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比一座宫殿更好?当然是三座!到德国南部旅游除了欣赏著名的新天鹅堡之外,千万别错过附近的施莱斯海姆宫(Schleissheim Palace)。施莱斯海姆宫殿群位于慕尼黑的北部,曾是维特尔斯巴赫王朝(Wittelsbach dynasty)的夏季行宫。这座庞大的宫殿包含三座独立的宫殿建筑:旧宫(the Old Palace)、新宫(the New Palace)和卢斯海姆宫(the Lustheim Palace),是巴伐利亚规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宫殿之一,最初是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选帝侯建造的居所。
1598年左右,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Wilhelm V)在施莱斯海姆建造了一座乡间别墅和隐居所。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亚一世(Maximilian I)将其改建成一座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的宫殿,也就是现今的旧宫(旧施莱斯海姆宫)。旧宫是一座单层楼高的宫殿建筑,以文艺复兴晚期风格建成。这座宫殿最初的规划是用作祈祷和沉思的场所,之后逐渐转变为住所。旧宫于1970年曾重新整建过,中央的大门和钟楼起源于最早的建筑阶段,其余的建筑结构则追溯至18世纪。
17世纪后期,施莱斯海姆宫又画下了新的篇章,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斯‧伊曼纽尔(Max Emanuel)希望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下一任帝王,因此开始计划建造卢斯海姆宫和与其连接的两座凉亭建筑。这是一座游乐用途的宫殿,原先的规模相当庞大,在缩小设计后宫殿的长度仍超过984英尺长。卢斯海姆宫的内部采用巴洛克晚期的风格,有大幅天花板壁画和大量的粉饰灰泥装饰。
除了这座单翼宫殿之外,当时的建造计划还包含一座依照意大利别墅风格设计的狩猎小屋,座落在施莱斯海姆宫花园尽头的一座人工岛上。这座小宫殿由砖砌成,在建筑设计上和意大利别墅相仿,共有两层楼,两侧的公寓分别为巴伐利亚选帝侯和妻子的住所。
施莱斯海姆宫的新宫对面就是一座大花园。这座花园在过去三百多年来都没有变过,是至今欧洲少数仍保有正统巴洛克花园的地方。由多米尼克‧吉拉德(Dominique Girard)所设计,这座法式花园有几何形的花圃,皆以对称的方式种植植物,在花圃中央有一座大喷水池作为视觉的焦点。
这位野心勃勃的选帝侯并没有就此停止,他接着又委托宫廷建筑师亨利科‧祖卡利(Henrico Zuccalli)建造了新施莱斯海姆宫。新宫的平面格局是欧洲18世纪以降宫殿建筑的最佳典范之一。这座宫殿有典型的巴洛克特征,像是生动的天花板壁画、粉饰灰泥装饰、墙上的雕刻镶板,以及由巴伐利亚、法国和意大利艺术家制作的镀金家俱。宫殿里必看的景点包含巴洛克式的大楼梯、胜利大厅(the Victory Hall)和大艺廊。
新宫的大楼梯是宫殿中最引人注目的空间之一,充分展现了巴洛克建筑的特色。楼梯的表面有大理石和巴伐利亚艺术家科斯马斯‧达米安‧阿萨姆(Cosmas Damian Asam)制作的粉饰灰泥装饰着。亨利科‧祖卡利将一整段楼梯安排在宽敞大厅的手法后来成为德国建筑的标准设计。
新宫中的胜利厅是为了当时的选帝侯所准备的大厅,用来庆祝马克斯‧伊曼纽的军事成就。这座大厅同时也用做餐厅,有着摄政风格的镀金墙板。在宫殿大厅里,则有丰富的巴洛克风格粉饰灰泥装饰。这间两层楼挑高的房间有着缤纷的天花板壁画,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壁画,描绘着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与图尔努斯(Turnus)为了争夺与拉维尼亚(Lavinia)结婚的战争。
新宫内部使用了大量的镀金装饰,然而有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巧思。这间由建筑师约瑟夫‧艾夫纳(Joseph Effner)特别为选帝侯所设计的公寓就独出一格。与新宫许多房间常用的金色相对,这间房间使用银色作为主色。这间房间有着浅黄色的墙壁,并有蓝色和灰色墙板和银色主题相呼应。
在新宫议事厅的另一端是马克斯‧伊曼纽的私人礼拜堂。这座小礼拜堂的墙壁是人造大理石拼花板,这种特别的技术源自17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非常精致的灰泥工艺,常用在建筑和雕刻上以模仿大理石纹理,可以取代较为昂贵的大理石材料。这种工艺在托斯卡尼地区蔚为潮流,在新宫的小礼堂中使用了这种技巧以彰显选帝侯的身份地位。
尽管马克斯‧伊曼纽生前从未成功当上罗马帝王,并在新宫完工前就去世了,但他建造的宫殿成为了17世纪欧洲宫廷建筑的典范,而且他的遗产仍持续启发着今天的我们。
作者简介:Ariane Triebswetter是国际自由撰稿人,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专业背景。
原文:Schleissheim: 3 Stately Residences in 1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