanian SSRs . 8 月 3 日至 6 日,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
- 1940 年 8 月 30 日 - 第二次维也纳仲裁。根据德国和意大利的决定,罗马尼亚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拥有大量匈牙利少数民族的匈牙利。匈牙利占领了该领土,发生了反罗马尼亚的大屠杀。
- 1940 年 9 月 7 日,除了根据克拉约瓦条约作出的第二次维也纳仲裁裁决外,罗马尼亚将南多布鲁哈割让给保加利亚 ,并按种族交换人口。9 月 6 日,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被迫退位,支持儿子米哈伊,并在舆论的压力下离开该国,对领土损失感到愤怒。自 9 月 15 日以来,该国建立了以扬·安东内斯库为首的法西斯政权。
希腊职业区: |
- 1940 年 9 月——德国在罗马尼亚的军事使命[13]。
- 1940 年 9 月 22 日 - 德军进入芬兰。
- 1940 年 9 月 27 日 - 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帝国缔结了柏林条约,该条约规定在“建立新秩序”中划定势力范围,并在发生袭击时进行军事互助任何目前未参与战争的国家对其中一个国家进行攻击[13]。
- 1940 年 10 月 8 日至 12 日,德国占领罗马尼亚以保护油田并支持指挥家(“领袖”)安东内斯库政权对抗“铁卫队”,后者于 1 月 21 日至 23 日发动政变,但未果, 1941 年。
- 1940 年 10 月 28 日晚上,意大利向希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其派兵占领希腊领土上未命名的“战略要地”。据说希腊独裁者Ioannis Metaxas的回答很简短:όχι,即“不” [14]。10 月 28 日上午,希腊民众走上街头,高呼“哦”。意大利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西马其顿和伊庇鲁斯,遭到猛烈抵抗。
- 1940年11月1日英军占领克里特岛。
- 1940 年 11 月 20 日,匈牙利霍尔蒂加入柏林条约,11 月 23 日 - 罗马尼亚,11 月 24 日 - 斯洛伐克。
1941 年 1 月至 6 月[编辑| 编辑代码]
- 1941 年 1 月 10 日,苏联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 3500 万德国马克黄金购买了苏瓦基区东部 ——维尔卡维斯基台架[15]。
- 1941 年 3 月 1 日,保加利亚加入柏林公约,并允许德国军队使用其部分领土作为攻击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跳板。
- 1941 年 3 月 25 日,南斯拉夫王国加入了柏林条约(德拉吉沙·茨维特科维奇政府),但在 3 月 27 日,由杜桑·西莫维奇将军领导的南斯拉夫军官发动政变,终止了维也纳加入柏林公约的议定书。同一天晚上,希特勒签署了一项关于对南斯拉夫的战争的指令,以消除它作为一个国家。4月6日晚,南斯拉夫新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签署了《苏联与南斯拉夫友好互不侵犯条约》[16]。
- 1941 年 3 月 31 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袭击了驻扎在利比亚的英国军队。4 月 4 日,班加西未战就被占领;4 月 10 日,托布鲁克被包围。
- 1941年4月6-17日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傀儡阿尔巴尼亚俘虏(四月战争)并肢解南斯拉夫。4 月 13 日国防军进入贝尔格莱德。以杜桑·西莫维奇为首的国王和政府逃往雅典,然后逃往开罗和伦敦,在那里他们将一直待到战争结束(流亡政府首脑:西莫维奇 - 直到 1942 年 1 月 12 日,斯洛博丹·约万诺维奇 - 直到 06/26/1943,Milos Trifunovic - 直到 08/10/1943,Bozidar Puric - 直到 07/08/1944,Ivan Shubashich - 直到 03/07/1945;流亡中的国王有一个继承人 -亚历山大王储) . 德国附件下施蒂里亚和下卡林西亚,匈牙利 -巴兰尼亚和巴奇卡,以及从 7 月 10 日起,Prekmurje,保加利亚 -马其顿和塞尔维亚 波莫拉夫列的东南部,意大利 -达尔马提亚,以及阿尔巴尼亚、梅托希亚、科索沃,前者的西部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和科托尔(Cattaro,意大利语 Provincia di Cattaro)。
- 1941年4月6日德国从保加利亚领土入侵希腊(“玛丽塔行动”),向意大利提供援助。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乔治二世国王逃往克里特岛。希腊分为占领区——德国(中马其顿、雅典、东色雷斯、阿索斯、莱姆诺斯、希俄斯、莱斯博斯、梅洛斯等)、保加利亚(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和意大利(希腊其他地区)。4月30日,德意联合保护国“希腊国”成立。(总理:Georgios Tsolakoglou - 至 12/02/1942;Konstantinos Logothetopoulos - 至 04/07/1943;Ioannis Rallis - 至 10/12/1944)。
- 1941 年 4 月 11 日在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克罗地亚傀儡独立国(IHC)宣告成立。4月17日,队长安特·帕韦利奇(Ante Pavelić )从意大利抵达萨格勒布。名义上,自 5 月 18 日起,在托米斯拉夫二世的王位下,意大利王室亲王奥斯塔·艾蒙娜·玛格丽特·玛丽亚·朱塞佩·迪都灵公爵然而,他从未访问过 NGH,并于 1943 年 7 月 31 日退位。6 月 15 日,NGH 加入柏林公约,6 月 26 日 - 加入反共产国际公约,12 月 14 日它向英国和美国宣战。由于南斯拉夫的活跃党派运动,NGH 在其存在的一天内没有控制整个宣布的领土。
- 1941 年 4 月 29 日,希特勒批准了奥尔登堡计划。根据计划,苏联欧洲部分的领土被提议划分为4个经济监察局(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巴库)和23个经济司令部,以及12个局。后来它应该将这片领土划分为七个在经济上依赖德国的州。
- 1941 年 5 月 9 日,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向元首报告了解体苏联和建立地方政府的计划。在苏联领土上,计划建立五个总督辖区,细分为总委员区,并进一步划分为区。该计划经过多次修改后获得通过。还设想了忠诚领土的某种程度的自治。事实上,只有爱沙尼亚(领导人——Hjalmar Mäe)、拉脱维亚(Oskars Dankers )、立陶宛(Pyatras Kubiliunas )的自治机构在德国占领期间享有最大的行动自由;乌克兰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弗拉基米尔·库比约维奇的乌克兰中央委员会 在克拉科夫和利沃夫的乌克兰地区委员会),白俄罗斯人(拉多斯拉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白俄罗斯中央委员会)和一些俄罗斯人( 康斯坦丁沃斯科博伊尼克和布罗尼斯拉夫卡明斯基所谓的“洛科特共和国”)地方当局。
- 1941 年 5 月 10 日,党的副元首SS和SA Obergruppenführer Rudolf Hess,根据官方版本,从纳粹领导层秘密飞往苏格兰,以邀请英国政府讲和并共同参战反对苏联。赫斯代表希特勒提出条件:英国保留整个大英帝国,但将德国归还其前殖民地并从伊拉克撤军;英国政府与墨索里尼签署和平协议;丘吉尔必须辞职。这些提议被拒绝了,赫斯本人被关押在伦敦塔,直到 1945 年 10 月 6 日。 . 帝国宣传部发布了一份新闻稿,称赫斯疯了。
- 1941年5月13日,塞尔维亚君主切特尼克运动成立。最初,他们由彼得二世指导。在与入侵者发生冲突后,他们分裂了:一个(领导人 - Dragoljub “Drazh” Mikhailovich)开始与德国人作战 - 从 1941 年底开始 - 与铁托的游击队作战,而其他人(领导人 - Kosta Pechanac)则与占领当局的支持,重点是打击共产党游击队。
- 1941 年 5 月 18 日,在罗马,墨索里尼和帕韦利奇就几乎所有达尔马提亚(包括克罗地亚海岸和戈尔斯基科塔尔)以及在 NGH 领土上的意大利军事基地的 NGH 割让给意大利达成了一项协议. 克罗地亚北部、斯拉沃尼亚和东部斯雷姆(德语: Ostsyrmien)在国防军占领下落入“德国渗透区”。
- 1941 年 5 月 - 纳粹德国因准备侵略苏联而导致不列颠之战的失败。直到 1944 年 6 月,在意大利王国以外的西线将不会有重大的地面行动(但是,请参见大西洋战役(1939-1945)、迪耶普战役、突袭圣纳泽尔)。
- 5 月 20 日 - 6 月 1 日 克里特岛被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水星行动)。5 月 24 日,乔治二世被疏散到埃及,希腊流亡政府正在那里建立(负责人:总理Emmanuel Tsouderos(至 1944 年 4 月 13 日)、索福克勒斯·韦尼泽洛斯(1944 年 4 月 13 日 - 1944 年 4 月 29 日) ), Georgios Papandreou (自 04/29/1944 )))。1946 年 9 月 26 日,乔治二世在公投确认了君主政体后,才设法返回希腊。在此之前,从 1945 年 1 月起,他的利益由总督雅典大马士基诺斯大主教代表。
- 1941 年 6 月 22 日 - 纳粹德国开始入侵苏联(乌克兰 SSR、白俄罗斯 SSR、摩尔达维亚 SSR、立陶宛 SSR、拉脱维亚 SSR、爱沙尼亚 SSR、RSFSR地区: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库尔斯克、奥廖尔、别尔哥罗德) . 伟大卫国战争的开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