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婷综合报导)去年11月美中元首会面后,分析人士原以为两国紧张关系将会在2023年降温,但事实相反,引爆美中舆论的事件一件接一件:间谍气球事件尚未平息,两国又在援俄武器上陷入争执,而现在COVID-19病毒溯源成为两国交锋的另一个焦点。
这三重对抗,加上美中军队在亚洲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以及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升级的对峙,正在使一个长期形成的、曾经是理论上的冷战式对抗突然变成了一个日常的现实。这种日益敌对的关系触及多个领域,从经济到国家安全再到公共卫生等方面。周一晚上,白宫给联邦机构一个30天的期限,将中国公司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抖音的国际版)从联邦设备中删除。周二,众议院对中共特别委员会将举行第一次听证会,而此举正值美中紧张关系日益严峻之际。
该委员会的工作将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美国正在转向更强硬的对华立场,因为华盛顿相信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正试图瓦解美国的全球秩序和国际法。
气球事件和乌克兰问题背后的美中争执
五角大楼于2月2日宣布,美方在跟踪一颗中共间谍气球。中共回应说,此装置是一架用于气象研究的民用“飞艇”,随风误入美国领空。但美国随后亮出证据,证明这是一颗间谍气球。中共仍然否认,甚至升级反击说,自去年以来,美国的高空气球十余次飞越中国领空。白宫迅速反驳说,这是中方的虚假宣传。
气球事件使得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无限期推迟了原本定于2月初的访华行程。这一行程此前被认为可以缓和美中关系。
中共最高外交官王毅2月18日在慕尼黑安会议上斥责华盛顿击落气球的行为是“匪夷所思”和“歇斯底里”。
就在王毅嚣张之际,布林肯在当天将中共的另一个企图公布于世。布林肯说,情报证据显示,中共正在考虑向俄罗斯发送弹药和武器等致命性援助,并警告中共后果自负。
这一披露实际上将使中共与为乌克兰援助武器的美国和北约对立起来。
中共对美国的警告做出了愤怒反应。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说:“向战场源源不断提供武器的是美方而不是中方。美方没有资格对中方发号施令。我们也从不接受美国对中俄关系指手画脚甚至胁迫施压。”
如果中共最终决定向俄输送武器,将跨越美国划定的“红线”,两国关系将直线跌入深渊。华盛顿和欧盟势必会以制裁中国公司作为回应,这种风险可能会让中共领导人不得不仔细权衡,因为中国经济在三年的极端清零政策下已经遭到严重的打击。
“中国(中共)从来没有因为对俄罗斯的支持而承担任何代价。这将是第一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国家情报委员会负责俄罗斯和欧亚事务的前副情报官员安德里亚‧肯德尔-泰勒(Andrea Kendall-Taylor)周一告诉CNN。
布林肯周二直接向中共摊牌说,美国将惩罚参与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援助的中国公司或人员。
“在涉及到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时,中方不能两者兼得。它不能一方面提出和平提议,另一方面却实际在助长俄罗斯挑起的战火。”布林肯周二在哈萨克斯坦说。
COVID-19起源再次引爆中美舆论战
《华尔街日报》2月26日报导说,根据最近提供给白宫和国会主要成员的一份机密情报报告,美国能源部得出结论,COVID-19大流行最有可能是由一家中国实验室泄漏引起。
报导说,能源部的结论是新情报得出的结果,意义重大。因为该机构拥有相当多的科学专业知识,并监督着一个美国国家实验室网,其中一些实验室进行先进的生物研究。
中共外交部对华盛顿再次出现病毒的“实验室泄漏论”表示愤怒。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周一(2月27日)和周二(2月28日)连续两天谴责美国将溯源问题政治化,对北京抹黑。
毛宁在周一的新闻会上还要求“有关方面停止翻炒‘实验室泄漏’论调”,在周二进一步反咬说,美方应该就国际社会对其在全球的军事生物基地提出的疑问和关切作出回应。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周一(2月27日)表示,如果美中两国要能够合作,中共就必须就病毒起源问题“更加诚实”。
毛宁周二谴责伯恩斯的言论不利于增进中美关系。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Ned Price)周一强调,调查病毒起源与政治无关,这是国家安全的问题,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他解释说,美国关注COVID-19的起源,以便世界和美国可以更好地准备应对另一种传染病的出现。
普赖斯说,拜登总统和美国高级官员多次施压中共提供更多信息,以允许国际调查不受阻碍地进行。“总统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国务卿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国家安全顾问已经提出这个问题,它在各个层面都被反复和持续地提出,因为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普赖斯说,“让中国(中共)记住透明度的重要性。”
世卫组织调查团曾在2021年前往中国进行病毒起源调查,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在调查团回来后说,世卫调查团在中国获取数据受阻,病毒起源需进一步调查。
毛宁周一则对外宣称,中方始终“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科学溯源。
普赖斯则批评中共政府阻挠对病毒起源的国际调查。
“不幸的是,中国(中共)从一开始就在阻挠国际调查人员和全球卫生界人士获取他们形成自己的结论所需的信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普莱斯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