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婷综合报导)俄乌战即将满一年。乌军在西方武器的武装下,给俄军推进目标带来很大阻力。尽管战争尚无结果,但所带来的外交后果已在全球范围内体现。这场战争使得西方更加团结起来,加强对台海战争潜在发动者中共的警惕。
虽然这次战争拉近了俄罗斯与中共、伊朗和朝鲜这些专制政权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外界有关主权、安全和使用军事力量等广泛议题,但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中共攻打台湾的警惕,并让更多国家向美国靠拢。
俄乌战让美国盟友警惕台海战
美联社援引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副总裁伊恩·莱瑟(Ian Lesser)的话说,这场战争强调了外交和使用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俄罗斯总统普京声称,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未取得“真正的国家地位”。这一立场与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的对台立场相呼应:台湾是一个自治岛屿,北京声称对其拥有主权。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约六个月后,中共发布了一份关于台湾的白皮书,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该文件还强调,北京绝不会“放弃使用武力”统一台湾的选择。
日本一直担心,俄乌战会促使中共发动台海战。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其安全将受到威胁。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个月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一次演讲中说,当俄罗斯于2月24日入侵乌克兰时,“标志着冷战后世界的彻底结束”。
他还说,如果允许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取得成功,就可能会使中共之类的专制政权进一步胆大妄为,因为中共对国际秩序的愿景“与我们不同,我们永远无法接受”。
这反过来强调了抵制俄罗斯的重要性。岸田承诺会利用日本今年担任七国集团(G7)主席国的机会,加强“志同道合国家的团结”,反对俄罗斯的侵略。
“如果我们让这种以武力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不受挑战,那么它将在世界其它地方发生,包括在亚洲。”他说。
北约加强对中共的警惕
俄乌战也让北约加强了对中共的警惕。北约和美国都警告过,中共将俄乌战的结果视为对可能的台海战的评估因素之一。
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腾伯格(Jens Stoltenberg)周六(2月18日)在慕尼黑会议上向与会者发出警告说:“我们也知道,北京正在密切关注,观察俄罗斯为其侵略行为付出的代价,或得到的回报。”
“今天在欧洲发生的事情明天可能会发生在东亚。”他说,“北美和欧洲必须站在一起。”
他同时呼吁与会国家吸取对俄依赖的教训,减少对中共的经济依赖。
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谴责北约“夸大威胁,鼓励对抗”。
国际战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驻新加坡专家尤恩·格雷厄姆(Euan Graham)说,中共对台湾的入侵将比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复杂得多。
“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无能表现,不得不让中国(中共)的任何军事或高级政治领导人暂停对台湾进行规模更大的冒险。”格雷厄姆说。
但这种担忧是真实的。台湾总统蔡英文在去年12月宣布延长台湾的义务兵役制,并提到了乌克兰战争。
格雷厄姆说:“他们已经从乌克兰吸取了教训,如果发生冲突,你需要有更大的军事储备。”
俄乌战后更多国家向美靠拢
虽然西方盟国在应对战争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但还需说服世界上更多国家意识到抵制侵略的重要性。
印度仍继续购买俄罗斯的石油,但“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驻伦敦专家维拉杰·索兰基(Viraj Solanki)说,随着地区竞争对手中共向俄罗斯靠拢,印度已经悄悄地向美国靠拢,尤其是在“四方同盟”(Quad,也称“四方安全对话”)框架内。
Quad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
俄乌战使得欧美空前团结起来。北约成员国和盟友纷纷支持乌克兰,其中一些国家改变了禁止向冲突国家出口武器的政策。特别是在美国同意向乌克兰提供“M1艾布拉姆斯”(M1 Abrams )主战坦克后,欧洲大国德国摆脱了二战后的禁忌,为乌克兰提供德制豹式(Leopard)主战坦克。
俄乌战还强调了美欧关系的重要性。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副总裁莱瑟说,这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和出口控制“绝对关键”。
俄乌战打响后,美欧联合起来反制俄罗斯,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几乎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华尔街日报》报导,卡内基欧洲(Carnegie Europe)的主任罗莎·巴尔福(Rosa Balfour)认为,整个对俄乌战的回应行动“就好比复杂的管弦乐队,但它却是由华盛顿来指挥”。
菲律宾也越发向美国靠拢。2月2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前往马尼拉会见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和国防部长加尔维斯(Carlito Galvez Jr.)。会后双方发表声明宣布,美军可以使用的菲律宾军事基地从目前的5个增加到9个。
这些重要地盘将为美军提供一个前沿据点,监视中共在南海和台湾周围的活动。通过这项协议,华盛顿填补了美国从韩国、日本到澳大利亚的太平洋岛链上的缺口。
责任编辑:林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