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快速战列舰——强调速度的战列舰

 

HMS 伊丽莎白女王号,无畏时代的第一艘“快速战舰”,1918 年
法国战舰敦刻尔克号

快速战列舰是一种强调速度的战列舰,在概念上没有过度妥协装甲或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的大多数无畏战列舰通常以低设计速度建造,因此“快速战列舰”一词适用于速度相当快的设计。一艘快速战列舰的额外航速通常是为了让该舰除了参与战线外,还需要执行额外的任务,例如为航空母舰护航。

快速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区别在于,预计它至少能够以同等条件与敌方战列舰进行持续战斗。在不影响战斗能力或保护的情况下提供更高速度的要求是快速战舰设计的主要挑战。虽然增加长梁比是获得更高速度的最直接方法,但这意味着一艘更大的船,成本要高得多和/或可能超过海军条约的吨位限制(适用的地方——例如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塑造海军舰队构成)。为了使快速战列舰可行,需要推进改进和轻型高强度装甲板等技术进步。

1911 年成为皇家海军官方使用的战列巡洋舰不同, [1]快速战列舰一词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的。伊丽莎白女王战舰在大舰队作战时被统称为快速师否则,官方文件中没有将快速战列舰与常规战列舰区分开来;它们也不被认为是当代船舶清单或条约中的一个独特类别。美国海军的船体分类系统中没有快速战舰的单独代码,所有战舰,无论快慢,都被评为“BB”。

起源[编辑]

从1860 年代初的法国荣耀战舰和皇家海军战士的装甲战舰的起源1911 年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起源,出现了许多设定新速度标准的战列舰等级。战士本人,在超过 14 节(26 公里/小时)的蒸汽下,是她那个时代最快的战舰,也是最强大的战舰。由于火炮和装甲的重量不断增加,直到Monarch  (1868 年)在蒸汽下达到 15 节(28 公里/小时)才超过这个速度。意大利的意大利1880 年是一个激进的设计,速度为 18 节(33 公里/小时),配备重型火炮,没有带式装甲;这种速度直到 1890 年代才匹配,当时更高的速度开始与二等设计相关联,例如 1895 年的Renown(18 节)和 1903 年的SwiftsureTriumph(20 节)。在这些晚期的前无畏舰设计中,高速可能是为了弥补它们较弱的持久力,使它们能够在必要时避开更强大的对手。

图1

大约从 1900 年开始,当时地中海舰队总司令约翰(“杰基”)费舍尔爵士激起了对皇家海军战列舰航速可能大幅提高的兴趣[2]可能是由于费舍尔的压力,1902 年 1 月的高级军官战争课程被要求调查一艘具有较轻装甲和速射中型火炮(6 至 10 英寸,150 至 250 毫米口径)、4-节(7 公里/小时)的速度优势,将获得超过常规战舰的任何战术优势。[3]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双方都决心战斗,枪的力量比速度更重要”;虽然速度更快的舰队能够选择它的战斗范围,但它在任何范围内都会被击败。有人认为,如果战斗是在远程范围内进行,较快的舰队试图通过“越过 T ”来获得集中火力可能会因转向而受挫,从而导致较慢的舰队“在以与速度差成正比的半径环绕更快的舰队” [4](图 1)。美国海军总委员会在 1903 年和 1904 年进行的兵棋推演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结论。[5]

费舍尔似乎对这些示威活动不以为然,并继续敦促大幅提高战列舰的速度。他的想法最终在1906 年的Dreadnought中至少部分实现。她之前的战士一样,无畏号是世界上速度最快,也是最强大的战舰。

早期无畏[编辑]

无畏舰是第一艘由涡轮机驱动的大型军舰。她还包括了许多其他功能,表明对速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 开发了一种改进的船体形式,增加了长梁比。
  • 主带的厚度减少到 11 英寸,而之前的课程为 12 英寸。
  • 传送带终止于上层甲板,通常的“上传送带”被删除
  • 艏艉升起,允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保持更高的持续速度。

无畏舰建造后的十年中,皇家海军在主力舰速度方面的领先地位被削弱,因为竞争对手海军以自己的涡轮动力“无畏舰”作为回应。与此同时,在英国,费舍尔继续要求更高的航速,但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惊人成本引发了海军部内部和1906 年上任的新自由党政府的越来越大的阻力。许多潜在重要的快速战舰设计未能取得成果。

一个值得注意的失败设计是 1905 年 12 月的 22,500 吨“X4”设计。按照当时的标准,这将是一艘真正的快速战舰,携带与无畏舰相同的武器和保护,航速为 25 节(46 公里/ H)。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建造方面的领先地位被认为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证明主力舰的规模和成本进一步升级是合理的。X4 的设计经常被描述为“无畏”概念与战列巡洋舰概念的“融合”,有人建议她“会让无敌过时”。[6]

1909 年,费舍尔再次被 13.5 英寸口径的“超级无畏舰”中的第一艘猎户座拒之门外;在考虑的两种替代设计中,一种是 21 节(39 公里/小时),另一种是 23 节(43 公里/小时),海军部委员会选择了速度较慢且更便宜的设计。费舍尔在董事会会议记录中记录了他的异议,抱怨“我们不应该在任何类型的船上都被超越”。[7]

伊丽莎白女王[编辑]

结果,费舍尔对更快战列舰的渴望直到 1910 年退休后才得以实现。随着 13.5 英寸(343 毫米)火炮的成功,海军部决定开发一种15 英寸(381 毫米)火炮来装备1912年建造计划的战列舰。最初的意图是,新战列舰将具有与之前的铁公爵相同的配置,配备五个双炮塔和 21 节(39 公里/小时;24 英里/小时)的标准航速。然而,人们意识到,通过取消船中炮塔,可以为更大的发电厂释放重量和体积,并且仍然可以发射比铁公爵更重的舷侧。

图 2

尽管战争学院的研究早些时候拒绝了快速、轻型战斗舰队的概念(参见上面的“起源”和图 1),但他们现在支持 25 节(46 公里/小时;29 英里/小时)的快速师的概念或者更多,与常规重型战线联合作战,可以利用其速度优势包围敌军阵线的头部(图 2)。相比费雪提出的加快整个战列舰队的构想,这种构想的优势在于不需要牺牲主力舰队的战斗力,并且可以保留现有(仍然是品牌)的使用-新)21 节船。到目前为止,人们一直认为快速师的角色可以由战列巡洋舰来完成,当时有十艘已完成或订购。然而,人们意识到这个假设现在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战列巡洋舰可能会全力对抗日益壮大的、非常有能力的德国战列巡洋舰部队。二是,正如当时的第一任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我们美丽的“猫”与敌人最强的战舰相比,皮薄。将 7 或 9 英寸的盔甲与 12 或 13 英寸的盔甲进行较量是一场艰苦的比赛。[9]

事实上,新战列舰将是舰队中装甲最重的无畏舰。最初的 1912 年计划设想了三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然而,考虑到新船的速度,决定不需要新的战列巡洋舰。次年计划的战舰设计,即复仇,也有 15 英寸火炮,但恢复到主战舰队的 21 节航速。再一次,没有包括战列巡洋舰,这一决定表明,当时认为快速战列舰取代了战列巡洋舰的概念。

日德兰海战[编辑]

当快速战列舰概念在日德兰海战中受到考验时伊丽莎白女王号暂时隶属于贝蒂中将 罗塞斯的战列巡洋舰舰队(这是为了释放第三战列巡洋舰中队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进行炮击练习)在斯卡帕流)。伊丽莎白女王号被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极快的速度、准确度和效果进行射击,同时经受住了德国 28.3 厘米(11 英寸)和 30.5 厘米(12 英寸)炮弹的大量命中,并成功地避开了德国主力舰队在所谓的“向北跑”在战斗中,厌战号严重受损,转向失灵,被迫撤离,而马来亚则遭遇严重的火药火,几乎造成她的损失。[10]然而,两艘船都安全返回港口。这与战列巡洋舰的性能形成鲜明对比,其中三艘(目前九艘)在相对较少的命中后被弹匣爆炸摧毁。

当大舰队的主力开始行动时,伊丽莎白女王号无法到达战线前方的预定位置,而是加入了战线的后方,看不到进一步的行动。与此同时,幸存的六艘战列巡洋舰承担了“快速师”的角色,在战线前方作战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利用他们的速度优势,几乎不受惩罚地伤害了德军的舰长。

日德兰半岛对现有战列巡洋舰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打击。然而,它也强化了总司令约翰·杰利科爵士的观点,即伊丽莎白女王号太慢了,无法与战列巡洋舰舰队长期合作。根据战斗报告,杰利科错误地将德国国王战列舰的航速记为 23 节(43 公里/小时;26 英里/小时),这意味着伊丽莎白女王号的航速仅为 24 节(44 公里/小时;28 英里/小时) ),如果他们对以这些船只为首的战斗舰队感到惊讶,他们将处于严重危险之中。[11]

海军上将级[编辑]

甚至在日德兰半岛之前,杰利科就已经表达了对战列巡洋舰舰队缺乏新建筑以及已经提供的舰艇不足的担忧。1916 年初,他拒绝了与伊丽莎白女王号相似但吃水减少的新型快速战列舰设计的提议,并指出,与五艘新的复仇号级接近完成,舰队在战列舰上已经有足够的优势,而 1912 年和 1913 年计划中没有战列巡洋舰使得比蒂的部队对新的 12 英寸炮德国战列巡洋舰没有回应。Jellicoe 认为德国人打算建造更强大的舰船,航速高达 29 节(54 公里/小时;33 英里/小时),因此要求以 30 节(56 公里/小时;35 英里/小时)的速度与他们作战. 尽管在 1914 年订购了两艘新战列巡洋舰(声望号和反击号),并且建造速度非常快,但杰利科认为,尽管它们的速度足够,但它们的装甲保护不足。[12]因此,1915 年的设计被改造成一艘 36,000 长吨(37,000 吨)的战列巡洋舰,配备 8 门 15 英寸(381 毫米)火炮、一条 8 英寸皮带,航速为 32 节(59 公里/小时;37 英里/小时) . [13] 1916 年中期订购了四艘船。[14]

日德兰半岛的损失导致对设计的重新评估。如上所述,英国人现在确信他们的快速战列舰具有战斗力,但速度太慢,而他们的战列巡洋舰——即使是最大的——也不适合持续作战。因此,新舰船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以达到伊丽莎白女王级的生存能力,同时仍满足 32 节(59 公里/小时;37 英里/小时)战列巡洋舰的要求,尽管这种改造存在缺陷。由此产生的船将是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42,000 长吨(43,000 吨)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军舰。1917年减慢建造速度,为建造反潜舰腾出资源;当受到威胁的新德国战列巡洋舰显然无法完成时,最后三艘被暂停并最终取消,只剩下首舰胡德待完成。[15]

尽管皇家海军一直将胡德号指定为战列巡洋舰,但安东尼·普雷斯顿等一些海军历史学家将其描述为一艘快速战列舰,因为理论上她得到了伊丽莎白女王号的保护,同时速度明显加快。[16]另一方面,英国人很清楚尽管她修改了设计,但仍然存在保护缺陷,因此她打算担任战列巡洋舰的职责,并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在战列巡洋舰中队服役,除了几个月被分配到力 H1940 年。此外,她的保护规模虽然足以满足日德兰时代的需要,但与 1920 年完工后不久出现的新一代 16 英寸(406 毫米)主力舰相比,充其量只能算是边缘,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科罗拉多和日本长门[17] [18]

其他设计,1912–1923 [编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海军在运营一支由特制战舰组成的快速师和一支由战列巡洋舰组成的独立部队方面是独一无二的。然而,1912 年至 1923 年期间,海洋工程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最终导致新战列舰设计的速度急剧增加,这一过程仅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出现而终止。这些进步包括:[19]

  • 小管锅炉,允许更有效地将热量从锅炉传递到推进蒸汽;
  • 蒸汽压力和温度升高
  • 减速齿轮,它允许螺旋桨以比为其提供动力的涡轮机更慢、更高效的速度旋转;[19]

到 1920 年代初,美国的财富和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蹂躏最少的两个大国)的雄心正在推动主力舰设计的步伐。级为快速战列舰树立了新标准,配备 16 英寸(406 毫米)火炮和 26.5 节(49.1 公里/小时)的航速。日本人似乎与费舍尔一样希望逐步提高整个战斗舰队的速度,部分原因是他们成功地在对马岛击败了俄罗斯舰队部分原因是需要保留对可能更大的敌对舰队的战术主动权。长门的直接影响s 受到以下事实的限制:日本人将他们的实际速度保密,承认只有 23 节(43 公里/小时;26 英里/小时)。[20]结果,迄今为止,美国海军一直稳定地坚持 21 节(39 公里/小时)的战斗舰队,在1920 年 流产的南达科他级中,以适度的速度增长到相同的速度。

日本人计划用Kii(10 门 16 英寸(406 毫米)火炮,29.75 节,39,900 吨)跟进长门级,被描述为“快速主力舰”,根据康威的说法,代表战列巡洋舰的融合和战舰类型。与此同时,皇家海军对其在主力舰上的领先地位迅速削弱感到震惊,正在开发更加激进的设计。18 英寸(457 毫米)喷枪N3 级和 32 节(59 公里/小时;37 英里/小时)、16 英寸(406 毫米)喷枪G3 级均约 48,000 吨。官方描述为战列巡洋舰,G3 比任何以前的英国主力舰都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通常被认为与Kii一样s,作为真正的快速战舰。[21] G3 的优先级高于 N3,这表明它们被认为适合战线,并且实际上已经下达了命令。然而,英国和日本政府都对各自计划的巨额成本犹豫不决,最终被迫接受美国关于举行军备限制会议的提议;这于 1921 年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并导致了 1922 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该条约见证了巨型快速战列舰设计的消亡,尽管英国使用缩小版的 G3 设计建造了两艘条约允许的新战列舰。由此产生的纳尔逊船只以 23 节的适中速度完成。

意大利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战列舰的设计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似,配备 8 门 15 英寸火炮,最高航速为 28 节(52 公里/小时;32 英里/小时),因此可以被视为快速战列舰。然而,建筑(开始于 1914 年至 1915 年)因战争而停止,没有一个完工。[22]

华盛顿条约时代[编辑]

华盛顿条约的签署国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当时是世界上唯一拥有重要战斗舰队的国家。因此,华盛顿条约的条款以及随后的1930 年伦敦条约和1936年伦敦条约对主力舰设计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条约将主力舰的定义扩大到所有标准排水量超过 10,000 吨或携带超过 8 英寸(203 毫米)口径火炮的军舰;对每个签署方允许的主力舰总吨位施加限制;并为未来所有建设确定了35,000吨标准排水量的上限。这些限制有效地标志着战列巡洋舰作为一个独特的军舰类别的终结,因为任何未来的大炮巡洋舰都将计入主力舰吨位津贴。这也极大地复杂了快速战舰设计的问题,因为 35,000 吨的限制关闭了通往更高速度的最直接路线,因为增加的长梁比意味着一艘更大的战舰。

对高速主力舰的持续兴趣的证据是,尽管条约的签署国被允许建造 16 英寸(406 毫米)炮舰,因为它们现有的吨位需要更换,但大多数都放弃了这样做的机会,而不是更轻武装但更快的船只。1935 年英国海军部的一篇论文得出结论,在 35,000 吨的限制内,不可能实现具有 30 节(56 公里/小时;35 英里/小时)速度和 16 英寸火炮的平衡设计,因为它要么装甲不足,要么太慢; 很明显,到目前为止,Nelsons的 23 节(43 公里/小时;26 英里/小时)的速度被认为是不够的。推荐的设计(从未建造)是一种配备九门 15 英寸(381 毫米)火炮和“不低于 29 节(54 公里/小时;33 英里/小时)”的速度。[23]

15 英寸炮LittorioRichelieu,分别由意大利和法国在 1930 年代建造,反映了与英国相似的优先事项。

条约时代的四艘主力舰的排水量明显低于 35,000 吨的限制;法国的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以及德国的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敦刻尔克是为了响应德国的Panzerschiff(或“袖珍战列舰”)德国而建造的Panzerschiffe实际上是 19 世纪晚期商业袭击装甲巡洋舰概念的复兴远程,全副武装,速度足以躲避传统的主力舰。同样,敦刻尔克,可以看作是装甲巡洋舰的克星——战列巡洋舰的复兴。凭借 29 节的航速和 330 毫米(13 英寸)的火炮,她可以独立于舰队作战,依靠她的速度避免与更强大的对手发生对抗,并且可以轻松超越和压倒装甲车,就像斯特迪战列巡洋舰所做的那样福克兰群岛的冯施佩巡洋舰1914 年。另一方面,作为战线中的一员,除了构成法国舰队其余部分的老旧和缓慢的无畏舰之外,这种设计毫无意义,因为她的速度将失去价值,她也不会军备和她的保护根本无法对付像纳尔逊这样的现代 16 英寸主炮战舰。

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是德国对敦刻尔克号的回应他们试图弥补Panzerschiff设计在速度、生存能力和动力装置方面的不足(Panzerschiff 的柴油发动机可靠并且在高速时会产生严重的振动),并使用了为Panzerschiff计划组装的大量材料(最重要的是,六个三联装 11 英寸(279 毫米)枪架,最初用于Panzerschiffe D 至 F)。[24]虽然比敦刻尔克号大得多,但格奈森瑙号s 也不适用于战线;除了装备不足之外,与数量众多的盟军战斗舰队的固定战斗在德国的战略需求中没有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这两艘德国战舰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依靠其最高速度(超过 32 节)来逃避盟军主力舰的注意。Gneisenau上,三座三联炮塔中的 9门 28.3 厘米 SK C/34炮本应被双炮塔中的 6门 38.1 厘米 SK C/34炮取代,这将纠正她的主要弱点,但工作被取消。

这些条约还允许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存的战列舰,包括高达 3,000 长吨(3,000 吨)的额外保护,以抵御鱼雷、高空轰炸和远程火炮。[25]在 1930 年代后期,意大利和日本海军选择了极其激进的重建:除了更换现有船只的动力装置外,他们还通过在船中或船尾增加额外的部分来延长船只。这有双重好处。额外的空间允许增加动力装置的尺寸,而额外的长度提高了速度/长度比,从而降低了船体的阻力。[26]结果,两国海军都实现了航速的显着提高;例如日本伊势从 23 节增加到 25 节(46 公里/小时;29 英里/小时),意大利的Conte di Cavour从 21 节增加到 27 节(39 到 50 公里/小时;24 到 31 英里/小时)。[27]法国、英国和美国采取了不那么激进的做法,在原来的船体内重建他们的船只;锅炉被转换为燃油或更换,在某些情况下发动机也是如此,但动力装置输出的增加通常被装甲、防空武器和其他设备的重量增加所抵消。[28]

欧洲战舰趋势的例外是日本,它拒绝签署第二次伦敦条约。为了在 18.1 英寸(460 毫米)炮、64,000 长吨(65,000 吨)排量的大和中提供高水平的保护和火力,它一反常态地选择了 27 节的中等速度

经过多次辩论,美国在北卡罗来纳州南达科他州确定了两个35,000吨级,速度也为 27 节由于条约限制,首先强调火力和保护,尽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代的航母相比,两者都实现了可观的速度提升,能够作为航母护航。美国签署了第二次伦敦条约,但由于意大利和日本拒绝采用,美国很快援引“自动扶梯条款”将主战舰口径从 14 英寸增加到 16 英寸。这使得北卡罗来纳的舰艇有些不平衡,其设计目的是抵抗它最初打算携带的 14 英寸火炮的炮弹,但在建造过程中被向上发射。南达科他州通过对 16 英寸枪械的防护证明纠正了这一问题。为了应对装甲重量的增加并保持在吨位限制内,南达科他级不得不使用更短的船体来减少所需保护区的长度,并通过安装比北卡罗来纳更强大的机械来进行补偿s,这使船只有些局促。平衡的 35,000 吨设计是通过结合高效轻型双减速齿轮机械实现的,该机械减少了装甲堡垒的长度和体积,以及倾斜的内部装甲带,在不增加整体装甲厚度的情况下增加了保护。在日本退出条约后,美国还利用条约的“自动扶梯条款”订购了 45,000 长吨(46,000 吨)、33 节(61 公里/小时;38 英里/小时)的爱荷华级。由于不受条约限制,爱荷华级拥有新的 16 英寸火炮,最大射程更大,引擎更强大,车体加长,在北卡罗来纳州南达科他州上空的速度明显更快s。

在放下[爱荷华级]之前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海军一直提倡以牺牲速度为代价的装甲和火力。即使在采用北卡罗来纳级的快速战列舰时,它也更喜欢两种替代设计中较慢的一种。机械设计的巨大而昂贵的改进已被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上增加的功率,而不是使非凡强大的机械(因此速度更高)变得实用。然而,美国海军生产的四艘最大战列舰只不过是之前的 27 节 35,000 吨级的 33 节版本。爱荷华州在保护南达科他州方面毫无进展s。主要的武器改进是更强大的 16 英寸火炮,加长了 5 口径。一万吨对于 6 节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费用。[29]

诺曼弗里德曼

二战设计[编辑]

英国战列舰Vanguard(左)和Howe(右)并排停泊——这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后服役的两艘战列舰,也是最后完工的战列舰之一

1938年,美国、英国和法国同意援引第二次伦敦条约的自动扶梯条款,允许他们建造高达4.5万吨的标准。[30]到那时,所有三个盟国都已经致力于新的 35,000 吨级设计:美国北卡罗来纳号(两艘)和南达科他州(四艘),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五艘)和法国黎塞留(计划中的四分之二,班里的最后一个,加斯科涅,对设计进行了很大的修改)。

英国和美国分别于 1939 年和 1940 年制定了按照新的 45,000 吨标准设计的后续班次。美国成功完成了预期的六个爱荷华级中的四个,但没有建造英国级;计划的四个单位中的两个在 1939 年夏天铺设,但由于生产炮塔和火炮的能力有限,两个都没有完成。他们将搭载九门 16 英寸(406 毫米)火炮,以 29 至 30 节(50 至 60 公里/小时)的速度,将比乔治五世国王级稍快。英国确实完成了一艘“紧急”设计的最后一艘战列舰,先锋号,改进的狮子设计可以使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型轻巡洋舰”“勇敢光荣”改装为航空母舰后拆除的 15 英寸(381 毫米)炮架。她的设计在战争期间进行了修改,以吸取其他船只损失的教训,她于 1946 年完成,速度与狮子号相似。

美国最后一艘战列舰设计是自 1922 年以来第一次完全不受条约限制。巨大的蒙大拿 战列舰代表了战列舰设计中“正常的美国实践”的回归,[31]具有强大的保护、强大的火力和适中的速度(28 节)。在 60,500 吨的标准下,它们接近了大和号的大小,它们在概念上很相似。其中五艘是订购的,但它们不适合快速航母特遣部队作战的需要,没有一艘被放下。

“快速战舰”类总结[编辑]

根据本文中使用的定义和/或当代用法,以下类型的军舰被认为是快速战列舰。该清单包括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的所有新建筑,以及一些重建;这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并非所有这些舰艇都以当代新建造标准来看速度特别快,但它们都比条约前时代建造并仍在服役的大量主力舰快得多。[32]所有速度均为设计速度,来自 Conway's;[33]这些速度在试验中经常被超过,尽管很少在使用中。

皇家海军[编辑]

美国海军[编辑]

日本帝国海军[编辑]

  • Kongō - 重建(30.5 节)。这些船最初被归类为战列巡洋舰,在 1929 年至 1931 年第一次重建后被重新归类为战列舰。[36]即使在 1930 年代后期进行了第二次重建之后,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准,他们的军备和保护仍然相对薄弱。[37]
  • 长门 - 已完成(26.5 节)。与日本设计不同的是,在 1934 年至 1936 年重建该级别时,速度降至 25 节(46 公里/小时;29 英里/小时)。[38]
  • 大和(27节)

德国海军[编辑]

  • Scharnhorst(也称为Gneisenau)(31 节)。这些船被正式命名为kleine Schlachtschiffe(“小型战舰”)。当代皇家海军称它们为“战列巡洋舰”,因为它们速度极快且装备薄弱。
  • 俾斯麦(30.8 节) [39]

法国海军[编辑]

意大利皇家海军[编辑]

参考文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