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鄂图曼帝国的分裂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系列条目
鄂图曼帝国历史
Coat of Arms of the Ottoman Empire
崛起 (1299–1453)
大空位期 (1402–1413)
扩张 (1453–1566)
转型 (1566–1703)
苏丹女权时期
科普鲁律时期 (1656–1703)
滞止 (1703–1789)
郁金香时期 (1718–1730)
衰落 (1789–1908)
坦志麦特时期 (1839–1876)
一次立宪时期
解体 (1908–1922)
二次立宪时期
分裂
Portal-puzzle.svg 鄂图曼帝国主题
根据色佛尔条约,协约国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情况

鄂图曼帝国的分裂又称为奥斯曼解体是一件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政治事件,被鄂图曼帝国苏丹统治的大片领土及人口被列强瓜分及分裂为多个新的国家[1]

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协约国的各国具有不同的战后意图,各自订立了许多双边及三边协议[2],但协约国在战争早期已经开始计划瓜分奥斯曼帝国[3]。1919年11月,英国及法国军队占领君士坦丁堡(占领伊斯坦堡),奥斯曼帝国随即崩溃,并于1920年与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4]。但条约被认可之前,土耳其独立战争就迫使了协约国重返谈判桌。协约国与大国民议会于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5],以替代《色佛尔条约》及解决领土纷争。尚未解决的纷争则在后来由国际联盟商讨。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形成了现今的阿拉伯世界土耳其共和国。国际联盟允许法国托管叙利亚黎巴嫩,又允许英国托管美索不达米亚(现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后来分为巴勒斯坦外约旦)。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阿拉伯半岛领地成为现今沙地阿拉伯也门的一部分[6][7]

概述[编辑]

奥斯曼帝国曾经是地缘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上具有领先地位的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导致西方国家在中东的影响力增强,如英国、法国。土耳其国民运动最先抵抗这些影响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抵抗力扩散到整个中东。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签订了多个秘密协议,计划瓜分奥斯曼帝国。赛克斯-皮科协定协议由英国及法国划分中东东部(又称大叙利亚[8]贝尔福宣言鼓吹锡安主义运动推动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9],那里是古以色列王国的所在地,但在当时,那里的人口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俄罗斯帝国亦与三国协约签订有关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战时协议[10],但在俄国革命爆发后,俄国并没有实际参与瓜分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地区[编辑]

色佛尔条约》承认中东的新国际联盟托管地、也门的独立以及英国对塞浦路斯的主权[11]

法属托管地[编辑]

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受保护国(名义上是国际联盟托管地[12],基督徒聚居的海岸分裂成黎巴嫩

黎巴嫩托管地[编辑]

法国划分了一个叫大黎巴嫩的地区[13],这是现今黎巴嫩的雏形。大黎巴嫩始自1920年9月1日至1926年5月23日。法国开拓累范特的大片地区[14],为马龙派基督教徒创立一个“安全港口”。1943年,马龙派教徒得到自治权,并在独立的黎巴嫩里站稳阵脚。

法国以马龙派的名义干预黎巴嫩始于奥斯曼帝国的协约,那些协约在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订立。1866年,优素福·贝伊·卡拉姆领导一批马龙派教徒在黎巴嫩山起义[15],一批法国海军支援他们,在苏丹的宫廷对抗达活特的政府军,后来又护送卡拉姆到安全地区。

叙利亚托管地[编辑]

赛克斯-皮科协定允许法国占据现今的叙利亚地区。1923年,法国正式托管叙利亚直到1943年,叙利亚宣布独立[16]

英属托管地[编辑]

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

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均成为英属托管地。谢里夫侯赛因的儿子费萨尔成为伊拉克国王[17]。巴勒斯坦被一分为二,东半部即是外约旦,由谢里夫侯赛因的另一名儿子阿卜杜拉统治[18],西半部直接由英国管治,境内的犹太人受英国保护。阿拉伯半岛的其他部分则交由英国的盟友伊本·沙特管治,他在1932年创立沙特阿拉伯王国[19]

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编辑]

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属于国际联盟的第一等托管地,直到1932年伊拉克王国成立[20]

摩苏尔事件[编辑]

1920年代,英国土耳其对前奥斯曼帝国的摩苏尔的统治权爆发争议。在1923年所签订的《洛桑条约》下,摩苏尔划归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但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宣称摩苏尔曾经是土耳其的心脏地区[21]。由三人组成的国际联盟委员会于1924年抵达摩苏尔进行调查。1925年,委员会建议摩苏尔应纳入伊拉克,由英国托管25年,以确保库尔德人的自主权[22]。土耳其不承认这个决定。1926年6月5日,英国、伊拉克及土耳其签订协议,决定跟随国际联盟的决定。摩苏尔纳入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直到伊拉克在费萨尔的努力下于1932年独立,英国则可保留其军事基地及在伊拉克运输军队的权力。

巴勒斯坦托管地[编辑]

在战时,英国就巴勒斯坦的去向作出了三个互相矛盾的承诺。英国透过联络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承诺,一个覆盖中东阿拉伯大部分地区的联合国家即将会取得独立,以换取阿拉伯对英军的支持。而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又承诺会促成一个犹太人的国度。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则同意哈希姆家族将可获得区内的统治权,以换取他们支持阿拉伯起义[23]

劳伦斯有份策划的阿拉伯起义,结果艾伦比将军领导的英军于1917年击败奥斯曼帝国军,并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24]

巴黎和会筹组的国际联盟准许英国接管巴勒斯坦,前英国内阁邮政总局局长赫伯特·塞缪尔被任命为首位巴勒斯坦的高级专员[25]。1920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圣雷莫会议,巴勒斯坦交由英国托管[26]。1923年,英国转让部分戈兰高地法属叙利亚托管地以换取麦图拉地区[27]

独立运动[编辑]

奥斯曼帝国覆亡后,阿拉伯人在大马士革宣布独立,但他们在经济及军事上的实力太弱,英国及法国很快就重新控制局面。

在1920至1930年代,伊拉克、叙利亚及埃及都走向独立,尽管英国及法国人并没有离开这些地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及锡安主义两个对立阵营营造了一个让英国无法解决的状况。德国阿道夫·希特勒的冒起推动锡安主义者迫切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

安那托利亚[编辑]

基于一些战时承诺、军事行动、秘密协议及条约,俄国、英国、意大利、希腊、亚美尼亚及土耳其人都企图得到安那托利亚

俄国[编辑]

1915年3月,沙俄外交大臣谢尔盖·萨宗诺夫向英国外使乔治·布坎南及法国外使毛里斯·巴列奥洛格表示,俄国最后一个领土要求是希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西岸以及色雷斯南部到密底一线一带”及“博斯普鲁斯海峡、萨卡里亚河部分属于亚洲的海岸以及伊兹密尔湾的其中一点”[28]。这些文件曾刊载在1917年11月的俄国报章《消息报》上[29]。不过,俄国革命的爆发让这些计划告吹。

英国[编辑]

英国希望能够控制马尔马拉海海峡,英国与法国于1918年11月13日占领了伊斯坦堡。在土耳其独立战争结束及《洛桑条约》签订后,军队才撤出伊斯坦堡。

意大利[编辑]

1917年,法国、意大利及英国签署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内提到,意大利将可接收安那托利亚的西南部,包括伊兹密尔,除了阿达纳地区。不过在1919年,希腊总理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巴黎和会获得准许,得以占领伊兹密尔而无视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

法国[编辑]

1916年秘密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里声明,法国可获取哈塔伊黎巴嫩、叙利亚及安那托利亚东南部分地区。1917年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又将阿达纳地区分给法国。

法国军队在1916至1921年间占据著安那托利亚部分地区,包括煤矿、铁路、宗古尔达克及卡拿丹那斯埃雷利的黑海港口、伊斯坦堡(与英国共同占领)以及色雷斯东部的乌松科普鲁及奇里乞亚地区。在《安卡拉条约》、《穆丹雅停战协定》及《洛桑条约》签订后,法国放弃了这些地区。

希腊[编辑]

巴黎和会建议界定的希腊。
据色佛尔条约希腊分得的土地。

特别是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协约国代表向希腊保证,如希腊能在战事里站在协约国一方,希腊可从中得益。希腊将可获得色雷斯东部、印布洛斯岛忒涅多斯岛以及伊兹密尔周边的安那托利亚西部地区。

1917年5月,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流亡海外,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返回雅典并与协约国结盟。希腊军队在边境开始对保加利亚采取行动。同年,法国、意大利及英国签署的圣让德莫里耶讷协定伊兹密尔分给意大利。

1918年召开的巴黎和会,韦尼泽洛斯根据战时协议希望能游说各国让希腊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实现伟大理想,包括在伊庇鲁斯北部、色雷斯(包括君士坦丁堡)及小亚细亚建立一个庞大的希腊社区。1919年,虽然面对意大利的反对,但希腊仍能获得巴黎和会允许占领伊兹密尔

西南高加索共和国[编辑]

穆兹罗斯停战协定规定,奥斯曼军队须退回1878年《柏林条约》所规定的边界,后来西南高加索共和国在1918年成立,由皮尔奥卢·法赫尔丁·贝伊(Piroğlu Fahreddin Bey)领导的临时政府管治,总部设在卡尔斯

其后西南高加索共和国与格鲁吉亚及亚美尼亚爆发战争,英国高级军官萨默塞特·高霍-卡索普于1919年4月19日占领卡尔斯,废除议会并逮捕30名政府官员,又将卡尔斯交给亚美尼亚管治。

亚美尼亚[编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亚美尼亚人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后来成为共和国,而亚美尼亚与土耳其分别在战时及战后都爆发过战争,最终确立了亚美尼亚的边界。

西亚美尼亚政府[编辑]

巴黎和会建议界定的亚美尼亚。
色佛尔条约的威尔逊亚美尼亚

1915年4月,在俄国的支持下,由凡城抵抗战的亚美尼亚首领阿拉姆·马努基扬建立了亚美尼亚临时政府亚美尼亚民族解放运动期望能够以帮助俄军来换取脱离奥斯曼政权的控制,然而沙俄与三国协约签订了多个有关安那托利亚领土瓜分的秘密战时协议[28],这些协议在1917年被革命者公开以争取亚美尼亚公众支持[29]

与此同时,许多亚美尼亚人流入西亚美尼亚,临时政府变得更为稳固。约十五万名亚美尼亚人在埃尔祖鲁姆比特利斯穆什凡城一带安顿[30]。亚美尼亚外使卡列金·帕斯特马季扬及其他亚美尼亚领袖请求亚美尼亚在欧洲战区的常规军调动到高加索前线。

俄国革命让土耳其东部的局势不稳。1917年12月,奥斯曼帝国的代表与外高加索人民委员部签署休战协定,但奥斯曼帝国在东线开始向其第三军团增援。战事在1918年2月中再度爆发。亚美尼亚在面对奥斯曼帝国军及库尔德非常规部队的强大压力下逐一弃守埃尔津詹埃尔祖鲁姆,在4月25日撤出卡尔斯。外高加索人民委员部于是成立外高加索联邦。1918年5月30日,亚美尼亚人成立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6月4日签订《巴统条约》,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领土收窄到只有一万一千平方公里。

威尔逊亚美尼亚[编辑]

巴黎和会上,流散在外的亚美尼亚人及亚美尼亚革命联盟认为,1915至1918年之间那些不受奥斯曼帝国控制而又曾经属于亚美尼亚的地区应属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所有。海外亚美尼亚人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里寻找理据,认为他们“有能力管治那些地区”,他们又主张亚美尼亚人是那些地区的主要人口,因为许多土耳其人向西移居。亚美尼亚国家代表团主席博戈·努巴尔又说:“在高加索地区,除去在俄罗斯帝国军服役的十五万名亚美尼亚人,还有超过四万名在安特拉尼克(Antranik)及纳扎尔贝科夫(Nazerbekoff)的领导下帮助解放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土耳其省份的义勇军,他们由布尔什维克撤退开始一直到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刻,一直与高加索人民一起对抗土耳其军队。”[31]

美国总统威尔逊接纳亚美尼亚人的观点,并写道:“他们(亚美尼亚人)在能力范围内对那些想返回特拉布宗埃尔祖鲁姆凡城比特利斯的土耳其难民给予鼓励和帮助,要知道他们也是战争里的受害者。”[32]会议同意威尔逊有关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扩展至现今土耳其东部的建议 。

土耳其共和国[编辑]

在1918年至1923年之间,由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抵抗运动迫使希腊人及亚美尼亚人离开安那托利亚。土耳其人亦成功平定1920年代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土耳其得到安那托利亚的控制权,自此《色佛尔条约》已无力履行。

1922年11月9日,土耳其与新成立的苏联叶里温正式批准《卡尔斯条约》,确立了土耳其东面的边界,并为该区带来和平。亚美尼亚馀下的部分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布尔什维克将卡尔斯厄德尔阿尔达汉阿尔特温省让予土耳其,以换取阿扎尔。最终,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终止了所有战争,形成了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

参考文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