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在北京打工21年的博主将自己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套89.6平方米的房子卖了一千一百四十万,并决定余生都在家乡邯郸生活,网友的反应极度两极分化。有些人羡慕这位“人生赢家”,有些人则为他孩子离开一线城市后的未来感到担忧,并质问“他的孩子怎么办”?
留在一线城市支持者:
1.问他孩子怎么办,不是说他孩子在北京能赚大钱,而是指城市平台不一样。乡下暴发户和京沪中产,很多人会选择在京沪的
2.他本人如果没有北京户口,他家孩子早晚要回河北高考
远离一线城市支持者:
1.回老家一趟就感叹,小城市的“富人”生活质量真的要比大城市的“穷人”高的多,有房有车有存款一年出国旅游一两次。甚至可以在海南买海景房,冬天几个月父母就在海南过冬。孩子只要别太费劲,别作,以后大概率也会是这种生活。没有大富大贵,但小资是没问题的。
2.现在网上的人大多见证了20年gdp10倍的增长,以为这是常态,其实这是奇迹。20年前我去法国普通人工资一千出头,20年后普通人工资2000左右,这才是常态。
网友辣评:
“他的孩子怎么办?”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就真的感觉我们对教育的魔怔早就应该在房地产面前破灭了。事情就是个网友晒他的成功人生。他早年在北京买了套90平的房子,现在把房子卖了手里拿着1000多万的现金回老家逍遥了。
但网友问的是:“他的孩子怎么办?”
这是我们中国舆论场上独有的执念。按照他们的想法这位手握千万现金回老家逍遥的人做了个错误的决定。他的孩子(假如有的话)也会随着他离开北京,获得更少的教育资源,所以更难成功。为了孩子他应该留在北京继续坚持。
请你仔细看看里面的数字。他的1000万是怎么来的?是靠他读书辛苦赚来的吗?
房地产带来的叫“资本回报”。现实就是资本回报远远的大于劳动回报,所以他才会赚到着1000万。而且房地产有非常强烈的乘数效应。15年前相当数量人都是拿不出86万现金的。通过房地产的变化,这些年86万变成了1000万。
你一个月靠劳动存5000块,多久能攒1000万?你算算,算一算你马上就知道问题了。再算算1000万的利息获得,你就知道靠劳动,你根本就不可能追近这1000万的差距。人家一年利息就比你工资多了。
还有一个大的趋势改变不了,就是经济增速一旦下降,高薪岗位就迅速减少,普通人的孩子通过受教育获得高薪的概率就会迅速的降低。就像我每年都和人合作大学生教育的专题,真是非常明显的从数据和他们的经历当中感觉到他们的就业困境。
我知道大多数人不相信,但是一个小孩考入211硕士毕业,没办法变成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回到河南河北的小城市考公,这些年一年满打满算就是赚不到10万块。每个月的工资就是连5000块的个税标准都到不了。什么医疗福利这种他们可能几十年后才可能拿到的东西真是太过虚无缥缈,就是感觉活太多,压力巨大。
那个网友的孩子留在北京,拼命努力,只要不在前1%,而是在前10%左右,大概率也就是这样的人生。
他拿着1000万回老家,买买房子,存存钱,不做风险投资,就是过过日子,怎么会过不好?家庭氛围能差到哪里去?孩子正常读书受教育,将来找份工作,随着年纪增大,每年补贴他5万块,让他做点喜欢的事情,不比什么都好?
学历出身论这套东西讲难听点就是穷人的安慰剂。你过日子都是要真金白银的。手里有钱,把自己的日子安安稳稳过好,比什么都重要。
经济增速下来之后,大家要想明白怎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有多少钱,过多少的日子。你孩子的出身就是你,你把日子过好了,就是给他最好的榜样。
大学扩招的真相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不是人太多,而是他们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很多人脑子里因为从小的思想钢印,就是觉得碰到什么问题都是人太多。人口,是有结构的。老年人多了,年轻人少了才是真正的问题。
就像大学扩招。你真的认为只要受教育年限长,有个大学学历,毕业就能有好工作吗?
社会不是学历定价,是需求定价的。就像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就会诞生大量的护理需求。特别是有稳定退休金的老人,就是需要大量的护工去照顾。直接测算护工缺口就500万人。
你愿意做护工,从事体力劳动会没有工作吗?
但是年轻人不肯。他们读完大学之后心理预期就是要去做脑力劳动坐办公室的。公务员考试70:1的录取率都要去拼命考的。想着就是万一能考上呢?
考不上怎么办?
继续考。
这是人多的问题吗?
是学历错配啊。解决方案就是教育分流,让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机会上高中。没机会上高中自然就没机会读大学,也不用担心一股脑去抱怨没岗位了。
这里面还有个延迟退休的算法。就是说老年人多,年轻人少,那么就有两个办法去在年轻人身上挖潜力。第一个,是延迟退休。比如原来60岁退休,延迟到70岁,甚至75岁,就能从年轻人身上多挖出10年社保缴纳期限,同时他们也少拿10年社保。
还有个办法就是往前挖,就是减少他们的受教育年限。本来25岁硕士毕业出来工作到70岁只能交45年社保,那么他要是18岁就技校毕业了呢?
他就可以交52年的社保了。
这个算法我想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能明白。
那么为什么之前几年还在硕士扩招呢?
扩招是个阶段性的解决方案。90年代末提出扩招方案的人叫汤敏,他提到自己方案被接受时的原话是:
“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那个报告之所以引起注意,最关键一点其实还不完全是刺激经济,而是当时我们提出扩招可以部分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压力。1998年正是国企改革带来大规模工人下岗的时候,当时估计全国有1500万下岗工人。如果这些年轻人不进大学,他们就会直接跟下岗工人竞争,市场就业是有限的,在很多领域内下岗工人竞争不过年轻人。我们当时算了一笔账,如果三年扩招一倍,扩招的学生要在学校呆四年,等于是让三分之一的下岗工人有了工作或者至少没有被年轻人抢走工作机会。我们当时判断,国企改革是阶段性的,有了这几年的缓冲,下岗的压力会小一点。事实上,2001年后,下岗的高潮就过去了。”
你读读政策设计者的原话,什么都明白了。
是经济短暂遇到问题,就把人送到大学里读书,减轻短时的就业压力。等他们从学校毕业出来要是经济好了自然而然有工作。要是没有呢?
那么读书从经济利益上讲就是白读的,只是拉高了就业预期而已。高就业预期的人撞在一起,就是抱怨自己身边人多,从来不会想让他们去读书本来就是没办法的办法。
扩招不是为了提升你的素质,是为了让你把工作岗位让出来。硕士毕业后有没有工作大方向就是看经济增速。“学历出身论”这套东西和经济增速是紧密相关的。一旦增速掉下来,那套体系整个就没基础了。
一个难以令人接受的事实就是,很多政策都是这样的。没有也不需要有什么全盘规划,就是现在遇到了一个问题,要不就直面解决问题,要不就把问题留给未来。想的长远的人,反而会远离政策的本质。
By Sv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