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俄罗斯历史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2002年纪念俄罗斯国家地位确立1140周年邮票上的俄罗斯千年纪念碑(1862年9月8日揭幕)

俄罗斯历史始于东斯拉夫人,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自称为是基辅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变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皇帝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进退失据,在俄国政局不稳、民心越发不安之下,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俄国临时政府和俄罗斯共和国政府。


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发动了政治变革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0年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帝俄苏俄的特点。

史前时期[编辑]

原始印欧人迁徙路线

俄罗斯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有学者[谁?]认为,俄国旧石器文化与西欧同时期文化有相似之处。

公元前,俄罗斯南部居住着原始印欧人斯基泰人科学家[谁?]在20世纪的伊帕托夫辛塔沙塔阿尔凯姆等地,发现与之相关的遗迹。

早期历史[编辑]

古代[编辑]

公元前8世纪后期,希腊商人随着贸易,将古典文明带到塔奈斯凡纳戈里亚等黑海一带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至前6世纪,博斯普鲁斯王国继承希腊殖民地,却不断受到以匈奴人阿瓦尔人为首的游牧民族攻击。

公元8世纪,可萨人统治里海黑海之间的伏尔加河下游盆地,他们以法律、宽容和四海一家的信念而闻名。可萨人成为波罗的海国家与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之间的商业纽带。可萨人还是拜占庭帝国的重要盟友,曾资助一系列针对阿拉伯哈里发的战争。公元8世纪,可萨人接纳犹太教

早期东斯拉夫人[编辑]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最初居住地,是白俄罗斯平斯克沼泽。东斯拉夫人沿两条线路──一条从基辅苏兹达尔穆罗姆,一支从波洛茨克大诺夫哥罗德罗斯托夫──来到日耳曼人西迁留下的空地,并逐渐在俄罗斯西部定居下来。从7世纪开始,东斯拉夫人逐渐成为俄罗斯西部人口最多的民族,并缓慢而和平地吸收当地使用芬兰-乌戈尔语的族群。

基辅罗斯(862年-1240年)[编辑]

西欧被称作“维京人”,而在东欧被称作“瓦良格人”的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北欧从事着海盗和商人的双重工作。9世纪中叶,他们开始沿着从波罗的海东部到黑海里海的水路探险。沿河居住的斯拉夫人经常雇佣这些人作保护者。根据俄罗斯编年史记载,一个名叫留里克的瓦兰吉人在860年左右被选举为大诺夫哥罗德的统治者,因而创建留里克王朝。后来,他的继任者将触角伸到南方并征服原先由可萨人统治的基辅

9世纪,第一个东斯拉夫人的国家──基辅罗斯第聂伯河谷成立。它控制斯堪的纳维亚拜占庭帝国之间经由伏尔霍夫河和第聂伯河进行的贸易路线。

据一些学者考证,“俄罗斯(Russia)”这个名称与罗斯拉根有关。至于“罗斯(Rus)”的含义,目前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词源来自斯拉夫语芬兰语,意即“桨手” 。

弗拉基米尔大帝在位期间,将基辅罗斯的东部边界拓展至乌拉尔山脉,西部则拓展至加里西亚普热梅希尔沃里尼亚,使基辅罗斯成为强国。弗拉基米尔大帝死后,波兰的波列斯瓦夫大帝以女婿恶棍斯维亚托波尔克的名义入侵基辅罗斯。智者雅罗斯拉夫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东西夹击波兰,压制波兰的扩张。智者雅罗斯拉夫在位时成功维持基辅罗斯的统一,但在他死后,罗斯开始分裂。

11世纪的基辅罗斯

智者雅罗斯拉夫死后,长子、次子、四子分别争位,基辅罗斯小分裂,最终由四子弗谢沃洛德再度统一,是为弗谢沃洛德一世。弗谢沃洛德之子红太阳莫诺马赫打败南俄草原的波洛韦茨人,消除突厥人对基辅罗斯的威胁。红太阳莫诺马赫死后,基辅罗斯大分裂,他的长孙伊贾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维奇曾统一大部分基辅罗斯,但被七叔尤里·多尔戈鲁基所败,基辅罗斯再度陷入动乱。1169年,尤里·多尔戈鲁基长子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联合十六个大公国的军队攻陷基辅,将首都迁移至弗拉基米尔,再度名义上统一基辅罗斯,但一年后再分裂。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死后,除了其弟大窝弗谢沃洛德能暂时稳定局势外,基辅罗斯长时间陷于动乱中。最后在长子西征中,基辅罗斯亡于拔都为首的蒙古侵略军。

蒙古入侵(1223年-1240年)[编辑]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

蒙古人的入侵加速罗斯的崩解。1223年,呈现分裂局面的南部各诸侯在迦勒迦河遭遇蒙古突击队,结果被彻底击败。[1]1237年至1238年,蒙古人烧毁弗拉基米尔(1238年2月4日)[2]和俄罗斯东北部几个大城市,在西蒂河击溃俄罗斯人[3],然后向西移动到波兰匈牙利。到那时,他们已经征服大部分的俄罗斯诸候。[4]只有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未被占领并继续在汉萨同盟的轨道上蓬勃发展。[5]

蒙古入侵对基辅罗斯领土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一些先进的城市文化几乎被完全摧毁。由于基辅、弗拉基米尔等旧的中心城市未曾从最初的攻击所造成的破坏中恢复,[6]莫斯科、[7]特维尔[7]下诺夫哥罗德[8]等新兴城市开始在蒙古统治之下的俄罗斯竞争霸业。虽然一支俄罗斯军队曾于1380年在库利科沃击败过金帐汗国[9]蒙古统治俄罗斯人居住地区,并索取俄罗斯诸候的进贡,仍然持续到1480年。[7]

1240年,拔都攻陷基辅,基辅罗斯实际灭亡,但当时基辅罗斯各大公尚存,当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加利西亚的丹尼尔分别占据基辅罗斯的北方及西方,不服从蒙古人的统治。因此拔都控制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傀儡,作为稳定罗斯诸公的手段。拔都出兵攻击东欧各国,以及消灭剩余的罗斯独立势力。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坚持抗战,先后于涅瓦河之战打败瑞典军队,于楚德湖战役大败条顿骑士团,保留唯一一个罗斯独立国家。

金帐汗国(1240年-1480年)[编辑]

1242年,拔都成立金帐汗国,开始蒙古人对罗斯长达两百年的统治。1246年,罗斯各公都对金帐汗称臣,但涅夫斯基的领地保留独立地位,仅名义上称臣。1252年,由于涅夫斯基整合东北罗斯地区的庞大领地,拔都因此派撒里答进攻涅夫斯基的领地并统合之,但蒙军于沃尔霍夫河之战中被撃溃。1255年,拔都去世,双方重新和好,确立诺夫哥罗德大公为独立君主的事实,相对的,大公亦需要向大汗纳税,以换取大汗的支持。

罗斯-鞑靼关系[编辑]

俄罗斯人被蒙古人打败后,被分割为三部分:西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南方的乌克兰及中、东北部森林区的罗斯公国。其中诺夫哥罗德独立,但是要缴纳重税;乌克兰被金帐汗直接管理;俄罗斯公国需定期到萨莱可汗大帐叩头领取汗敕,缴税和提供兵源,是严格的封臣关系。

俄罗斯法理上没有自己的政府,其最高统治者是蒙古大汗。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蒙古大汗实际上干预俄罗斯和钦察汗国的事务。蒙古人是间接统治,因为俄罗斯未统一,政治上维持分裂状态。如派人治理,耗时费力。在征税上最初派八思哈,后来改为任命一位弗拉基米尔大公,全体公国都要服从,这是俄罗斯在政治上联合起来的最早尝试,使大公听从莫斯科公国,汗使王公听命于他们所爱戴的大公。使罗斯统一位全俄罗斯大公,随着金帐汗控制越来越松,莫斯科在1378年打了一次胜仗,但是在1382年受到脱脱迷失入侵,再过100年,罗斯独立。俄罗斯在别儿迪别分裂为东俄与西俄,出现两个俄国是因为立陶宛的入侵,金帐汗无力干涉。俄罗斯后来再分裂出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在蒙古征服后反省失败,认为分权,分裂是最大错误,正是基辅罗斯分权分裂因此一蹶不振,因此只有中央集权才能令自己强大,因此后来的莫斯科公国专制独裁,一方面是蒙古,另一方面是东罗马帝国的传统,查士丁尼法典提出君权神授,皇帝是代表上帝管理世界,没有比皇帝更重要,巧的是蒙古人也认为可汗的权力由上天授予,不容分割,因此俄罗斯日后行共和民主制,民主形式和西方差异极大。

另一方面,俄罗斯长期和蒙古人交往,学习他们的外交礼节,当他们扩张到西伯利亚卫拉特,漠北蒙古,自称白可汗。另一方面,在君王面前俯身是蒙古人的习俗,后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传统。

在蒙古入侵前,基辅罗斯的市民有权在市民大会(维契)上对国家事务发言,贵族也有若干自主权。王权、教权与民权这三者是平等的。基辅罗斯时代,农民迁徙自由,在16世纪,农业危机,限制活动权,逐渐形成农奴制。在1649年法典,把农奴变成永久制。贵族原本亦有若干自由,贵族如不满意王侯,也可脱离关系,另觅王侯效力。莫斯科公国时间,王权提升,二者要无条件服从大公。为之效劳,并受严格控制,连昔日独立的王公贵族也变成沙皇的奴仆。市民大会成为叛逆的同义词。可汗的律令提高大公的威严。俄罗斯的大公是由可汗册封的,如果国内反抗,他们可随时请求可汗支持,市民大会在可汗与大公活动下完了。可汗的册封是有法律效力的,也可抑制贵族活动,使他们成为臣下。

在军事上,在彼得大帝改革军制前,俄罗斯人是使用蒙古人的军制,口袋战术,大范围围剿也是蒙古人的遗产。在莫斯科公国时期,按照蒙古军制分为五个军团:中军(俄罗斯称为大军团),左翼,右翼,前卫,殿军。各单位俄文是polki。俄罗斯人原本不重视骑兵,后来莫斯科公国每一位大公的遗嘱是重视马政。基辅时代,俄罗斯由王室侍卫,民团长统领的城市军人组成,行动不一,联而不合。而且农民不参加动员。莫斯科时代,军队只由大公指挥。

经济上,蒙古人对城市大破坏,另一方面,蒙古人不断征收工匠,使俄罗斯手工业落后。使人有回归农村的意思,在基辅时代,农民不用服劳役。地主在国有土地上的才要交税。农民在1391年被大主教普塞林君士坦丁堡僧院的训练中称为基督徒。农民劳作的土地四种:教会土地,黑地(征税国有土地),大公土地,服役贵族土地。教会土地免税,农民只有对教会的义务。其地农民一律免税,在蒙古时代,农民活动自由。十六世纪,农业危机加深,大量土地作为贵族采邑,为解决人力问题,开始限制活动,农奴制开始。蒙古人的户籍制度人头税制度使俄罗斯人有初步财政概念,蒙古人那套摊派税款制度在俄罗斯确定下来,以索哈为一征税单位保留至17世纪,这制度也要提供驿站所须。

莫斯科公国(1283年-1547年)[编辑]

莫斯科大公国的崛起[编辑]

莫斯科在斯拉夫语是潮湿的意思,因为是被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奥卡河,包围的一块森林及空地。最早在1147年提及,建城者是尤里·多尔戈鲁基。最初是一座小木城,后来受蒙古军破坏。

莫斯科的兴起是建基于封地制度。俄罗斯因为缺乏长子继承制,造成地方主义强烈,被敌人各个击破。莫斯科起初范围不超过500平方里,在重要性上,比基辅与洛夫哥罗德低得多。是阿历山大·涅夫斯基儿子丹尼尔的封地。早期的莫斯科无足轻重。直到伊凡一世才开始发展,伊凡一世,获得为金帐汗国征税的权利,并获取诺夫哥罗德作为领地,从此莫斯科在各公国中拥有更大的特权。克柳切夫斯基说,莫斯科用五种手段扩大版图:用金钱收买,武力建立威信,远交近攻,帮助弱小公国作战后大肆索取土地,强制人民开垦森林区。伊凡一世时期,另一件大事是俄罗斯主教在1328年移到莫斯科,从此只剩下特维尔和莫斯科争夺领导权。莫斯科乘乱发展,当时金帐汗国别札尼别死,有三子,别儿迪别即位是弑父,另外二兄弟不服,改宗基督教引发叛乱。

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更公然从金帐汗国独立,并于库里科沃之战大败金帐汗马麦蒙古、波兰、立陶宛联军,成功从汗国独立。但很快便于于1383年被脱脱迷失再度征服。但由于脱脱迷失出兵入侵盟邦帖木儿帝国并且大败,一度被他自己统一的金帐汗国开始全面崩溃。1382年脱脱迷失入侵莫斯科,重新控制俄罗斯将近100年。但总的来说,蒙古一直都在衰弱。1395年,帖木儿入侵金帐汗国,俄罗斯的独立进程加速。

大公瓦西里二世在金帐汗国被帖木儿入侵后的大混乱时期乘机扩张。在1448年,瓦西里二世擅自废立全罗斯主教,无视君士坦丁堡牧首,标志开始由世俗王权控制教会。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伊凡三世迎娶其公主后认为有继承东罗马帝国的权利,自诩为“第三罗马”。1474年,阿黑麻汗命令他交纳贡赋,并派来使者哈拉库楚姆。1476年,阿黑麻又派来使者,命伊凡三世前往汗国。伊凡三世拒绝了。1480年,金帐汗前往乌格拉河,和莫斯科对峙,金帐汗先退,莫斯科大公国永久停止向金帐汗纳贡。至此莫斯科公国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阿黑麻也在1503年被杀。

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编辑]

莫斯科建于1147年,原本是一处小城,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

伊凡三世(大帝)[编辑]

伊凡三世

伊凡三世时期,莫斯科统一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俄罗斯公国,这几个公国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们多次征服过并向莫斯科公国臣服。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信仰罗马正教会的莫斯科公国有了新的际遇。伊凡三世迎娶亡国的东罗马帝国公主给了他非常好的机会,之后,他自诩为“第三罗马”认为莫斯科大公国继承东罗马帝国。

金帐汗国不久由于内斗而分裂成几个小汗国,伊凡三世从于是停止对金帐汗国的纳贡,从而结束两个半世纪的蒙古人统治。

伊凡三世并没有称帝,后世俄罗斯学者的推崇,加上了“杰出的君主”,在翻译时为了彰显霸气以及才译作“大帝”。

伊凡四世[编辑]

伊凡四世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蒙古鞑靼的统治,在金帐汗国手中成功夺取大量领土以后,便宣称为它的继承者,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沙皇国(1547年-1721年)[编辑]

伊凡四世(雷帝)[编辑]

在1547-1552年的远征中灭亡喀山汗国,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吞并,然后又吞并诺盖人巴什基尔人,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俄罗斯人与蒙古人的实力消长。而且,攻灭喀山汗国,为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扫平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亚汗国也臣服于伊凡并于17世纪被占领。1572年粉碎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之鞭”的克里米亚汗国对莫斯科的围攻。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处于鼎盛时期,前进侵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欧,而粉碎克里米亚汗国有如给奥斯曼土耳其的迎头痛击,挫败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俄罗斯及东欧的企图。

伊凡四世开始正式自称为“沙皇”,国家也改俄罗斯沙皇国(Царство Русское/Tsarstvo Russkoye,沙俄),意味着沙俄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伊凡四世本人推出多项改革,进行中央集权,确保国家为沙皇所有。大公头衔仅授与沙皇子女,且禁止世袭。采邑封臣仅名义上拥有封地,并不能对封地行使任何权力,但允许保留军队及臣下,由沙皇给予补给及授以军衔。而征召封臣兵力作战时,封臣须提供全部兵力,按身份所对应的军衔参战,沙皇居首,以下为各公爵、伯爵等,杜绝贵族模仿基辅罗斯各大公分裂国家的可能性。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在伊凡四世的授意下,向西伯利亚拓展,沙皇成为俄罗斯唯一的君主。但由于伊凡四世精神长期不稳定,因此对人民多有侵暴掠杀,导致以沙皇为首的政府进行恐怖统治,俄国从此进入极权统治的时代。

空位时期[编辑]

1591年,俄罗斯沙皇费多尔一世的同父异母兄弟、有王位继承权的德米特里被人杀。1598年费奥多尔一世去世后,留里克王朝绝嗣,统治俄罗斯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从此覆灭。

1604年,一个自称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现,并且得到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东诺夫的儿子费多尔二世被杀,季米特里即位,史称“伪沙皇季米特里”或“伪季米特里”。

由于采取亲波兰的政策,伪季米特里触怒俄罗斯大贵族。在大贵族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领下,伪季米特里被杀,舒伊斯基即位,号称瓦西里四世(1606—1610)。也因此,令波兰立陶宛联邦入侵,最终爆发波兰-莫斯科战争(1605年–1618年)令俄国受到重创。

1607年,另一个伪季米特里出现,再次得到波兰的支持。1610年,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俘。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让自己的儿子弗瓦迪斯拉夫继承俄罗斯皇位,后来又改变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罗斯沙皇。但是波兰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罗斯贵族们召集的军队驱逐。

梁赞公爵普罗科比·彼得罗维奇·利亚普诺夫以留里克王朝后裔身份号召俄罗斯人抵抗波兰侵略,召开全俄缙绅会议。在梁赞组成临时政府,并邀请在下诺夫哥罗德抵抗瑞典侵略的苏兹达尔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扎尔斯基担任联军指挥官,而且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斯科平·舒姆斯基成功在西南方向抵挡波兰翼骑兵攻入梁赞,波兰的攻势才第一次被阻止。但舒姆斯基被打算投降波兰的堂弟迈克尔毒杀,砍下其头并送交波兰人。但因波扎尔斯基为首将领的活跃,拯救俄罗斯。利亚普诺夫于1611年病死,是最后一位留里克王朝直系的领导者,波扎尔斯基等人推举大主教费奥多尔·尼基季奇·罗曼诺夫为领导人。并以俄国庞大的人口作为资本,进行消耗战。波扎尔斯基与库兹马·米宁联合,从波兰名将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夺回莫斯科,标志俄军开始反攻。 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罗曼诺夫王朝[编辑]

1605年,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罗曼诺夫王朝成立后,便继续将波兰军队赶出俄国,1617年底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大帝合作,瑞典归还英格里亚以南的俄罗斯领土,双方共同约定攻击波兰立陶宛联邦。但波兰整军动员后再度攻回,于1618年莫斯科围城战,波兰军18万军队再度围困莫斯科,但无法再度攻下,从此波兰无法再度攻入莫斯科周边地区。因三十年战争爆发,波兰回军本国。但古斯塔夫二世登陆并攻陷什切青,深入波兰立陶宛核心地区,接连发动第四次波瑞战争第五次波瑞战争第六次波瑞战争。迫使波兰同意阿尔特马克条约,割让除陶格夫匹尔斯外的一切利沃尼亚地区,瑞典帝国至此崛起。米哈伊尔一世亦发动斯摩棱斯克战争作为对古斯塔夫二世的支援,但却无法战胜波兰立陶宛,因此停战。古斯塔夫二世一生未曾背弃与米哈伊尔一世的盟约,从波兰军队手中拯救了俄罗斯。1632年11月6日,古斯塔夫二世于吕岑会战战死,但因他的帮助,俄罗斯在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时期终于成功收复西部失土。

俄罗斯帝国(1721年-1917年)[编辑]

彼得大帝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尼古拉一世 (俄国)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保罗一世 (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 (俄国)伊丽莎白 (俄罗斯女皇)伊凡六世安娜 (俄罗斯女皇)彼得二世 (俄国)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大帝)[编辑]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大帝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与瑞典的北方战争胜利后,彼得一世正式称皇帝(Император),并宣布成立俄罗斯帝国。但在俄国民间与各国仍一直习惯把俄罗斯皇帝都俗称为沙皇(Царь)。

到了彼得统治的末期,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彼得大帝于1725年去世,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继承状态。

统治帝国(1725年-1825年)[编辑]

彼得一世的继任者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8年),然而她只是强势高级官员集团下的一个傀儡而已。接下来由他未成年的孙子短暂接任(彼得二世,1728年-1730年),然后再由他的侄女,也就是皇帝伊凡五世的女儿安娜(1730年-1740年)即位。1741年,彼得的女儿伊丽莎白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军团的协助下夺得伊凡六世的王位。她在位二十年,其主要政绩是建立莫斯科大学和废除死刑一段时间,但叛国罪例外。

伊丽莎白的外甥彼得三世因伊丽莎白女皇无嗣,于1742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是为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于他对腓特烈大帝的崇拜,于刚即位时便停止了于俄罗斯有利的七年战争,与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这个行为被称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让普鲁士起死回生,逃过一劫。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却反过来命令年前攻占普鲁士首都柏林的将领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彼得三世本人甚至表示过在腓特烈麾下作战的愿望。

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东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7月17日,被废位的彼得三世被毒死(有一说是缢死),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

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鞑靼人则终止与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关系,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并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后,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在西部,俄国则趁着波兰立陶宛联邦衰败日虚之际,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

1796年女沙皇叶卡捷琳娜殁后,她与彼得三世的儿子保罗登基为沙皇保罗一世。因为保罗一世的相貌与性格极端酷似其父彼得三世,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对派暗杀(被人用枕头闷死),沙皇之位由叶卡捷琳娜亲自抚养的长孙亚历山大一世(保罗一世的长子)继承。

19世纪初期的法国在欧洲相当强大。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是位出色的领袖,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拿破仑占领几乎整个欧洲,并渴求统治全世界。为争夺欧洲霸权,拿破仑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而俄国拒绝参加大陆封锁,这使得俄法矛盾日益尖锐。

1812年,俄国与法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6月,50万法军在拿破仑的率领之下进逼俄国边境。而俄国的军队则沿着边境线拉得过长。在进攻路线上,拿破仑集结共计60万人的军队。因此,俄军被迫采取战略性撤退转移,在撤退中,他们仍然勇敢地保护着每一座城市。

8月,67岁的米哈伊尔·库图佐夫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一位著名的统帅,勇敢的军人。他的名字与许多场胜利联系在一起。库图佐夫继续指挥俄军后撤。1812年9月7日,俄军撤退到莫斯科郊区,在博罗季诺村附近同拿破仑军队决战。在这次战役中,俄军歼敌近半,拿破仑的军事优势大为削弱,战争的主动权也因此转移到俄军方面。

俄罗斯经历着那段艰难的岁月。法军到处抢劫,肆意破坏城市和农村,侵占俄罗斯大片的领土。当年秋天,法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在无后备力量补充的情况下,为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库图佐夫于9月13日命令俄军撤离首都莫斯科。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莫斯科居民也随同撤离。次日,法军进入空无一人的莫斯科城,当晚大火烧遍全城。

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莫斯科待了35天。他期待着俄罗斯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前来求和,然而这一幕并没有出现。俄军撤离莫斯科后,在博罗季诺村附近展开运动战,阻挡法军向南的去路,并从侧面威胁法军,切断其同后方的联系,同时补充军队,准备反攻。法军处于四面受敌,弹尽粮绝的境地。同时,俄国军队和游击队昼夜打击法军。莫斯科城内也时而出现火灾,法军的兵力受到折损。时近严冬,拿破仑为南下寻找粮食和温暖的住所,被迫于10月19日放弃莫斯科。在撤退途中,法军在小雅罗斯拉维茨与俄军遭遇,转而沿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

俄国军队和游击队在整个东欧平原中欧平原上乘胜追击。12月底拿破仑逃回巴黎,此时追随他的残部只剩下3万人。

席卷整个欧洲,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军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遭遇败绩,而俄国为整个欧洲挽回败势。181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皇帝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进入巴黎,并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从此,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俄国赢得这场战争,俄国人民为了将祖国解救出来纷纷参加这场战争,因此俄罗斯人称这场战争为卫国战争。整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来保护他们的祖国——不论男人女人,农民贵族,穷人富人。

为纪念1812年战胜拿破仑,在首都莫斯科修建一条非常美丽的马路,取名为库图佐夫大街。马路上矗立着库图佐夫的塑像和博物馆,以献给1812年卫国战争。

帝国末路[编辑]

1825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殁后无男嗣,次弟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三弟尼古拉一世被立为俄国皇帝。在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农奴获得了从事商业,和从一个地主的属地迁徙到另一个地主属地的自由。农奴比例降到了35%。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因为农奴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在1861年被彻底废除。

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着手国内改革,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1867年4月9日,以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的革命运动继续用铁腕手段进行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抬头,屡次试图刺杀沙皇。对外方面,亚历山大二世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条约。1877年—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被民意党(人民意志党)成员炸死。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在他发生意外的地方建造了著名的滴血救世主教堂。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没有国内战争且和平稳定,是俄罗斯帝国后期最繁荣的时期,被誉为和平缔造者。

1894年,尼古拉二世即位。1900年,镇压义和团之后,尼古拉二世派军参与八国联军,入侵大清顺天府,占领满洲,并在朝鲜半岛和满洲与日本争夺权益,导致1904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圣彼得堡发生“血腥星期日”事件,1905年革命就此爆发。之后虽因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半岛问题。

1914年,尼古拉二世带领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况不利,德国及奥匈帝国很快反攻占领俄属波兰至1917年德军已攻至白俄中部及波罗的海地区,以及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当时,因皇太子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尼古拉二世的多数时间隐居在圣彼得堡的沙皇村和黑海,与家人待在一起。由于皇后宠信“颠僧”拉斯普京,有秽乱后宫之嫌,引起年轻贵族和军官团的不满,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军人、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拉斯普京在1916年末被俄罗斯贵族合谋刺死。

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私底下协助列宁从瑞士穿过德国领土,经芬兰回国,让其发动革命,以使俄国退出战争。3月,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是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

俄国临时政府[编辑]

二月革命后,由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控制,组成俄罗斯临时政府,并在1917年3月组成俄罗斯共和国。此政府受到原支持皇帝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走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为反苏维埃武装叛乱的领袖。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

十月革命[编辑]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首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爆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共和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基础。

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前沙皇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红军领至一废弃教室内,士兵架起机关枪瞄他们全家集体处决。事后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藏在叶卡捷琳堡地区的一个废弃洞穴中弃尸。

俄国内战[编辑]

1918年到1922年在崩溃的沙俄帝国境内发生俄国内战,部分战事还蔓延到蒙古和波斯。在苏联被称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溃,布尔什维克成立苏维埃政府,和德国停战。1918年3月6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此举激怒苏联国内和国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势力。温斯顿·丘吉尔就曾经说必须把布尔什维克“扼杀在摇篮里”。

主要战斗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白军和波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内战期间约有5万中国人参加红军。

苏联(1917年-1991年)[编辑]

列宁与斯大林

俄历1917年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吸收其他小国家成为加盟国,定国名为苏联。建政初期发生红军白军之间的内战,红军胜利。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实行独裁统治。此外,苏联的历届最高领导人还有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苏联在50-70年代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冷战。90年代,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政权于1991年解体。

苏联创立[编辑]

1917年至1991年之间的俄罗斯历史被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历史或苏联历史。这个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而结成的联盟,由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于1922年12月倡议成立。当时联盟共有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4年通过的宪法在村、工厂和城市建立起一系列的苏维埃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联盟政府。这个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是全联盟苏维埃议会。但当议会开始显露出至高无上的权力时,莫斯科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逐渐对议会展开实际控制。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编辑]

战时共产主义苏联在1918年至1921年国内战争时期推出的一项经济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时期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城镇和军队的粮食与武器供应。该政策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于1918年6月颁布实施,1921年3月21日被列宁新经济政策取代。

新经济政策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1921年3月21日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旨在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此项政策亦在工业领域进行延伸。[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编辑]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在1939年以前,苏联一直都是强烈反对纳粹德国而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与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作斗争的共和主义者。然而1938年,德国与欧洲列强签署《慕尼黑协定》,据此德国与波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同时,由于西方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德国向东扩张的意图昭然若揭。苏联对此十分担忧,因此改变其对外政策。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东欧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9月17日,苏军入侵波兰,12天后与德军会合。11月30日,苏联对芬兰发动冬季战争。战争以苏联获胜而告终,芬兰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但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条约是极其脆弱的。1941年6月22日,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军队入侵苏联。到11月,德军占领乌克兰,开始列宁格勒战役并威胁占领莫斯科

然而,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一决定性的胜利扭转整个二战的局势,失利的德军无力维持对苏联的进攻,苏军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到1943年末,苏联红军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攻,收复乌克兰。到1944年末,战争前线已推进至1939年苏联国境处。1945年5月,苏军长趋直入攻占柏林,德国战败。

虽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但战争共造成2700万苏联人死亡,大量建筑被毁,经济受到重创。

冷战[编辑]

盟军的合作赢得战争,也就顺理成章地应该成为战后重建与安全的基础。然而,真正占据战后国际社会的却是苏联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争,也就是充满意识形态对撞的冷战

冷战始于1945年夏季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与哈利·S·杜鲁门之间的争论。俄罗斯在过去的150年间受到三次来自欧洲的侵犯: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斯大林的目标是在德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缓冲区。杜鲁门则指则斯大林背叛雅尔塔会议协定。在苏联红军占领东欧后,斯大林开始布署秘密进行原子弹计划

1949年4月,美国倡议建立旨在西方国家共同防卫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作为回应,苏联于1955年建立华沙条约组织。随后,两个组织的对抗逐渐显露出全球性的特征,特别是1949年之后苏联原子弹成功爆炸结束美国的核垄断和帮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政权。

苏联外交政策的重点是增强国家安全和维持在东欧的霸权,先后直接参与匈牙利十月事件布拉格之春事件,并支持1980年代初波兰对团结工联的镇压。

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美苏关系急剧恶化。但到198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开始解冻。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冷战宣告结束。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代[编辑]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他的亲密追随者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在权力斗争中出局,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继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发表一个揭露斯大林暴行和反对其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此举拉开去斯大林化的序幕并巩固赫鲁晓夫的地位。随着秘密报告细节的公开,赫鲁晓夫加快大范围的改革步伐。他不再尊崇斯大林重视重工业的观点,转而增加生活日用品和住房的供应并鼓励农业生产。虽然电器、衣服以及其它耐用消费品还是短缺,但新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司法系统仍处于苏共的完全控制之下,但逐渐取代以往的警察专政,知识分子也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自由。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苏联太空船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剥夺一切权力,理由是他必须为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和加深中苏破裂在内的一系列错误决定负责。在经历短暂的集体领导后,经验丰富的官僚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的职位,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初露[编辑]

鲍里斯·叶利钦

虽然俄罗斯人在联盟内占据着主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就因此而受益。在联盟内,俄罗斯甚至不能与其它加盟共和国一样拥有克格勃工会组织、科学院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俄罗斯在联盟内占据主导,一旦拥有这些组织,势必对联盟权力产生威胁。

1980年代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隐然显露出与苏联的竞争,但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未予重视。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抱怨由于长期支援其它加盟共和国,因此造成俄罗斯日趋贫困。主张俄罗斯继续留在联盟内的人与主张俄罗斯独立的人关系也日渐紧张。

这一紧张关系同样在戈尔巴乔夫和鲍里斯·叶利钦之间存在。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叶利钦于1987年被戈尔巴乔夫排挤出苏联政权,他总以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民主人士自居。1990年5月,叶利钦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选举中获胜,成为俄罗斯第一位民选总统。此后,他又推动立法,规定俄罗斯法律效力要高于苏联法律,并扣交三分之二的财政预算。

联盟解体[编辑]

早从1989年开始,苏联由于改革失利与严重的通货膨胀,开始对下层人民实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在煤矿矿区造成严重的消费品短缺,导致长期受压迫的煤矿工人进行大罢工[11]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亦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见此,均有意效法,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当时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三天便宣告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让下属各党组织自寻出路。很多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自行解散,或更改党名为“人民党”或“社会民主党”等,苏联共产党就此正式解体。

8·19政变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要求独立的主张。

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白俄罗斯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旧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并加入独联体,苏联在此时已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苏联国旗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就是俄罗斯国旗。第二天(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

俄罗斯联邦(1991年-)[编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定国名为“俄罗斯联邦”,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半总统制

叶利钦为首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为第二任总统,第三任总统由梅德韦杰夫担任,而普京则担任俄罗斯总理。2012年普京再次担任总统(第四任),而梅德韦杰夫则改任总理。俄罗斯联邦加强与西方的合作,但车臣等内部分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开始恶化,俄罗斯遭到经济制裁,并被G7 冻结会籍。2022年俄国宣称要“保卫国家生存安全”,大规模入侵乌克兰,使俄国与西方的关系降到谷底。

注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